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何把道光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

王新阿寶


自乾隆後期國庫空虛以來,嘉慶的日子不好過,也影響了後來的道光。翻檢《清宣宗實錄》的記載,因為經濟拮据,道光皇帝倡導節儉的言行隨處可見,並且達到了古今罕見的程度。

他在即位之初,即下令停止進貢荔枝、揚州玉,減各省方物例貢,發給朱圈貢目,毋得任意加增。此後,貢目中的陝甘口外的梨貢,兩淮鹽政進貢的煙盒花爆等亦相繼停辦。

道光恪守祖制,連熱河避暑、木蘭秋彌等清朝皇室相沿成習的活動,因耗費過大、擾及地方也很少舉行了。除了每年祭掃祖陵,他也很少離開京城。

此外,他停興築、罷南府、撤三山及各園苑陳設等等,儘量壓縮官室的排場,內廷重要節日的進獻,筵宴亦時常傳諭停辦。

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帝御乾清門聽政,頒佈《御製聲色貨利諭》,這是他崇儉黜華的上諭,其中不乏警句——

聲色為之害大矣。
為人君者,尤當以禮自防,無為所惑。
後世子孫,若能體朕之心,法朕之行,成朕未竟之事,造次無忘不邇聲色之諭,即我大清萬世天下臣民之福也。
省一分,天下陰受一分之福,於吏治民生,不無小補也。

崇尚節儉,勵精圖治,從我做起,這是好的,但為了節儉而節儉,以至於失去體統,就成得不償失的表面文章了。

道光皇帝除龍袍外,上朝的時候還穿著打補丁的褲子。他的嬪妃平時不得穿錦繡衣服,臣工亦要求以儉為尚,結果弄得滿朝文武都是破衣爛衫,上朝就像丐幫集會。

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天性愛節儉,平日花一文錢都要打算盤,這種德性讓他和道光之間十分投機,每天都要被召進宮中長談,不談國家大事,只談如何節儉過日子之類的家庭瑣事。

一日,道光召見軍機大臣,曹振鏞跪近御座,道光見他褲子膝蓋處有補丁,就問他:“愛卿的套褲也打掌嗎?”

曹振鏞回答:“褲子易做,但花錢多,所以也打補丁。”

道光又問:“褲子打掌要多少錢?”

曹振鏞回答:“三錢銀子。”

道光感嘆:“你們在宮外做東西便宜,我在宮內還要五兩銀子。”

感嘆完,道光從此逼宮中皇后嬪妃一律學做針線活,皇帝身上衣服有破綻,都交給后妃們修補,內務府一文錢也不得沾光。

因為道光皇帝節儉到了這種程度,京城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怪現象,舊貨鋪子的生意奇好,價格奇高。有些窮京官買不起舊衣服,只好自己做舊,把好端端的新袍子弄髒弄破,再加上補丁。

穿是如此,吃亦如此。

道光皇帝規定,宮中每餐不過四樣菜餚,除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節慶不得食肉。

為了省錢,道光還曾明確規定:皇帝生日的萬壽節、皇后生日的千秋節以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慶賀禮儀筵宴都停止舉辦。

道光對皇后非常敬重,有一次,皇后生日,他破例為皇后祝壽,怎麼個祝壽法呢?

特批御膳房宰了兩頭豬,賞獻上壽禮的滿朝親貴大臣一人一碗打滷麵。

然而,在滿朝上下齊聲讚頌皇帝儉樸崇實的聖德時,王公重臣如穆彰阿這一些人照樣奢侈,照樣腐敗。這不奇怪,格局都在打補丁一類的小事上,道光實在缺乏雄才大略,不說他沒有開元的宏規,就是節流,他節的也是眼前的小溪溝,在吏治反腐等制度設計上,既沒有魄力,也沒有能力。

道光節儉歷來評價不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因節儉甚至達到了誤政、荒政的程度。

鴉片戰爭,從頭到尾他打的是吝嗇仗、無出息之仗。

1839年,林則徐受命到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說:“若鴉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這個時候,道光是支持禁菸的。但當林則徐逼迫英國領事義律交出鴉片,承諾一箱鴉片給英商五斤茶葉補償的時候,道光一算賬,收繳兩萬多箱鴉片,價值八百萬兩白銀,因心疼銀子,他馬上變得猶豫不決了,最後還是林則徐表態:“所需茶葉十餘萬斤,應由臣等捐辦,不敢開銷。”道光這才批覆同意。

吝嗇之主多是患得患失之主,鴉片戰爭打起來後,道光即是如此,議和心有不甘,開戰又沒有底氣,中途驚慌失措,簽訂《南京條約》後又意志消沉,難以振作。

即便拿道光在位時拿得出的一項政績(平定新疆回部張格爾叛亂)來說,其所謂的節儉也是到了難堪的程度。

張格爾叛亂被平定後,道光賞宴有功之臣,兩桌人,幾道菜,卻無人敢動筷,生怕一動筷,便要吃光那陋食。而道光坐在那裡,也是既不吃菜,也不喝酒,只和功臣們幹聊,一場慶功宴搞成這樣,可見道光朝的氣象。

至於其他政務也是如此,在討論諸如海防、邊防、黃河治理等問題時,只要一提到錢,道光必是面露不悅之色。

在探討新疆防務時,將軍們上奏至少要一萬八千名士兵鎮守,道光居然上來就砍掉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軍留守六千人。將軍們憤然回擊,提出專守新疆東部,讓西部自治,不管算了。道光聽了又指責其居心叵測,經過幾年扯皮,道光最終才決定“各省綠營兵額內裁百分之二,歲省三十餘萬,以為回疆兵餉。”

另一讓道光節儉不為歷史所認可的便是他在修自己陵寢上的做派,外儉內奢,比乾隆花的還多。

總而言之,道光守成,守的是芝麻!


黑句本


道光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帝王,他從小深受父親與祖父的喜愛,按理說他應該是個被溺寵的小霸王,但他卻是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這是為何呢?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是真的節儉!筆者將他的節儉分成三個境界,它們分別是:身體力行、節儉成癖、適得其反,下面請聽筆者分析。

一、道光身體力行,將節儉進行到底。

道光的節儉源自嘉慶二十三年(1818)九月,當時還是智親王的道光隨父親嘉慶前往盛京(今瀋陽)祭奠先祖。當時嘉慶特意從倉庫拿出太祖努爾哈赤生前遺物,並聲情並茂地與道光講述太祖當年打天下時的艱苦。聽完嘉慶的講解,道光觸動頗大,立志要像先祖那般,時刻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決不辜負父皇對他的期望。

回京後,他當即叫人將房間奢華之物一概搬走,只留下床輔和桌椅等生活必需品。另外他每天傍晚都讓太監出宮買燒餅,由於來回路途較遠,太監買來的燒餅往往是涼的,但道光毫無怨言,沏上一壺熱茶,啃完燒餅,立即上床睡覺。這樣,連點燈的費用都節省了。如果說他當皇帝之前這樣做是為了討好嘉慶,那他當上皇帝后也就沒這個必要,可他依舊崇尚節儉。

登基元年,他就停止各省進貢水果、蔬菜、藥材等土特產,且不再增建宮殿樓閣。另外他每日不過吃四菜一湯還經常派太監出宮買燒餅。據說除龍袍外,他一個月只換一套衣服。更讓人意外的是,有次他的衣服破了,一般皇帝可能就直接換新的,他竟讓內務府拿去縫補,但沒想到內務府光縫補就花了千兩銀子。道光雖很憤怒,但內務府總有千百種理由應付他,於是他命嬪妃學做針線活,之後凡需要縫補的活兒都交給她們。

二、道光矯枉過正,朝堂上下身著補丁麻布。

道光以節儉教育子女這無可厚非,但他對大臣的要求卻有些不現實。據說他看到官員衣服光鮮就擺出不高興的樣子,還規定六品以下官員不得衣著綢緞,一律布衣布靴。史載道光十年(1834),有人舉報盛京將軍經常在家裡演戲宴樂,道光立即革了他的職。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曹振鏞為了迎合上意,率先穿上打補丁的褲子。不久後其他大臣紛紛效仿,個個衣衫襤褸。臨朝前,他們或互相哭窮,或相互交流經驗,比如哪裡可以買到便宜的疏菜,如何將“一斤米煮出五斤飯”等等。道光帝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以為自己勤儉節約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但實際上一切都是假象,當時北京城舊衣的價格突然飛漲,品相稍些好的竟比新的還貴。後來舊袍越來越少,價錢越抬越高,一套尋常舊袍頂得上兩套新袍。而大清帝國的早朝列會,從殿上望去,好似站著兩排叫花子,皇帝就像是叫花子頭,天朝大國的尊嚴蕩然無存。

三、道光節儉成癖,於國家大事面前斤斤計較。

另外道光的節儉與其父嘉慶不同,他已經達到凡事斤斤計較的境界。道光十八年(1838),他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該行動最終卓有成效,期間共收繳20200箱鴉片,價值800萬兩白銀。禁菸運動時,林則徐起初採用武力手段逼迫英商上繳鴉片,但收穫甚微。於是他採取懷柔措施,承諾他們以一定數量的茶葉作為上繳鴉片的補償。從結果來看,這個方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英商的抗拒心理,但清政府需要補償的茶葉數額也非小數目。當林則徐將這筆數目上報道光時,道光竟捨不得出茶,猶豫多日也不答覆。虎門銷煙近在眼前,林則徐只好和鄧廷楨等人上奏說:“所需茶葉十餘萬斤,由臣等捐辦,不敢開銷。”道光這才懸下心,立馬批覆:“照所議辦理!”

由此可見,道光節儉成癖,以致在國家大事面前不分輕重、難以決斷。但實際上節儉本是我國古來崇尚的優良品德,本應大大讚譽。而道光本人卻過度要求其子女、嬪妃與大臣奉行且凡事以節儉為主,最終適得其反並非無理由。


鄧海春


每天分享一點兒歷史上有趣的人事物,先【關注】不迷路!——@史海撲通


道光皇帝的確是很節儉,而且是以身作則,作為一個皇帝實屬難得。節儉之風還要從他還是一個皇子時說起。

節儉到摳的道光皇帝

嘉慶二十三年,嘉慶皇帝帶著還是皇子的道光回盛京祭祖,小夥子看到祖先努爾哈赤的用過的遺物,聽著先祖的事蹟,很受觸動,立志要學習先祖艱苦樸素的作風。回去之後和媳婦一商量,媳婦自然是唯命是從,於是把家裡值錢的東西都搬走了。晚飯讓太監跑出宮去買燒餅,燒餅涼了就著熱茶啃完,直接上床睡覺,把點油燈的錢省了。



登基之後,道光皇帝更是大力發揚節儉的精神,能省的統統都省掉,比如停止各省的進貢,停止秋獵,連每年過年觀看的煙火表演先是減半後盡數停止,不再新建任何宮殿樓閣,即便是翻新也“不敢增美於前”。



道光皇帝自己的吃穿用度上,也是省之又省,可以稱作摳了。每頓飯只吃四菜一湯,晚飯仍經常讓太監跑出去買冷燒餅啃,皇后過生日,請文武百官吃飯只是一人一碗打滷麵。像除夕、元旦、冬至這種重大的節日一律停止舉辦宮宴。



衣服穿破了就打補丁,有一次,他經常穿的湖綢褲子膝蓋處破了,讓內務府修補,內務府回覆說修補費用大約要一千兩銀子,道光皇帝大驚,怎麼會這麼貴!內務府官員理由很充分,說我們得把褲子送到蘇州織造局去,找最好的繡娘縫補,這樣才能看不出補的痕跡,而且還要挑選幾百匹湖綢,來對接破漏處的花紋,再加上往返的運費,皇上,這都是錢啊!把道光皇帝糊弄的一愣一愣的,沒辦法道光皇帝只能讓自己的嬪妃幫忙修補,手藝差點無所謂,不花錢最好了。

黑心的內務府

說到內務府,真是坑皇帝沒商量,由於內務府“壟斷”了宮廷所有的採購事務,而皇帝對外面的物價並不瞭解,所有皇帝吃一餐飯要花幾百兩銀子,即便道光皇帝這麼節儉,一頓飯也要幾十兩銀子。多出來的錢都被內務府官員中飽私囊,富得流油。可以想象皇帝什麼都捨不得吃,他的奴才們反而過得特別好。



乾隆有一次問大臣吃不吃雞蛋,大臣說每天要吃4個,乾隆大驚,雞蛋10兩銀子一個,你很奢侈啊!大臣反應很快,馬上明白過來,不想得罪內務府官員,趕緊補充道,我吃的都是殘破的雞蛋,比較便宜,好的雞蛋貴,捨不得吃。這才把乾隆糊弄過去。



雍正就沒上內務府的當,有一次微服出巡,路過一個茶攤,要了杯茶,覺得此茶甚好,覺得跟皇宮裡喝的口感差不多。就問老闆這茶是不是毛尖,老闆說,這是上好的毛尖,安徽進過來的,五百文一斤呢。雍正立馬想起內務府報上來的毛尖是三十兩一斤,回宮後立即徹查,發現內務府虛報價格,中飽私囊,立即下令查辦了內務府官員。



可見,內務府的貪汙腐敗由來已久。

節儉也不是什麼好事

皇帝這般節儉,文武百官也不好奢靡浪費,於是,朝中掀起一陣樸素之風,大臣都穿布衣布靴。甚至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把衣服都做舊處理,打打補丁之類的。京城裡的舊貨市場舊衣衫,舊袍子一下子變得非常搶手,後來甚至比新衣服還要貴。百官穿得破衣囉嗦上朝,實在不像樣子,道光皇帝實在看不下去了,才下令不許穿舊衣服上朝。

所謂物極必反,節儉過了頭反而助長了歪風邪氣,貪汙腐敗也並沒有減少。道光皇帝光想著節流了,不懂如何開源,國庫也沒見多出多少銀子。



道光皇帝不僅生活上節儉,在軍國大事上也捨不得花錢,總希望花最少的錢把事辦好。林則徐禁菸時,收繳鴉片兩萬零二百八十箱,承諾一箱鴉片補償英商五斤茶葉,總共需要補償十萬餘斤,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道光心疼錢,遲遲不回覆,後來林則徐上奏說這筆錢我自己想辦法解決,道光皇帝這才高興的同意了。後來英國軍隊發動鴉片戰爭,道光皇帝心疼錢,不願意打仗,又主張議和,只是最終還是沒有如願。

這樣一位節儉的皇帝,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官場貪汙腐敗的習氣,也沒有使國家變得富強,反而國家內憂外患,已是危機重重。他提倡了一輩子的節儉,歸根結底都是他自己的一廂情願。


The End~


史海撲通


道光少年時期,目睹了乾隆奢靡鋪張的作風,清朝官員貪汙成風,如果說嘉慶因為和珅的“跌倒”還尚能“吃飽”,但道光繼位後,財政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道光繼位伊始,便實施廢棄奢華、崇尚節儉的政策。我們難免會想,剛經歷康乾盛世的大清帝國,為何會這麼窮?

腐敗成風

封建社會是人治的時代,沒有民主、沒有法治,沒有完善的監察制度,導致官員手中的權力過大而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和限制。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乾隆朝的奢靡浪費之風更加促進了官員的腐敗。到嘉慶、道光時期,腐敗已是深入大清帝國的骨髓,又沒有雍正那樣雷厲風行的皇帝再現,道光唯一能做的就是以節儉來延續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了。

抗災也花錢

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當時的抗災水平,比如黃河氾濫的治理辦法就是“堵決口”,堵一個黃河決口就要花費上千萬兩銀子,如此高昂的費用若能都用在治河上也罷,關鍵是沒幾兩銀子能真正用在治河上。

“黃河氾濫——朝廷巨資治河——官員貪腐——豆腐渣工程——黃河再次氾濫”,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清帝國有多少銀子能承受如此折騰,國庫有銀子那才怪事了!

鎮壓農民起義也要用銀子

君主奢靡,官員貪腐,地主階級也加緊土地兼併,強取豪奪,而農民則失去越來越多的土地,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最後連口飯都吃不上,為了活命只能起義。

從乾隆末年到嘉慶初年,清廷為鎮壓白蓮教起義,花費軍費近兩億兩銀子,幾乎耗盡了康乾盛世攢下來的家底。

皇帝也要養家

皇帝除了要給大大小小的官吏支付工資,自己也有那麼多老婆孩子需要養活,還有一大群太監宮女等著皇帝支付薪水。


皇家與尋常百姓家不同的是,皇帝還要養活親戚們,這群親戚叫作“皇族”。皇族每日不用工作,只靠皇帝給錢養活。順治初年,皇族數量不過幾千人,皇帝壓力不算大;到道光時期,皇族人數發展到幾萬人,這讓本來就窮的道光更是雪上加霜。


參知正史


穿著補丁衣服、捨不得吃雞蛋!這兩樣若是放在普通百姓身上,那自是再正常不過了。可若這事發生在皇帝身上,那就相當讓人匪夷所思了。

這位皇帝便是清朝的道光皇帝,他曾在上朝時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他還曾為要不要吃雞蛋而猶豫糾結!
道光皇帝是清嘉慶皇帝的次子,乾隆皇帝的孫子。他登基時,年已39歲,是出了名的晚承大統。但道光皇帝的節儉卻並非是在做皇子時養成的,而是做了皇帝以後才開始有的。

道光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乾隆後期一來,大清的國庫就已經空虛。這便是後來,嘉慶說什麼也要把富得流油的和珅家抄了的原因所在了。

話說,這嘉慶有大貪官和珅可以抄,可這道光卻沒有財神可以抄,於是乎,不得已之下,道光便想出了“節儉”的法子。

道光的“節儉”程度,真真可以被列為歷代帝王之首。

因為道光帝提倡節儉,於是乎,朝堂上的臣子們也個個爭相響應。響應到何種程度呢?衣服沒破的也想法弄個破洞打個補丁上朝,最後弄得朝堂上百官上朝頗有點“丐幫集會”的意思。

關於道光皇帝在朝堂提倡節儉,史書上還曾有過專門的記載。史載,一次,道光皇帝與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曹操後人)談事,他跪著坐在皇帝跟前時,道光突然看到他褲子膝蓋上有補丁。於是他便問道:

“愛卿的套褲打掌要多少銀兩?”

曹振鏞忙道:“三錢銀子。”

道光帝聽完心裡立馬咯噔了一下,他想到自己補一個補丁要五兩銀子,可人家卻只要三錢,這其中肯定是有問題的啊。追問之下,道光才知道,原來他的補丁是自己家裡人幫忙打的。

自這以後,道光帝便開始逼著宮內的嬪妃一律學做針線活,皇帝身上衣服有破綻,都交給后妃們修補,這樣一來便又節省了一筆開支。

道光帝這樣節省法,有問題嗎?有!一個國家要抓收入,靠省是不可能的,真正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的方法是搞活經濟。

實際上,非常諷刺的是,道光帝這樣節儉法,不僅沒有節省出錢,還讓底下的臣子,甚至整個朝堂都陷入了一種小格局中。

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與道光探討補丁的曹振鏞,得到道光皇帝首肯後,他開始越發將節儉發揮得淋漓盡致了。後來,他即便到菜市場也錙銖必較。

有一次,曹振鏞去買菜,結果因為幾文錢跟菜販子吵起來了。吵到不可開交之際,曹振鏞大喊“我是朝廷大員”,可這菜販子哪肯信,幾文錢破口大罵能是大員?

最後,還是曹振鏞拿出“證件”以後,菜販子才趕忙求饒。

這事聽起來是不是跟段子一樣?可它偏偏是真事。朝廷大員能為了節省變得如此不堪,這朝政要能好起來,那就真真怪了。


所以,道光在位期間,他提倡的節儉不僅沒給國家帶來好處,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荒廢了朝政。

當時的大清,若要扭轉財政危機,最好的方法是開放通商口岸。實際,道光時新開包括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在內的通商口岸,為大清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收入。

可因為道光一心想恪守祖制、力求靠節儉解決經濟,這些機會就這樣白白被葬送掉了。

更為讓世人驚歎的是,道光表面上提倡節儉,可實際卻在修建自己陵墓上極盡奢華,根據統計,他修建自己陵墓花的錢,比習慣奢侈的乾隆還要多。


記者李滿


皇帝節儉對於天下百姓和臣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因為這樣的節儉代表著的是這位皇帝有能力、有作為。可是在追求節儉上,我們不能陷入一個極端,那就是隻管節儉、不管治理,不能只想著依靠節儉來積攢財富,而是要將節儉當成一種“緩兵之計”,從而為治理國家提供一定的時間。道光皇帝很明顯就是為了“節儉而節儉”,他沒有想著從根源上去解決國力衰弱、經濟衰弱的現狀,而重視抓著一些“非重點”的問題去計較,畢竟在有時候,一些該花的錢財是一份都不能馬虎的。


衰微的清朝,上進的清宣宗

很多人總說,通過一個人的面相就能夠看出此人的運氣,可如果要將這樣的說法放到身為一國之君的道光身上,我們就會發現此話還是有點意思的。大家在看道光畫像的時候能夠發現,這位皇帝的臉部很是蒼老、乾癟以及沒有精氣神,這樣的氣質和他的父親、皇爺爺以及清朝的列祖列宗是沒法比的,他們一個是意氣風發,一個是頹廢至極。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會調侃,我們通過道光皇帝面相就能夠看出,那時的清朝已經不是那麼的如日中天了。

清宣宗出生於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初,去世於十九世紀武士年代初,一共活了六十八年的時光。他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因為他身份的合法和正統原因,所以人們在稱呼這位皇帝的時候,喜歡稱呼為“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在清宣宗繼位後,清朝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不再是當年“康乾盛世”的光景了;雖然史學家們大都認為,這位皇帝的能力是遠遠不及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但是他卻有他的理想,他也想像和聖祖一樣,在自己的統治時間內建立起一份屬於自己的功績。

雖然在他的任期內使得清朝丟失了香港,但是他也為清朝,為了這片古老的土地和人民做了很多的事情,例如整頓吏治、鹽政、海運、平定張格爾的叛亂造反以及嚴禁鴉片等。

在生活中,他是個非常節儉的皇帝,這可能和他從小被父皇和皇爺爺教導有關。

道光的節儉和父親的悉心教導有關

歷朝歷代在選擇皇帝的時候,除了看中皇子的身份血統和涵養智慧外,最重要的便是“孝”了。在清朝的時候尤為如此,我們從嘉慶傳位道光,道光傳位給咸豐就能看出,這兩位皇帝在孝順先帝上是沒的說的,也正是如此,道光皇帝對於父皇的教導尤為看中,這當中就有關於節儉的教導。

在嘉慶二十九年的時候,為了悉心培養這位將來的繼承人,嘉慶皇帝將當時還是親王的道光皇帝帶到了盛京,也就是現在的瀋陽;本來來到這裡的最初目的是祭祖,可就在祭祖的過程中,嘉慶突然想要在列祖列宗的廟宇裡對道光展開一場生動的“思想教育”。正是在這裡,嘉慶皇帝將先祖努爾哈赤依靠二十多副盔甲起兵,以及當中何等艱辛的故事告訴道光,想要他知道“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來之不易;在說完了故事後,嘉慶皇帝又將先祖努爾哈赤曾經使用過的舊馬燈、舊盔甲以及舊武器拿給道光皇帝看。正是這次教導,使得道光皇帝決心要勤政愛民、艱苦樸素的經營大清帝國。

可諷刺的是,這位皇帝到頭來並沒有將這個已經落後的國家拯救於水火,反而加速了清國和西方列強的差距,也正是這樣的差距造就了“落後就要捱打”的著名論斷。

道光對於內務府的無奈

一般在古代的宮中,“油水”最大,獲利最多的,便是有資金流通、負責採購或是負責皇帝伙食的部門。

內務府是清朝時期的一個特殊機構,根據相關史學家統計,該“府”中擁有三千多人,正因為該機構的人物眾多,所以也被當時的人以及後世稱呼為“清朝規模最大的機關”。該機構的工作是負責和管理皇宮內皇族事務。這些事務具體表現為皇家飲食、服飾、庫存、禮儀、畜牧以及警衛等。當中最為厲害的一個司叫做“廣儲司”,這個司負責的是皇家金銀珠寶、皮草、瓷器、綢緞、衣物以及其他奢侈物品的儲存,其油水之大讓宮中其他部司羨慕。該部門對於清朝皇族的影響非常深遠,以至於在辛亥革命後,溥儀被圈禁在紫禁城內成為了“城內皇帝”時,內務府還照常在紫禁城內為皇家服務,負責皇家事物,該機構人員一直到1924年的時候才被溥儀驅逐出宮。

根據《春明夢錄》記載,道光皇帝在平常時較為喜歡穿一件湖綢褲子,因為過於節儉,所以日日穿、夜夜穿,可這件湖綢褲子卻在後來破了一個洞,如果是以前的皇帝,一個湖綢的褲子破了,不管它有多貴一定會重新置辦一件,可是道光皇帝不,他命內務府將這件湖綢褲子拿去縫補。道光皇帝本以為只是將湖綢褲子縫補一下,便能夠省下一筆錢,可是內務府在將報賬呈給皇帝看的時候,道光皇帝傻眼了,只是將湖綢褲子的破洞進行縫補,居然花費了足足一千兩的銀子。因此,道光皇帝非常生氣,便叫來負責此次任務的宦官詢問,這位宦官也是牙尖嘴利,利用“花色挑選難”、“縫補材料的高端”以及“出自大師之手”等理由硬是說的皇帝“無言以對”,後來這件事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道光帝在吃了這個虧後,不僅沒有去思考如何整治內務府,反而讓自己後宮的妃嬪“強制性”的學習縫補技術,想要以此為自己“省”下一筆錢。

小結

綜上所述,因為道光皇帝受到了先祖的教育,再加上他在日常生活中都尤為節儉,所以人們才將他稱呼為節儉的皇帝。作為一個常人來說最好的理財方式無疑於開源節流,同樣的對於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可能道光皇帝他想要自己做一個表率提倡節儉改變一下當時的貴族階層的奢靡用度,最好再增加一下國家的儲備銀兩,初心是好的可是卻沒有任何效果。想想也是,清承明制,到了道光年間,整個官僚系統早已經腐朽,這時候不是皇帝提倡一下節儉用度就可以一掃當時的風氣的。亂世重典,沉痾猛藥,方才有效,雍正做到了,但是道光沒有做到。


木劍溫不勝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6位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位以皇嫡長子身份得以繼位的皇帝。道光皇帝39歲時登基,素有壯志,也想成為一代名君,繼位以來改組軍機處、整頓吏治、平定回部,前期幹得有聲有色,被稱為“小康熙”。

但是,後來遇到了鴉片戰爭,這才發現原來一切的繁榮都是假像,龐大的大清帝國竟然虛弱無比,表面看敗給了洋槍洋炮,但稍有反思之心的人都明白,一切都敗給了自己。

大清國上上下下充斥著各種陋規,貪腐充斥著幾乎所有的地方,道光皇帝也曾多次與這些現象開戰,其整頓陋規和貪腐的決心和力度不可謂不大,但面對體制性腐敗和積多少年而沉澱下來的陋規,他的努力變成了“以一人敵天下”,除整治了個別貪官外,無法改變大局。

參與過《南京條約》談判和簽訂全過程的德國漢學家郭實臘在《道光皇帝傳》中評論說:

儘管他具有寧折不彎的誠實品性;對受難者悲天憫人,樂於助人之所需;他還有一些商務方面的習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為一流的專家。但是,他沒有作為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的農婦;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質,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不過,僅就個人品質而言道光皇帝不是貪暴或淫逸之君,相反他厲行節儉,在治理朝政上可稱勤謹,按照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標準衡量,甚至可以稱為有德之君。

鴉片戰爭戰敗和《南京條約》的簽訂無疑是道光皇帝一生的“痛點”,也是他廣受詬病的地方,但正如有學者評論的那樣:

道光作為這場戰爭的中方決策者和指揮者自然難辭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協投降路線導致戰爭失敗的結論,似乎尚欠公允,且與歷史實際不符,因為道光在鴉片戰爭中,並非自始至終都執行妥協投降路線,相反,在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道光是主張抵抗也實行了抵抗的。

既然不是個人的事,那就是國家的事、體制的事。根據《南京條約》,滿清政府要賠償英國人總計2100萬銀元,這不是一筆小數目,按照分4年還清的約定,摺合成白銀每年須還款數百萬兩不等。

當時清政府自身的財政狀況已經很糟糕,根本無法把這項額外支出納入各年度“預算”,但這筆錢還不得不給,否則英國人會再次打上門來,而且還有3個地方在英國人手裡,不給也不行。

最後,這些錢還是通過一些“臨時性措施”解決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分攤的賠款總數為600萬銀元,折銀約426萬兩,之前英國人向蘇州、上海商民勒索過125萬兩的所謂“贖城費”,經過清政府的爭取,這筆錢可算作還款,剩餘301萬兩中,從部撥和山東解撥江蘇的軍需銀中拿出了65萬兩,從江寧藩庫和江寧糧道以及龍江關庫中共提出庫銀50萬兩,從蘇州藩庫和滸墅關庫中提銀45萬兩,從浙江和安徽藩庫中提銀141萬兩。

藩庫是清代各省布政司所屬的錢糧儲庫,布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賦、戶籍,如同省財政廳加民政廳,藩庫庫銀就是各省財政廳和民政廳的錢,用於一省的開支。糧道是掌管漕糧的部門,清代在有漕糧的省設置,“掌監察兌糧,督押運艘,而治其政令”。中央實在拿不出錢了,只能從各省財政、軍需部門想辦法。

各省實際上沒有獨立的財政,省布政司其實只是朝廷戶部的“出納”,提調的款項其實也是戶部的錢,按照奏銷制度,這些錢可以被提前支用,但也要作奏銷處理。但在實際操作中,除從部撥和山東解撥江蘇的軍需銀65萬兩納入奏銷外,其餘銀兩由各省“自行解決”,也就是中央雖然派下了款,卻不能回中央報銷,各省無奈,只能通過向商民強行攤派或納捐等辦法解決,也就是說,第一筆426萬兩的賠款,只有15%左右的錢是從中央財政拿的。

這一年算是混過去了,但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要籌措350萬兩的賠款,這筆錢道光皇帝也不打算從自已腰包裡出,他打算攤派給廣東的行商,理由是在全部戰爭賠款中有一筆所謂的“行欠”,本不應由朝廷承擔,朝廷算是墊付,錢還是應該由行商去解決。

道光皇帝得罪不起英國人,但也不願意花這筆冤枉錢,他指示兩廣總督:“總之多追商欠,即可少籌經費。當此制用孔急之時,諒該督等必能仰體朕意也。”1843年春伊里布奉旨到達廣州,即採取手段迫使廣州行商出錢,最後實力最雄厚的怡和行被強攤100萬銀元,“行欠”共產生300萬銀元的賠款,其餘200萬銀元由其他9位行商分攤。除了這些錢,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戰爭賠款還差約140萬兩,道光皇帝乾脆把這個“光榮任務”交給廣東,由地方自籌解決。

這一年又混過去了,但其後的賠款怎麼辦?道光皇帝把問題交給伊里布等人研究,伊里布等經過籌商,建議把之後3年內的粵海關和以及新開的上海、廈門、福州、寧波等4個通商口岸的海關稅收暫停撥解國庫,全數用作賠款,如果還不夠,再由廣東藩庫等籌措。

就這樣,朝廷把賠款的負擔轉嫁給了地方,造成了相關地方財政、稅收體制的紊亂,“自籌”是壓力也是胡亂行事的依據,有關各省想盡了千方百計,有的強行攤派,有的使出捐納的老辦法,也就是由朝廷出面直接賣官斂財。雖然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有些做法會對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進行破壞,但眼關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為了省錢,道光皇帝親自作表率,自己穿的龍袍補了又補,早膳連雞蛋都捨不得吃,午膳規定不超過4個菜,皇后生日擺宴會只准殺2頭豬,給大臣們上的主食是打滷麵。不是喜歡節儉,而實在沒有辦法,道光皇帝這個“最節儉皇帝”的榮譽,來得實在有些辛酸!


南門太守


他爹嘉慶為了鎮壓白蓮教和真理教起義,花了一億多兩白銀。道光接手的就是一個瀕臨破產的爛攤子,爺爺、老爺爺存的錢都被起義給起沒了,誰不知道花錢爽啊,可道光沒條件啊。

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在位期間,由於連年戰爭,軍費開支浩繁,國家財政基本上處於一種入不敷出的境地。到了康熙年間,社會生產得到恢復,財政才逐步走向正規,出現了盈餘。

三藩之亂平定後,戶部每年能結餘200萬兩白銀,康熙在位時,戶部賬上最多存了4700萬兩,所以向天下百姓許諾“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繼位後大力整頓財政,戶部存款最多時有6700萬兩。雍正末期西北雖然持續用兵,但戶部仍然後3200萬兩白銀。

乾隆在位期間,清軍為他打了“十全武功”,花錢無數但勝在生財有道,乾隆給嘉慶還留了七八千萬兩白銀。不過乾隆前後四次為為百姓減免錢糧,而且還增加武職養廉、紅白事例銀等多項開支,所以在乾隆後期,清朝的財政已經很不樂觀了。

嘉慶繼位後,為了鎮壓白蓮教起義,清政府“用努逾萬萬” 。乾隆後清政府財政盈餘本來就在減少,又加之吏治腐敗,導致各地賦稅普遍欠徵。嘉慶雖然多次提升鹽價,財政還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也度過了一段很艱難的日子,這在無意中影響了道光。

道光接手的大清帝國已經開始加速走下坡路了。除了政府財政開支增加,各省解部之款項拖欠外,還有外敵環伺。先是中亞的浩罕國不斷騷擾新疆,道光本想滅了浩罕國,但算了一下大軍到中亞光溜一圈就要花至少兩千萬兩白銀,最後只能忍氣吞聲地同浩罕國簽訂了清朝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賠了200萬兩白銀。

隨後東南又爆發了鴉片戰爭,開戰之初清軍上下都同仇敵愾。雖然武器落後,戰術陳舊,但士氣和決心還是有的。鴉片戰爭“首尾三載,糜帑七千萬”,如果這場大仗發生在乾隆時期,清軍就算他不過英軍,也完全可以依靠本土作戰的優勢將其拖垮。

可是道光沒有錢,再打下去英軍可能還沒拖垮,清政府的財政就先崩潰了。清末的對外戰爭基本上都是因為沒錢,打得虎頭蛇尾,最後草草求和賠款。

道光的悲劇在於沒有一個給他留下幾千萬兩白銀存款的老爹。他要維持這個大帝國的運轉,只能自己帶頭“節儉”。不過道光比咸豐來說還是幸福一點的,咸豐為了籌措軍費,都被太平天國逼得把黃馬褂賣到幾十兩白銀一件了。


史料不輯


因為道光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而且他還很摳門

道光帝是嘉慶的兒子,原名愛新覺羅旻寧。公元1820年,嘉慶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暴斃,道光帝以皇長子的身份繼承大統,成為清代中國的統治者,值得注意的是道光帝也是清代唯一一個以皇長子繼任皇帝的君主,在任期間道光帝力行簡樸,但流於過場,多次改革內政卻因為朝廷守舊勢力的龐大而半途而廢,總的來說是一箇中規中規,有心無力的君主

道光帝有多節儉呢?

道光帝的節儉應該說到了摳門的地步,皇帝每餐只有四道菜,除了龍袍,其餘衣物有破損了,都是打補丁接著穿,宮中除了皇后和太后,普通人包括貴族非節慶不得食肉,嬪妃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得穿錦繡華貴的服飾。有一次皇后大壽,宴會上的主角居然是一人一碗打滷麵,著實讓大小官吏哭笑不得

雖然道光有節儉之心,但是他不太聰明,沒有認識到宮廷用度的靡大原因是在於各級官吏的貪汙,比如道光帝的衣服上還有補丁,這一個補丁居然能值幾兩銀子。所以在道光帝的帶領下雖然各級官吏表面收斂了一點,但是實際上不過是換個地方夜夜笙歌,不起根本作用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道光在當皇子的時候就收到嘉慶帝的教育,直到祖先創業艱難,養成了節儉的習慣。為了節儉,他和老婆啃燒餅喝開水,吃完就上床睡覺,連燈都省得點了。

當上皇帝之後,道光就立即下令裁掉後宮所有的脂粉費用。道光說過:“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衣服破了打補丁,但是內務府在打補丁得費用上算計道光,道光嫌貴划不來,然後跟皇后一合計,以後打補丁得工作就全部交給後宮的嬪妃,一分錢都不用花,反正這些嬪妃閒著也是閒著。道光所有的衣服裡面,只有龍袍沒有補丁。

後宮包括皇帝本人平時都不吃肉,除非遇上節慶日,否則每餐都是素菜。皇后過生日的時候皇帝親自下令殺了一口豬,把皇后感動的不要不要的。然後請群臣吃飯,結果吃的是打滷麵,而且一人一碗,多了沒有,沒吃飽自己回家做飯吃去。

皇帝賞賜大臣有時會賜宴,到了道光這,賜宴的賞賜宣讀完了聽聽就行了,別以為皇帝真的會請你吃飯,要吃飯出了紫禁城門左轉自己解決。

以上這些道光節儉代表性的事蹟,哪一件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做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