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全中國所有導演,都該和他學怎麼拍電影

全中國所有導演,都該和他學怎麼拍電影

談到姜文,王朔說過一段話:

有時無端感到有些內疚對他。他身上有股勁兒讓很多認識他的人願意為他做點事。一般聊到他,不管大家對他的某部電影看法如何,他的電影票房啦獲獎啦成績如何,一個評價是普遍有共識的:中國需要有這麼個人。

這個評價很高了我以為——類型片導演不管多麼成功都是可以替代的,而老薑是一個有自己態度且旗幟鮮明的人,有他在,我們才好說本大國電影也不都是行活兒。

姜文說電影是他生命中第一必需品。生命在繼續,電影就不能停。2007年時,民國三部曲締造者史航同志給姜文推薦了張北海的小說《俠隱》。姜文又看了個通宵,決定拍成電影。

《俠隱》在大陸出版後,好多人找張北海買影視改編權。他一個也不認識,他只好跟他侄女張艾嘉商量,她對演藝圈比較熟。張艾嘉拿到名單一看:「這個人不要理,這個人欠錢不給,這個人給的錢太少,這個人是個混蛋。」

最終,在同行的襯托下,姜文順利拿到了《俠隱》。但他沒有馬上開拍,「我得把他想明白,不想弄得糙」,他先拍了《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但姜文始終放不下《俠隱》,版權到期後,他又續了兩次。

姜文拍電影的原則,王朔總結過三條:

一、必須和自己之前的作品保持最大不可比性,基本思路南轅北轍。

二、必須有一定規模投資,他不大看得起低成本電影,認為電影就是奢侈品,要保證製作。

三、不湊合,從人員到週期,儘量給自己的工作人員爭取最大利益。

姜文的每次改編,基本就是重寫。他看原著小說只看一遍,這一遍留下的印象很重要。「我忠實的是這一遍原小說帶給我的強刺激。我認真的、一次性的、強刺激地讀了《俠隱》之後,我腦子裡看見的那個電影就是現在的電影。」

姜文最終給他在腦子裡看見的這個電影起名叫《邪不壓正》。

從劇本階段開始,《邪不壓正》籌備了四年。編劇何冀平先花三年時間寫了三稿,那版劇本對有些導演來說已經是一個完全可拍的作品了。但姜文覺得還能更好,又找來李非和孫悅兩位編劇加入。

孫悅之前就是《一步之遙》的編劇,她覺得給姜文寫劇本就像做雕塑,先要有一個大的輪廓、大的形式出來,然後再一點一點的磨細工。這次孫悅依然跟組,她印象中不存在一遍過的劇本,幾乎每場戲在拍攝之前都還在修改劇本,主要是在改臺詞。

關於什麼是好臺詞,姜文舉過一個例子:一條河在中間,這邊一個聾子,那邊一個聾子,倆老頭。這邊這個扛著一根竿子走。另一邊的聾子朝他喊:「怎麼著,釣魚去。」這邊的聾子其實沒聽清,但他不想讓對方覺得自己聾,趕緊回:「不是,我釣魚去。」那邊的聾子也沒聽清,他也不想讓對方覺得自己聾,急著說:「嗨,我還以為你釣魚去呢。」

這是姜文喜歡的好臺詞,「兩老頭的內心,活生生落在這兒。這兩個人的臺詞,都是在否定、掩飾的過程中,暴露出來了。這東西太妙了,我要找到這樣的臺詞,我覺得我才能拍這場戲」。

導戲時,姜文總是要求演員把臺詞說得香一點兒。他解釋,香就是更享受一點,演員陶醉在自己的角色中,說出來的臺詞就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