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全中国所有导演,都该和他学怎么拍电影

全中国所有导演,都该和他学怎么拍电影

谈到姜文,王朔说过一段话:

有时无端感到有些内疚对他。他身上有股劲儿让很多认识他的人愿意为他做点事。一般聊到他,不管大家对他的某部电影看法如何,他的电影票房啦获奖啦成绩如何,一个评价是普遍有共识的:中国需要有这么个人。

这个评价很高了我以为——类型片导演不管多么成功都是可以替代的,而老姜是一个有自己态度且旗帜鲜明的人,有他在,我们才好说本大国电影也不都是行活儿。

姜文说电影是他生命中第一必需品。生命在继续,电影就不能停。2007年时,民国三部曲缔造者史航同志给姜文推荐了张北海的小说《侠隐》。姜文又看了个通宵,决定拍成电影。

《侠隐》在大陆出版后,好多人找张北海买影视改编权。他一个也不认识,他只好跟他侄女张艾嘉商量,她对演艺圈比较熟。张艾嘉拿到名单一看:「这个人不要理,这个人欠钱不给,这个人给的钱太少,这个人是个混蛋。」

最终,在同行的衬托下,姜文顺利拿到了《侠隐》。但他没有马上开拍,「我得把他想明白,不想弄得糙」,他先拍了《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但姜文始终放不下《侠隐》,版权到期后,他又续了两次。

姜文拍电影的原则,王朔总结过三条:

一、必须和自己之前的作品保持最大不可比性,基本思路南辕北辙。

二、必须有一定规模投资,他不大看得起低成本电影,认为电影就是奢侈品,要保证制作。

三、不凑合,从人员到周期,尽量给自己的工作人员争取最大利益。

姜文的每次改编,基本就是重写。他看原著小说只看一遍,这一遍留下的印象很重要。「我忠实的是这一遍原小说带给我的强刺激。我认真的、一次性的、强刺激地读了《侠隐》之后,我脑子里看见的那个电影就是现在的电影。」

姜文最终给他在脑子里看见的这个电影起名叫《邪不压正》。

从剧本阶段开始,《邪不压正》筹备了四年。编剧何冀平先花三年时间写了三稿,那版剧本对有些导演来说已经是一个完全可拍的作品了。但姜文觉得还能更好,又找来李非和孙悦两位编剧加入。

孙悦之前就是《一步之遥》的编剧,她觉得给姜文写剧本就像做雕塑,先要有一个大的轮廓、大的形式出来,然后再一点一点的磨细工。这次孙悦依然跟组,她印象中不存在一遍过的剧本,几乎每场戏在拍摄之前都还在修改剧本,主要是在改台词。

关于什么是好台词,姜文举过一个例子:一条河在中间,这边一个聋子,那边一个聋子,俩老头。这边这个扛着一根竿子走。另一边的聋子朝他喊:「怎么着,钓鱼去。」这边的聋子其实没听清,但他不想让对方觉得自己聋,赶紧回:「不是,我钓鱼去。」那边的聋子也没听清,他也不想让对方觉得自己聋,急着说:「嗨,我还以为你钓鱼去呢。」

这是姜文喜欢的好台词,「两老头的内心,活生生落在这儿。这两个人的台词,都是在否定、掩饰的过程中,暴露出来了。这东西太妙了,我要找到这样的台词,我觉得我才能拍这场戏」。

导戏时,姜文总是要求演员把台词说得香一点儿。他解释,香就是更享受一点,演员陶醉在自己的角色中,说出来的台词就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