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諸葛亮為何無法統一三國?真實的諸葛亮有幾斤幾兩?

二古基


諸葛亮為何無法統一三國?真實的諸葛亮有幾斤幾兩?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被稱為智慧的化身,無論是在官方和民間,自古以來以來都備受推崇。在大英百科全書中,稱諸葛亮為三國第一軍事家、政治家。然而諸葛亮多次北伐,卻收效甚微,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病逝五丈原。那麼被稱為三國曆史上第一軍事家、政治家的諸葛亮,為什麼無法統一三國呢?是他名不副實還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呢?我們看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看法是什麼。

眾寡不侔,攻守異體——蜀魏巨大的實力差距

《三國志》中陳壽分析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時,提到“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國力弱小的蜀漢僅僅佔據西南一州之地,魏國卻佔據中原九州之地即使蜀漢和東吳聯合起來,實力依然不如魏國。荊州失守後,蜀漢實力本來就是最弱小的,夷陵兵敗又使得數萬精銳損失殆盡,之後南中各郡紛紛反叛,使得本來就虛弱的蜀漢政權雪上加霜。白帝託孤,諸葛亮接手的蜀漢,是一個千瘡百孔的蜀漢。雖然經過諸葛亮幾年的勵精圖治,使得蜀漢“軍資所出,國已富饒”,然而相對於強大的魏國來說依舊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諸葛亮每次北伐舉國之力不過“步卒數萬,長驅祁山”,而魏國僅僅在西線就部署了不下二十萬大軍。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避之。

兵聖孫武認為軍隊要達到敵人的十倍才能實施圍殲,達到敵人的五倍才能主動進攻。然而諸葛亮卻以不到敵人一半的兵力去主動進攻“據牢城,擁精銳”的敵人,這取勝的幾率可以說是很渺茫的。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再強的軍事才能也無法抵消國力的鴻溝,更何況曹魏的郭淮、司馬懿等人也都不是等閒之輩呢?因此,諸葛亮北伐實際上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人會說了,既然諸葛亮幾乎無法戰勝強大的曹魏,為啥還要不自量力的北伐?答案很簡單,北伐不一定會成功,不北伐一定會等死。與其坐困益州等死,還不如北伐爭取那一線生機呢。

所與對敵,或值人傑——諸葛亮面對的對手空前強大

《三國志》中陳壽分析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時,提到“所與對敵,或值人傑。”曹魏可謂人才濟濟,擁有眾多頂尖謀士與武將。諸葛亮北伐時遇到的的主要對手,郭淮、司馬懿、張郃、曹真等人,都是曹魏數一數二的軍事家。因此,諸葛亮面對的對手空前強大。有人會說這怪諸葛亮不能發現人才,但是魏國人口是蜀漢的數倍,假設人才出現的幾率相同,魏國人才是蜀漢的數倍不是很正常麼?諸葛亮雖然軍事才能很強,但是他的對手軍事才能也不弱呀。尤其是他最後兩次北伐的主要對手司馬懿,那可是一個很恐怖的存在。

據統計,司馬懿軍事上勝率接近100%。唯一一次失敗就是滷城之戰敗給了諸葛亮。這樣一個恐怖的存在擁有十五萬精銳,卻固守不戰,面對諸葛亮的女衣嘲諷也以千里請戰迴避決戰,就算韓信再世,面對司馬懿的烏龜戰法,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司馬懿當初打孟達、打公孫淵、打諸葛恪、打王凌的時候可謂主動出擊,兵貴神速,用兵如神。然而面對諸葛亮卻只能靠一個守字,利用魏國的國力優勢拖死諸葛亮,不正烘托出了諸葛亮強大的軍事才能麼?

臥龍出山,冢虎膽寒!諸葛亮面對的對手還不止司馬懿,是魏國整個軍事家集團!最後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西向五丈原,意圖斷絕隴道,從而退可將隴山以西劃入蜀漢版圖,進可逼迫司馬懿與之正面戰場決戰。原本司馬懿都要上當了,沒有部署防線。然而郭淮卻提醒了司馬懿,司馬懿趕緊派遣郭淮去鎮守北原,阻止諸葛亮,這才讓諸葛亮計失。其實這也體現了國力差距,假如給諸葛亮魏國那麼多軍隊,司馬懿能守得住麼?

綜述,諸葛亮不能統一三國,並非他徒有虛名,而是蜀魏國力差距導致的。







騏潼很努力


諸葛亮只是劉備手下的一個文臣而已,他統一不了三國不是很正常嗎?

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人都是主公,哪一個又統一了三國?

主公都統一不了,憑什麼讓一個實力最弱的臣子去統一三國呢?

諸葛亮幾斤幾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是千年的名相。

你黑諸葛亮,諸葛亮就不是英雄了嗎?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想怎麼樣欺負魏國就怎麼樣欺負魏國,高興了就去魏國旅遊旅遊,搶搶糧,殺殺人,遷走一些百姓。

曹操去漢中旅遊,牙都讓人家魏延給打掉了,諸葛亮旅遊甘肅省,陝西省,坐著小車想來就來想回去就回去,是魏國人太好客,捨不得打諸葛亮嗎?

人家諸葛亮用一州的兵力,都可以把擁有九州之地的魏國打得龜縮不出,有這幾斤幾兩就相當不錯了。

還黑諸葛亮……要是諸葛亮佔了九州之地,去打蜀國,都不用打,用鞋底板抽,都把蜀國那點兒人馬給抽死了。

你一天呱呱呱的,黑這個黑那個的,也不知你是譁眾取寵?還是在這兒(喜鵲跳舞……)?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你的提法!夲身就門外漢!!!三國分立,是大勢至!呆定的鐵律《隆中對中有分折》!天時曹佔,地理吳佔,人和劉備佔!這是天意!!神仙來了也是如此!怎麼懶到堵葛亮息的夲事!你真痞!!後魏滅蜀,東吳!也是天意!曹操雄才大略!表現了天時機會!與諸葛亮以無半點關係!你是不是專黑聖賢的那類人!!!


尋道底呢


曹操都無法統一三國,何談諸葛。

魏國都無法統一三國,何談蜀漢。

真實的諸葛,擅於內政,長於外交,而將才略弱。

非諸葛無能,乃曹魏人才濟濟,物力豐阜,軍力強大。

以區區蜀漢,非偏安一隅,死守苟活,而仍能以攻為守,進取求變,實非易事,真乃諸葛之力也。


六福雅士


成績在哪兒擺著,無論治理蜀國或是軍事成就,諸葛亮交出的都是一張平庸的答卷,怎可能統一三國?


用戶2554580338550


我認為諸葛亮是治國的丞相之才,但不是帶兵打仗的將軍之才。

我們對諸葛亮的瞭解大多是來自於《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也是神話一般存在的人物,只要諸葛亮出征,那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是不親自出去,給上幾個錦囊,為難時刻,打開一個,保證轉危為安。諸葛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我們可以通過他的六出祁山的作戰來了解

自劉備223年去世以後,留下了諸葛亮作為輔政大臣來輔佐腦袋曾被摔過的劉禪,諸葛亮經過五年的苦心經營,平定了蜀國的大後方,穩定了政權,如果說現在諸葛亮想要纂位的話,根本不費吹灰之力。但是諸葛亮選擇了出征曹魏,匡扶漢室。

第一次出征

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的北征。此時曹操已經去世8年了,曹丕去世2年了,現在曹魏的當家人是曹睿,就是那個很漂亮的女子甄姬的兒子。我們看下雙方交戰的實力,曹魏這邊是大將張郃,直接聽命於曹休,司馬懿剛剛平定了孟達的叛亂,此時正在新城,距離兩軍交戰的漢中距離不遠。蜀漢這邊是諸葛亮、魏延、王平,諸葛亮完成了戰爭動員,寫出了千古名篇《出師表》。可以說這一仗是張郃與諸葛亮的直接對決。

我們看下當時出漢中的進攻路線,從漢中北進,有兩個方向四條通道。一個方向是出秦嶺入關中。在這個方向上有二條通道:一是出秦嶺子午道,進入關中;二是經秦嶺褒斜道,出入斜谷,進入關中西部;這二條通道谷長路險,均有棧道,大軍行動比較困難。另一個方向是往西經陽平關進入隴山,在這個方向上有二條通道:一是出陽平關,經故道、散關,進入隴東;一是出陽平關,經武都、建威到隴右的祁山出天水。這二條通道道路較遠,但略為平坦。當時,魏延提出了一個戰略,出子午谷,直接進逼長安,也就是第一個方向。但是被諸葛亮拒絕了,採用了第二個方向。這讓後人對諸葛亮產生了懷疑,認為諸葛亮太過於膽小。但是我認為,這不是膽小,是謹慎,如果沒有成功的話,蜀漢在第一次北伐之後就會亡國。由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但是沒白來,把隴右的上千戶居民給帶了回來。

第二次出征

第一次北伐結束後,還沒來得及休息,到了冬天,諸葛亮又出征了。這次出征是有原因的,重在配合孫吳對曹魏的打擊,曹休在對孫吳的征伐中遭到了嚴重的失敗,忿忿而亡。諸葛亮正是抓住曹魏兵力大多集中在東南防線的機會,準備達到全面收服渭水以南的區域。這時諸葛亮寫完了《後出師表》,出散關,包圍了陳倉。陳倉可是一個重鎮,裡面是曹魏西南防線的一個重要糧草補給站,這裡有一個較為有名的大將在鎮守,郝昭,深的曹真的賞識。在這裡愣是抵擋住了諸葛亮20多天的攻擊,此時,張郃也火速馳援陳倉,諸葛亮被迫退兵。第二次北伐失敗。

第三次出征

諸葛亮可謂是勞模,冬天剛結速,就有開始了第三次出征,這次曹魏這邊的主將是郭淮,這可是司馬懿的心腹大將(後期),論軍事才華也是鎮守一方的大將。在這次對決中,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很明確,就是蕩平漢中的不安勢力,為下一次的北伐做戰略準備。諸葛亮迅速出兵佔據了武都、陰平,也就是四川與甘肅交界處的兩個城池。郭淮一看,想要前去救援,沒曾想被諸葛亮在斜谷設置了重病,只要郭淮趕出來,斜谷方向就會切斷郭淮的後路,這也是郭淮沒有敢正面與諸葛亮交手的緣故。第三次北伐取得勝利,還多了兩個城池。

第四次出征

公元231年,諸葛亮開始了第四次北伐,在去年,曹真當上了兵馬大元帥,司馬懿還是老二,本來想給蜀漢點顏色看看,沒曾想下雨了,溜達了一圈回來了。我們看下這次主將選手,曹魏司馬懿,此次戰役的最高指揮官,張郃,作為監軍,雖然權力挺大,但是作戰的時候還得聽司馬懿的,郭淮駐守隴西,費曜駐守上邽,魏平駐守祁山。蜀漢還是原班人馬,不過此次增加了我們較為熟知的“木牛流馬”,也就是說後勤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也顯示了此次的諸葛亮來北伐,並不是來溜達了,而是想取得戰略上的勝利,至少達到河南境界,威脅長安和洛陽。而且這次諸葛亮不是單獨行動,孫權也開始行動起來,準備一舉拿下安徽的合肥,將曹魏的水上勢力完全趕出長江流域。北方的柯比能也做好內應,準備取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獨立。可以說這次諸葛亮北伐最有希望的一次,諸葛亮直接從武都出兵,直接攻擊祁山,這是曹魏的第一道軍事防線。司馬懿立即從安西進入隴西,第一時間增援祁山防線。郭淮也在隴西將兵力向上邽方向調動,準備隨時接應一線,並做好二線的佈防工作。諸葛亮一看曹魏大軍增援祁山,立即調集主力進攻上邽,誰知郭淮已經完成防守工作。諸葛亮一直就在祁山和上邽之間徘徊,尋找防守破綻。這時候,糧草成了一個大的問題,儘管木牛流馬的運輸能力較強,但也是架不住幾十萬大軍的消耗,所以爭奪春季的小麥又成了軍事重點。但是小麥收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都是一手拿鐮刀一手拿盾牌進行收割,中間零星交戰過幾次,但是司馬懿迅速從祁山將兵力往前推進,與郭淮形成了犄角之勢,威脅諸葛亮的大軍。也是由於劉禪聽信了謠言,召回諸葛亮。糧草也已經供給困難,諸葛亮不得已開始退兵。這個時候張郃出現了,率兵開始追擊,不幸被諸葛亮的伏兵用箭射死。張郃的死,對於司馬懿來說可是個喜訊,自此在西南戰區沒有比司馬懿資格再老、功勞再大的人了,也沒有趕在西南戰區與司馬懿爭權叫板的人了。這一年還發生了一個大事,曹真去世了,也就是說意味著曹魏能夠制約司馬懿的人沒有了。再看孫權,被滿寵一頓胖揍回去了,柯比能被田豫的離間計所敗,牽招又打敗烏丸各個部落。三路兵馬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戰果。第四次北伐算是平局吧。

第五次北伐

公元234年,諸葛亮重整行裝,開始了第五次北伐,此時距離上次北伐已經過去三年了。這三年來諸葛亮在漢中方向開始屯田生產,操練兵馬。司馬懿也是修整水渠,儲備糧草,以應諸葛亮。這一年三月,漢獻帝劉協,也就是後來的山陽公,去世了,蜀國大舉哀喪,四月開始全軍掛孝出征。這次他們決戰的地點在渭河流域。諸葛亮的想法是迅速蕩平渭河南側的曹魏勢力,並且乘機度過渭河,孤立隴西,完成對長安的遠距離包圍。司馬懿也看出了諸葛亮的想法,迅速度過渭河,安營紮寨,直接與諸葛亮形成對峙狀態。司馬懿由於採取龜縮狀態,任憑諸葛亮如何挑釁,皆不出來,強攻又攻不下來,只好向西,開始進攻五丈原,這邊是誰在這裡鎮守?郭淮,大家如果還有印象,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郭淮就負責隴西的軍事防備。郭淮至少在隴西經營了十年以上,對於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一眼就看穿,迅速開展布防,諸葛亮們沒有佔到便宜,只好又重新回到了對峙狀態。也就是這一次,成了諸葛亮的絕唱,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漢軍回撤,密不發喪。司馬懿也因為戰功卓越成了曹魏帝國的大司馬,開展掌管天下兵權。

為什麼說是六出祁山呢?這五次都是諸葛亮主動出擊,還有一次是在諸葛亮完成第二次北伐後,曹魏帝國決定給蜀漢點顏色看看,派遣了兩路人馬,一路由曹休帶領,進攻斜谷方向,一路由司馬懿帶領,進攻漢中方向,結果天連續降大雨,糧草轉運困難,諸葛亮也立即出兵斜谷,做好應對準備,迫使曹魏主動退兵。

我們從六次北伐來看,諸葛亮確實是個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當時天下十四個州,蜀漢就佔了一個半,雖然秦國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使得四川也成了產糧區,但是畢竟區域有限。諸葛亮的六次北伐,先後出動兵力至少有30萬人,當時蜀漢的總人口不過百萬人。能夠完成軍事動員部署,完成強大的後勤保障,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這一點就不得不讚嘆諸葛亮的治國才能。

但是從六次北伐來看,諸葛亮除了在第二次取得了兩個無關輕重的城池外,其他幾次都未獲得戰果,諸葛亮作為主動出擊一方,平局既意味著失敗。所以說,在面對司馬懿的時候,甚至郭淮的時候,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遠遠不行的。大家還記的馬謖嗎,馬謖也曾經說過,丞相在很多軍事問題上,還需要問他。

所以,從六次北伐的過程和結果來看,諸葛亮是治國能臣,但不是軍事幹將。







針兒7


三國時期,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是士族統治替代貴族統治,所以歷史的發展後來是以司馬家族為代表的士族統一了三國,諸葛亮在蜀國實行是法家寒族政治,是打壓當地士族的,但仍擺平不了,蜀國的士族在鄧艾攻蜀時,在內反水了蜀國,所以蜀國的統治最不穩定,再加上蜀國偏安一隅,國力最弱,在三國中是最先滅亡的,自保都難,談何統一三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