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薛城區沙溝鎮有個叫黎墟的古老村莊

題記

黎墟村是生我養我的故鄉,也是我成長的地方。記住老家,記住那白雲藍天和嫋嫋升起的炊煙,就記住了終生不忘的鄉愁。


薛城區沙溝鎮有個叫黎墟的古老村莊

薛城區人民政府1981年立黎墟村碑


該村位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境內,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名鐵黎鎮,後為西漢劉邦屯兵之地。元初張姓遷來,在此安居。因村中有小紅石山,叫黎墟山,故改名黎墟鎮,新中國成立時黎墟村為鄉人民政府駐地。村名始於清末。

中共薛城區委宣傳部、《薛城廣播電視臺》聯合錄製《走遍薛城▪鄉韻系列》介紹黎墟村,邀我參與這個欄目的解說。我又一次回到了闊別四十多年的家。1959年12月我出生在這裡,童年、少年、青年,小學、中學、高中都在這裡度過。當年那段時光,那片土地,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一直深藏在我的心底,銘記於心,歷歷在目。

支部書記:褚思章

褚思章(字思鑑)1907年3月出生在該村一貧苦佃農家庭,194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讀過塾書,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北撤,建國前任黎墟鄉人民政府組織委員,解放後為黎墟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佈。他帶領村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帶頭入社,走集體化道路,提前完成“土改”任務。在1951年10月召開的全縣土改工作會議上,受到了縣委書記王吉德的表揚。

任村支書時,在做好村務工作的同時,重點抓了村小學校的建設,他和支部一班人形成了“人才輩出,教育先行”的共識。在鄉長彭德志的支持下,向區委、縣委申請籌建黎墟村小學,上級同意後,他又動員介紹有文化的人,到校任教。我的小學老師褚慶偉曾說:“那時識字的少,招教師難,俺四叔(指村支書)為咱村學校的建成出力了。”小學成立後,不僅結束了本村孩童蹚河過水到茶棚唸書的歷史,而且也實現了搬倒井、李家樓、龐莊三個村的孩子就近入學的願望。我家兄弟六人(其中:堂哥張魯南系我的伯父“南下幹部”張冠伍之子,後回四川)都在此讀書。1955年12月沙溝區委書記楊家合(系筆者大舅父)陪同縣委書記胡德高到學校檢查工作,對教師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成績給予高度評價。

為改善村民生活,他鼓勵大家發展手工業。村裡先後湧現出“大鐵匠”張文秀、張文千、袁建喜、袁建坤、張文水、張文香;“小魯班”張守安、李茂同;“粉條王”劉宗勝、劉宗海、劉宗山、張厚德;“採石匠”李其勝、張延德、閆繼芳等這些專業技術能手,為壯大黎墟村集體經濟、為社員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方便,做出了貢獻,贏得了人們的讚揚。

1973年11月12日老支書辭世。病重時,對看望他的父老鄉親說:“我是一個命苦的人,一生多難,可我從未做過愧對鄉親們的事。”

斯人已去,品德永留,精神不朽。

學習標兵:張世傑

張世傑(字士傑,系筆者長兄)1948年8月出生在該村一個革命幹部家庭,197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梁山縣人民醫院大路口分院當醫生,寧夏醫學院解放軍醫療系(今寧夏醫科大學)上大學,陸軍第19軍某團衛生隊副隊長,轉業後任棗莊市閥門廠職工醫院院長。

1956年8月在本村小學讀書,由於學習認真刻苦、悟性強、成績突出當選班長,第二年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產主義少年先鋒隊。大哥的小學老師何維友(現為筆者岳父)曾說:從小學一年級到升入初中前,在校都是班幹部,他經常幫我檢查同學的作業,他的語文、算術每次考試在班裡都是前幾名,不僅學習跟得上,而且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也不落後。有一年學校組織麥收,他是拾麥穗最多的一位學生,獲得的“熱愛勞動”獎。

大哥的同班同學彭德國老人給我講,世傑同學在俺班是一名優異生,他德、智、體全面發展,從少先隊小隊長幹到中隊長、大隊長,我是他的隊員,班主任張建志老師把他樹為“學習標兵”。那時,他愛學習、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處處體現在行動上。每天按時到校,放學後,把班級衛生打掃完,最後一個離校,我們班經常受到校長的表揚。同學李茂洋說:“在學習上,俺都以他為榜樣,鉛筆字寫的特別標準,他有一本《新華字典》經常借給同學使用。現在我雖然從山亭區教育崗位上退休了,但仍懷想年少時我們在一起學習的時光。”

我讀小學時,母親在我面前唸叨,你兄弟四個在學習上,都不敵你大哥學習刻苦。他每天晚上在飯桌上,點上煤油燈,開始做作業、複習功課。爺爺奶奶居住的兩間草屋裡貼滿了他的獎狀。大哥讀小學時,父親在滕縣羊莊公社當宣教組長,每次回家都把抽過的香菸盒紙釘在一起,讓他用背面寫字用。自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業上表現勤奮,1962年8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棗莊市第四中學初中部學習。中考時,以出類拔萃的分數被山東省淄博衛生醫士學校錄取,成為建國後黎墟村走出的第一名有學歷的醫務工作者。

學有專精,從醫一生,服務民眾。

民兵連長:李茂臣

李茂臣,1943年9月出生在該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7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1月23日,光榮地出席薛城區第一次貧下中農代表大會。先後獲得“農業生產先進個人”“基層民兵組織建設先進工作者”“優秀民兵連長”“模範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1962年6月薛城區成立,與此同時組建13處人民公社武裝部,各村組建了民兵連。他當選第一任黎墟村民兵連連長。他帶領基幹民兵、團員青年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工作,在擔任第四生產隊隊長期間兼任民兵連連長,在全區組織的民兵訓練打靶比賽中,10名隊員成績優異,獲“優秀組織獎”,受到區人民武裝部的通報表彰。

在“農業學大寨”活動中,組織有30名社員參加的“青年突擊隊”赴郭窪村西開挖引微山湖水灌溉工程,寒冬臘月吃住在搭建的窩棚內、大雪紛飛奮戰在500多米長的挖河工地上,“黎墟大隊民兵連”的紅旗迎風招展。“工地無寒天,地凍三尺照樣幹。”在提前完成份內的工程後,又繼續幫助兄弟大隊完成任務。大隊支書彭德雲陪同公社黨委書記田傳寅驗收工程時說:“李茂臣同志帶頭模範作用發揮的好,組織指揮能力強,是一名合格的民兵連長,合格的青年突擊隊隊長。”在竣工表彰大會上,他當選“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劉聖忠、張繼田、李茂法、張士民、張運傑、張憲法獲評“先進個人”榮譽。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文化生活較少,主要缺少場地。但村支部安排民兵連長負責帶領基幹民兵,不計報酬在村中,建成了籃球場、露天電影場。記得1974年國慶節,興仁公社“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來村演出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扮演李玉和的是劉聖臣。巧的是,多年後他也調入區工商行政管理局(今市場監督管理局)和我一同工作。他說:“那時你村剛建成新戲臺,十里八村的人都來聽戲。演出中光給汽燈打氣四五次,熱情的觀眾掌聲不斷。”籃球場、電影場、戲臺建成後,市委駐村助農工作組負責人任明善深表滿意,他將村裡的文化建設和活動情況上報公社、區和市的文化主管部門。當年黎墟村被上級評為“村級文化建設先進村,”李茂臣被公社評為“文化宣傳先進個人”。

金秋時節,我回村專訪老連長,正遇族侄張運華,他說:“四叔,老連長家成了夕陽紅俱樂部。”走進位於村中,靠主幹道路東李茂臣家中,不大的小院,幾位老民兵劉聖學、褚慶進(老支書的三兒子)、張厚才、王新順、張寶鋒等正在玩撲克牌,邊娛樂、邊聊天,看得出他們對今天新農村的生活由衷的滿意。

鄰里歡聚,夕陽正紅,老有所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