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李可染:人品不好,畫必然不好

李可染:人品不好,畫必然不好


在我年輕的時候,有個時期想學拉胡琴。一位同鄉帶我去見胡琴聖手孫佐臣老先生,我恭恭敬敬向他求教,老人家說:"學藝第一要路子正,第二要能用苦功;話極平常,可是世上學藝的人成千上萬,能有幾個把路子走正了,把功夫練到了家的。"那位同鄉告訴我說,孫老先生早年練功時,在數九寒天,把兩手插在雪堆裡,等到凍得僵硬麻木,才拿出胡琴來練,不到手指靈活、手心出汗,不肯收功,看他左手食指尖上一條深可到骨的弦溝,可以想見他當年練功的情況。最後那位同鄉感嘆地說:"世人只知孫老先生的演奏,金聲玉振,動人心魄,卻很少知道這感人的琴音是怎麼來的"

李可染:人品不好,畫必然不好

這裡再說一個打虎的故事。傳說有一個村莊,虎患嚴重。村民計議備酒請別村高手除害,結果請來的竟是一個駝背老頭和一個小孩,村民大失所望。老人觀察到眾人神情,便未入席而先去尋虎。老人讓小孩走在前邊,行近虎穴時,小孩模仿幼畜的聲音,老虎聞聲而出。老人手執利斧,置於肩頭。老虎猛撲過來,老人頭略偏,餓虎撲空,垂地而斃,眾人大為驚異。走近觀看,惡虎自咽喉至胸腹剖裂一條直線,命中要害。這時老人才從容入席,酒餚猶溫。老人向眾人講述來由:自已父親、祖父都被猛虎傷害。父親臨死告訴他,老虎傷人主要在於向前猛撲。因下決心針對虎性苦練基本功,練到眼前晃動毛帚而眼不眨,臂力能攀九人而不動,終成殺虎高手。這個故事啟發我們認識"基本功"和"用"的關係,要有決心、有毅力練一輩子基本功,而不是等到急用時才練,臨渴掘井是不行的。

山水畫

一位國際友人參觀故宮繪畫館,看到展子虔《遊春圖》,他問是什麼時代的作品,當我告訴他是隋朝的、距今已經一千三百多年時,這位國際友顯得非常驚訝,他搖著稀疏的頭髮讚歎說:"不可思議!中國繪畫反映生活為什麼這樣早!"有人以為山水畫不能反映生活,這是不對的。中國人很早在自已生活環境中發現美,想要表現環境中美的事物。古人從表現神、描繪宗教故事到畫山水、花鳥,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

從前看見石濤一張畫,題詩一首,怎麼看也不懂:

丹井不知處,藥灶尚升煙。

何年來石虎,臥聽嗚弦泉。

結果到黃山一走,在黃山上一看,原來石濤是把黃山很多不同景點集中在一處:丹井、藥灶、石虎、嗚弦泉這許多地方,經過組織加工,畫在一個小冊頁上。

李可染:人品不好,畫必然不好

"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可以說已經參透山水畫創作之奧妙。

意境,既是客觀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筆一劃既是客觀形象的表現,又是自己感情的抒發。創造一個藝術品,藝術家不進入境界是不會感動人的。你自己都沒有感動,怎麼能感動別人?

李可染:人品不好,畫必然不好

有些戲劇演員,站在臺上一動不動,一句臺詞沒有,但卻渾身是戲,因為他們的精氣神已經完全進入境界。我有一次看京劇《長板坡》,劉備吃了敗仗,在當陽道上露宿。當時劉備身邊坐著兩位夫人,都既沒有臺詞也沒有動作。但是我看糜夫人一身都戲,而甘夫人一點戲也沒有。糜竺夫人抱著小孩,使人感到在戰場上風塵僕僕,精神疲憊。而甘夫人完全走了神,我看到的並不是甘夫人,而是化了妝的演員,這時可想著下妝後趕快回家買菜、接孩子……

藝術道路

中國藝術有一個最了不起的傳統,是講人品與畫品的統一。

人品不好,畫必然不好。

一個人只求名利,必然作假、討好、欺騙,必然嫉賢妒能,整天想著壓人家,必然有狀元思想,總想自己什麼都第一。

德、智、體、美,德要放在第一位。說實在的,沒有一個沽名釣譽的人能得到真正的榮譽的。名譽的評價在人民,在於歷史。

李可染:人品不好,畫必然不好

屈原寫《離騷》,司馬遷寫《史記》,曹雪芹寫《紅樓夢》,是為了什麼名利嗎?居里夫人做科學實驗失敗了那麼多次,最後發現了鐳,人家獎給她勳章,她把勳章拿給小孩子玩,很看輕這些東西。

一個人完全沒有一點邪念,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克服邪念。

莊子講過一個故事:有個駝背老人,在樹林裡粘蟬,好像用手拿,一個也跑不掉。莊子問他本領哪裡來?老人說,我練出來的。我用一根竿子頂一個球,後來加成兩個球,再加成三個球,練來練去,從不間斷,達到得心應手的地步。粘蟬時,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蟬翼上,宇宙之大,別的什麼都看不見。莊子聽了感慨地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莊子·達生》)

李可染:人品不好,畫必然不好

藝術上的創造談何容易!它是在一定條件下自然形成的。黃賓虹常說,"學藝不可求脫太早"。齊白石的風格,60歲後才逐漸形成,當然這可能晚了一些,條件不夠而侈談創造是徒勞。齊白石曾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後一句就是指終生食而不化的人說的。

"像"與"不像"是相對的,但又是相反相成的。

齊白石在湖南家鄉時學何紹基的字,非常像。到北京以後,眼界寬了,覺得"何字"格調不高,於是改學金冬心,學得很像,可以亂真。後來改學李北海,時間最久,功力最深,結體筆勢都相似。最後兼學漢碑、魏碑、篆隸……脫化出來,加上自已的創造,形成個人的風格,但我們還能隱約看到李北海的影子。

轉自:中國畫家雜誌社,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