08.18 段氏大理——享國三百年的傀儡政權

公元902年南詔宰相漢人鄭買嗣聯合和蠻大姓發動宮廷政變,將南詔蒙氏宗親800餘人殘殺在五華樓下,南詔國二百五十四年的統治結束,此後南詔國王位幾經易手,群眾性和部落性的暴亂同時爆發。

在浩蕩的暴亂大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南詔開國功臣段儉魏的後人、白蠻大姓、通海節度使段思平。 他從南詔東部起兵後,與滇東37部貴族武裝和白蠻大姓高氏、董氏在石城(今雲南曲靖)會盟,被各路諸侯推舉為盟主。後晉天福二年(937),這位盟主率軍到達洱海,攻破大義寧國都城龍尾城(今雲南大理下關),驅逐了國王楊幹真,結束了中南地區長達三十五年的動亂。 順理成章,段思平宣佈建立了大理(取“大治大理,富國興邦”之意)國,定都於羊苴咩(今雲南大理),設置了8府、4郡、37部。 早在起兵時,段思平就喊出了“減爾歲糧豐,寬爾徭役三年”、“赦免國中有罪無子孫者”、“免東方37部蠻徭役”等口號,因而贏得了萬民的擁戴。

段氏大理——享國三百年的傀儡政權

當了皇帝的段思平並未食言,他減免了繁重的徭役,調“理”了政策法令和部落關係,開始向“天下大理”的目標邁進。 後晉開運元年(944),段思平在巡視途中病逝,一個豪雄就這樣完結了一個花開花落的不凡人生,他那剛剛有點眉目的“大理之花”也隨之零落。 兒子段思英段氏取名類似於日本古代,沒有輩分,不避先諱。繼位。他在位僅僅一年,就因荒淫昏庸被叔叔段思良代替。

儘管相國董氏在思良篡位事件中居功至偉,但隨著佛教的興盛,信奉密教的董氏漸漸衰落下去,而曾經短暫建立大天興國的和蠻大姓趙氏也已日落西山,國中只有白蠻大姓高氏未受衝擊。 段思良之後,大位在其子孫中傳了七代(思聰、素順、素英、素廉、素隆、素真、素興),將近百年。後來年幼無能的段素興引起國人不滿,而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卻人望很高,於是布燮(相當於宰相)高氏廢素興而立思廉。 因為擁立之功,高氏開始凌駕於各個白蠻大姓之上。段思廉在位三十一年後出家,兒子段連義繼位,政務全權委託高智升處理,大理國出現了“段與高,共天下”的局面。

段氏大理——享國三百年的傀儡政權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白蠻大姓楊義貞殺死段連義,自立為廣安皇帝。危難時刻,高智升和兒子高升泰挺身而出。幾經周折,高氏舉兵討平了叛亂的楊氏。 為了酬勞高氏集團的勤王之功,國王先是封高氏為善闌(昆明)侯,後來則讓高氏留住皇城,成為又一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從此,一切都是高氏說了算。 死去的段連義無子,因此高氏擁立其侄子段壽輝為國王。大概是煩透了做傀儡皇帝的日子,上明帝段壽輝僅僅當了一年國王就到天龍寺出家當了和尚。之後,高智升立段思廉的孫子段正明為帝。段正明生性懦弱,是個完完全全的傀儡皇帝,並不像《天龍八部》裡描寫的那般明智練達,實權一直掌握在高智升和兒子高升泰手中。高升泰掌權久了,想過過皇帝癮,便於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以“天變不祥”和段正明“為君不振”為名,逼迫段正明出家為僧並禪位給他,精心導演了一幕篡廢大戲,將國號改為大中國。

大理並非中原,改朝換代不是隻有當權者說了算,當時大理世族領主們勢力很大,幾乎與官府平起平坐。現在高升泰稱帝獨大,打破了部族間的平衡,因此處境非常孤立,還落得一身罵名,在位僅兩年便鬱郁而死。臨終,高升泰命令兒子高泰明將王位還給段氏,並叮囑後人千萬不要仿效他。 高泰明遵照父親的遺言,讓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繼位大理國王,史稱“後理國”,高泰明被封為中國公。 後理國,其實國號還是大理,只不過史學家如此區分而已。雖然國王是段氏,但相國卻由高氏世襲,朝廷被高氏玩弄於股掌之中。發展到後來,外國來使先見相國,後見段王。國家設置的八個地方分支機構,也全部由高氏子孫世代把守。

段氏大理——享國三百年的傀儡政權

在後理國,高氏的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鎌倉之將軍、戰國之足利公方,段氏不過是徒有虛名的擺設罷了。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元朝滅亡大理的那一天,而國人在此期間始終稱高氏為“高國主”。 段氏不是一點想法也沒有的。文安帝段正淳登基後,力圖通過改革振興王室,在國內赦免了國民差役,在外交上重建了與宋朝的友好關係。可惜文安帝在位十一年後,彗星西落,瘟疫流行,種種不祥之兆接踵而來,最根本的是他鬥不過手握兵權的高氏一族。文安帝迴天無術,最後不得不走上“禪位為僧”的傳統老路,讓位給兒子段和譽(段正嚴)。

段氏大理——享國三百年的傀儡政權

這位大理國第十六代皇帝,從北宋徽宗年間接班,直至南宋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禪位為僧,在位長達三十九年,是後理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在漫長的歲月裡,他甘心擔當傀儡,幾乎毫無作為,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經派使者到宋朝汴京朝貢,被宋徽宗封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此後,後理國又傳了六世,始終也未改變段氏掛名君主、高氏掌握實權的尷尬局面。 長期的氣血不調必然引起身體惡化,宋朝末年的大理國已被高氏折騰得滿目瘡痍、奄奄一息。

段氏大理——享國三百年的傀儡政權

到了後來,高氏集團為了爭奪布燮發生內訌,東方37部趁機擁兵自重,大理國出現了“酋領星碎,相為雄長,干戈日尋,民墜塗炭”的慘狀。這種持續的混亂局面為忽必烈滅亡大理國鋪平了道路。 元憲宗蒙哥三年(1253),蒙古大軍兵分3路挺進大理,除一路被宋軍所阻外,其餘兩路順利進入雲南。忽必烈親率中路軍經青藏高原南下,縱馬越過空氣稀薄的雪山,以革囊渡過湍急的金沙江,於第二年年底發動了對大理國都太和城的總攻。大理國的實際統治者--布燮高泰祥進行了死命抵抗,在讓蒙古人付出了血的代價後兵敗被俘。高泰祥在五華樓前被斬首示眾,死前仍高喊對不起他所服務的段氏。

段氏大理——享國三百年的傀儡政權

就在高泰祥為國家揮灑熱血的時候,最應該站在城頭的段興智卻選擇了逃跑(如此看來,他們被世代架空絲毫不冤),逃跑的方向是東部靠近宋朝的善闡。蒙古人當然不允許作為大理標誌的傀儡國王苟延殘喘,第二年春天就發兵擒獲了他。至此,大理國5城、8府、4郡、37部悉數歸降,前後傳22王,立國三百一十七年的大理淡出史冊。 蒙古在雲南建立了行省,做了俘虜的段興智被意外地任命為世襲總管,還被蒙哥汗賜予了“摩訶羅嵯”(梵文,意為大王)的榮譽稱號。不過,段氏的所有頭銜不過是一個口頭上的名譽而已,實際權力有多少、應當管多少事,他們自然心知肚明。

段氏大理——享國三百年的傀儡政權

儘管是一種名譽職位,但畢竟是一種形式上的承認。大理段氏繼續世代擔任元朝的大理總管達一百三十年之久,直到元朝滅亡後,仍然效忠已經逃到草原上的元朝,以武力抗拒明朝的統一。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3員大將領兵征討雲南,元將達裡麻戰敗被擒。第二年,明軍進逼大理,末代總管段世請求依照唐宋慣例降服明朝並求封(又一個軟骨頭),傅友德因為明朝採取了“改土歸流”政策而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進而攻克羊苴咩城,使段氏第十一代總管淪為階下囚。

此後,段氏已無尺寸之土,但皇皇華夏,六合一家,處處又都是段氏子孫的安身之所(連臺灣都有大理段氏後裔)。然而他們中的多數人還是留居雲南,以不離故土的方式緬懷著先輩的輝煌與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