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兩京制”在以往諸多朝代都存在過,發展到明朝卻孕育出一個“怪胎”。

商遷五都,不別置員。周營雒邑,惟命保釐。漢、唐舊邦,止設京尹。宋於西京,僅命留守。保釐、京兆,即今府尹是已。未聞兩都並建六卿如今日也。

明朝“兩京制”的怪,就在京城和南京都有一套行政班子。除了後來出現的“內閣”,京師有的一套中央政府官僚體系,南京都完整地保留下來,這些部門與京師的區別,只是稱呼上多了 “南京”二字而已。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崇禎皇帝殉國的消息傳到南京,僅一個月時間內,南京就組建了以福王朱由崧為首的弘光政權以續朱家皇統,這正是“兩京制”的功勞。

然而,明朝的首都北京長期處於遊牧民族的威脅下,造成“天子守國門”的困境,這又不得不歸結於“兩京制”的不當之處。

明朝“兩京制”的淵源,還得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

01

定都何處,是朱元璋一生的心病。

元末群雄並起,朱元璋從老家淮河流域一帶經營,逐步向南擴張,取應天(南京),佔浙西,“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南京附近的州縣,是他取得天下的根據地。

南京,又名金陵、建鄴、建康,地勢險要,氣象雄偉,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歷史上諸多政權以其為都城,三國時的諸葛亮曾盛讚:“鍾阜龍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南京明城牆遺址

明洪武元年( 1368 年) 正月,朱元璋於應天登基稱帝,並以應天府為南京,卻沒有將南京定為京師。事實上,朱元璋稱帝之前,就開始對應天府進行營建,如此苦心經營卻仍不以南京為都城,可見他對南京並不滿意。

朱溫滅唐、趙宋以後,中國的政治格局從東、西競爭變成了南、北競爭,南面的漢族政權面對的最大威脅是北部的遊牧民族。渤海之濱、燕山之麓的北京,成為了“南北競爭”中重要的據點。

漢族政權失去它,只能偏安南方;遊牧民族佔有它,則可揮鞭南下。朱元璋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他知道要維持一個疆土遠超宋朝、不亞於漢唐的大帝國,南京並不是合適的首都。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遍觀前朝,凡是定都金陵的,多是偏安一隅且國祚不長,朱元璋很忌諱這點。南京又距離北部邊疆千里之遙,以北元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對新建立的大明朝虎視眈眈,定都於南京對北方的控制顯得鞭長莫及。

此外,明故宮大內是填燕雀湖而建,地勢有下沉跡象,朱元璋認為這樣會破壞皇家風水。所以,朱元璋對“京師”這一重要稱謂並不想就這麼輕易地給南京,於是他便效仿古代兩京制,在應天成為南京的同時,以汴梁( 開封) 為北京。

元大都被攻下後,全國局勢為之一變,朱元璋又為自己設立北京感到後悔。隨後朱元璋便將北京“汴梁”棄而不用,決定另立新都。

北京最有做都城的戰略價值,然而明軍剛剛收復大都,城池和周邊州縣還欠繁華和富裕,且北京胡化了四百餘年,與淮河和長江流域的文化有隔膜,對主要生在江淮、浙西的明朝開國功勳集團來說,定都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區,心裡總是不踏實。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朱元甚至想到了它的老家臨濠,不顧群臣反對,將臨濠升格為中都。

洪武八年( 1375 年) 四月,朱元璋親自去中都的營建工地視察後發現,自己關於中都選址的決策不當,以“勞費”為由,將精心營造了 6 年,且即將大功告成的中都工程給停下來了。中都在明朝以後的歲月中被陸續拆除,僅被當成了禁錮皇室宗族罪犯之地。

洪武十一年( 1378 年)正月,長達十多年的反覆考量後,朱元璋終於正式下詔“改南京為京師”,南京才正式成為大明王朝的國都。可就算定都於南京,南京城的缺點還是讓朱元璋十分頭疼,他時刻都有換都的想法。

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 ,朱元璋還曾派太子朱標去長安、洛陽和開封調查,想選擇漢、唐、宋的故都為首都,然而經過一次次戰亂,關中殘破凋敝,不再具備作為一個大國都城的條件,洛陽的情況也差不多。開封又處在大平原上,容易受敵,戰略位置很不妥當。

洪武年末期,南京的皇宮大內下沉得十分嚴重。陰陽師向皇帝進言,這不利於皇明的江山穩固,朱元璋垂垂老矣,只得發出“興廢有命,惟有聽天”的嘆息。

02

定都難題,竟因為叔侄之爭得到解決。

朱元璋生前,為了彌補京師處於南方的缺憾,將皇四子燕王朱棣和其他幾個年富力強、精明能幹的兒子代王(封藩于山西大同)、遼王(封藩於廣寧州,今遼寧錦州境內)封在北部邊塞的重要城池,以此替朝廷鎮守北疆。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建文帝即位後意圖削藩,引發了“靖難之役”。1402 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燕王朱棣於南京登基,次年改元永樂。從朱元璋登基到去世,南京城留下了他不可抹去的烙印,朱棣對經歷戰火佛京師也並不喜歡,當初的定都問題於是再次提上議程。

1421 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城成了留都。儘管南京不再是京師,但那一整套的中央機構和制度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並仍然發揮著作用。

北京本就是朱棣的封地,他起兵前在此經營了 20 多年,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政治、軍事、經濟體系。等到他當上皇帝,北京地區早不是“生地”而是“熟地”。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況且北京物產豐富,交通發達,易於資源補給,又處於北方地區,對於控制北方的少數民族十分有利。這時大明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朱元璋時代以藩王為屏障的格局,又隨著政變的發生而消亡,大明需要新的一套辦法來鎮守北疆。

加上朱元璋晚年也有遷都之意,朱棣此舉也算是“繼高皇之先志”。朱棣再考慮到自己的將士們久居北京,他們也願意回到北京去,而建文遺臣多是江淮人士,遷都北京可以切斷其根基,定都於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遷都北京後第四年,明成祖逝於北征蒙古部落的軍旅中。或許,因為得位不正,他愧於和父親葬在一起,所以被葬在北京城以北的昌平,是為長陵,為後來的明十三陵之首。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洪熙和宣德年間,南京幾次差點再次成為大明京師。洪熙元年( 1425年) 四月,朱高熾下詔修葺南京皇城,並表示自己將在明年春天返回南京城,這意味著南京將再次成為京師。

但朱高熾突然駕崩,他在遺詔中還提到自己對於還都南京的迫切和不捨之情: “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向仰鹹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國子民,宜從眾志。”即位的朱瞻基對於京師定於南京還是北京猶豫不決,直到死去也沒有定論。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六年(1441 年),北京才成為正式首都。此前,北京一直被稱為“行在”,也就是皇帝率文武百官駐紮的臨時首都。至此,明朝都城的問題終於解決,這也標誌著大明的兩京制正式形成。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義上的政治地位,重於唐代的事實上的“東京”洛陽。但實際的地位反倒不如唐代的洛陽,洛陽和長安相距不遠,唐代一些皇帝(特別是武則天)曾長期居住於洛陽,洛陽才是實際上的京師。留都南京對大明朝而言,更具象徵意義。

留都南京,除皇帝不在此城外,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體系,可謂“朝廷的備份”。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內廷的太監體系,一應俱全。

南京朝廷的官員級別和北京同職官員相同,主管南直隸(南京周邊 14 個府、州,不設行省,直接由朝廷管理)的相關事務。權力上當然不如北京的京官,也不能說都是閒職。要知道天下賦稅三成多出自於南直隸,南直隸所轄地區乃是當時經濟最發達、文化最興盛的地方。

從洪武元年 ( 1368 年)到正統六年 ( 1441年) ,前後歷經 6 位帝王,困擾大明王朝半個多世紀的都城問題才最終得到了解決。明朝南、北“兩京制”形成後,北京作為政治、軍事中心,南京作為經濟和文化中心,使帝國的南北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03

北京長期處於憂患中,南京也並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定都北京使大明國都長期處於威脅之下,造成“天子守國門”的狀態,皇帝和眾臣動輒就置身於抗擊外敵的最前線。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親征被蒙古瓦剌俘虜,其首領帶兵突破長城,圍困北京,朝野上下恐慌,有大臣提議遷都南京,于謙等人頂住了壓力,反對遷都,立明英宗弟弟郕王為監國(後即皇帝位),打敗了進犯的瓦剌部,才解京師之圍。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帶兵突破古北口,包圍了北京,明朝堅守京師數日,俺答大肆搶掠城郊後方撤離,這即是“庚戌之變”。後金崛起於東北建州後,其騎兵越過長城,騷擾京畿,直逼京師的事屢有發生,崇禎二年的廣渠門之戰就是例子。

但“天子守國門”的另一面也讓明朝君臣長期有一種憂患意識,對北部的威脅不敢稍有鬆懈。

定都北京也使明朝的統治成本上升。

明朝經濟是南重北輕,北京周邊的經濟欠發達,朝廷要通過漕運數千裡,從南方富庶地區運來糧食和他物品供養京師。

明朝前期,徵運漕糧食的地區主要有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和山東六省,其中大多處在南方。其數額宣德時最高達六百七十四萬石。成化八年始規定歲運四百萬石的常額。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正德、嘉靖以後,連漕糧改折(約一百萬至二百萬石)在內才勉強達到這個數目。漕糧主要徵自南直隸和浙江,約佔全國的六成之多。除了漕糧以外,還有白糧,由蘇州、松江、常州、嘉興和湖州五府供納,歲額二十一萬四千石,都是當地出產的粳糯米。

數千裡漕運,損耗巨大,大大加重百姓的負擔。但總體說來,為了維持一個帝國一統,保持南北平衡,這樣的成本支出似乎也是必要。

南京作為備份版朝廷,並沒有起應有的作用。

明朝經過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韜光養晦,國力逐漸強盛。北方少數民族,再想搶掠中原資源已經很難。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物產匱乏,為了獲取物資,不得不南下歸附明朝,明朝統治者這時採取的優待措施又使他們歸附的更為頻繁。

這些人安置的地方自然是重重之中。南京作為兩京之一,將歸順的夷人安置於此,不僅體現出明朝對於來歸夷人的重視,而且南京地處明朝腹地,歸順者在此地遠離故土,也能夠防止他們反悔叛亂。

南京在夷人安撫政策中擔任著如此重要的角色,也就使的南京的眾“閒官”們,對歸順夷人的安置工作更為重視。自以,留都南京的官員對夷人不僅沒有太過排斥,甚至謹奉詔令,對他們親近有加。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崇禎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部隊越過居庸關,圍困北京城。崇禎皇帝以發覆面,自縊於一顆歪脖子樹上,大明的壽命似乎到此為止。崇禎死亡的消息傳到南京,南京備份版朝廷迅速啟用,搖身一變就要為大明正統續命。

南京安置夷人的傳統,勢必對南明君臣對滿清的態度造成一定影響。南明朝廷中的重臣,史可法、馬士英等人極力推崇“聯虜平寇”政策,沉浸在借用滿洲貴族兵力掃滅“流寇”的美夢中,偏安一隅卻不圖自強,結果弘光朝僅支撐一年,便亡於清兵的鐵蹄下。

小結

朱元璋煞費苦心,要為大明找一個億萬斯年的好都城,終於還是難做決斷。

明朝的“兩京制”以北京為京師,南京為備份,選擇北京本是為了鞏固北方地區的統治,卻造成京城不斷受到外患的騷擾,陷入“天子守國門”的困境,一旦國力不濟,反被“擒賊先擒王”,斬斷了中樞神經。南京作為備份,不但沒有起到作用,反而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南明的滅亡,實在令人唏噓。


參考文獻

1.明朝南北兩京制的成本與風險,十年砍柴.

2.從兩京一都制到兩京制——明朝曲折的定都之路,林旭.

3. 明末兩京制度諸弊端考,何權潤.

4. 明清兩京制的經濟基礎,邢星.

歷史上罕見的“怪胎”:明朝南北兩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統

1.您的點贊、分享、打賞,是作者判斷讀者是否喜歡的標準。作者會根據讀者的反饋,傾向性的寫內容。
2.如果看到喜歡的文章不反饋,作者就不知道你喜歡什麼,以後可能再看不到同類型的文章哦。
3.讀到喜歡的文章,一定要讓作者知道,這樣會有更多您喜歡的內容。

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點贊、分享、打賞支持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