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對於金庸武俠,許多朋友都有這樣的一個論斷,那就是武學一道,隨著時間的不斷往後推移,呈現退化的趨勢,也就是武功越來越差了。羽菱君個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也是對這個論斷深表認同。這主要是由於羽菱君個人看書不細,還有就是受金庸武俠各時間段的幾部代表作品影響較深。但後來隨著對小說的細讀,特別是對三版作品的比較,羽菱君慢慢發現,武功的退化現象或許真有,卻並非是每個時期的武功,就一定比之前的時期要差。鑑於這種情況的存在,羽菱君對武學的退化論,又有了新的認識,不再一概而論。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一、武學退化的論斷或許並不存在,《連城訣》的武功設定,就能直接能否定這個論斷。

由於對“武學退化論”的認同,我們一般都會認為,時間越前的人物,武功越高,於是就有春秋時期的越女阿青,武功最高的結論。這個結論也是乎有論據佐證,比如說阿青的劍術是得自神授,乃為白猿所傳,又比如說她最後到吳王宮找范蠡,范蠡雖然安排了重兵阻擋,但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均都阻擋不了阿青,范蠡還是被阿青殺到了面前。於是阿青單挑軍隊,武功第一的說法,似乎就成了切確無疑的論斷。

驀地裡宮門外響起了一陣吆喝聲,跟著嗆啷啷、嗆啷啷響聲不絕,那是兵刃落地之聲。這聲音從宮門外直響進來,便如一條極長的長蛇,飛快的游來,長廊上也響起了兵刃落地的聲音。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阻擋不了阿青。《越女劍》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阿青

不過,後世中卻還有一個人,也曾單挑過軍隊,來去自如,而且他的處境好像比阿青還要危險,這個人就是《射鵰》中的丘處機。這件事發生在郭嘯天被段天德帶人所殺之後,丘處機尋找李萍到了段天德的軍營。他接連兩晚到軍營找段天德,第二晚為了一舉鎖定目標,直接在軍營的轅門叫喊,然後直闖軍營,橫掃直劈,打得眾兵丁叫苦連天。一軍佐甚至下令放箭,但他依舊是橫衝直撞,只有他傷人,沒人能傷他。這比起阿青,處境卻又危險多了,畢竟范蠡交代了士兵不能對阿青放箭。

段天德驚魂稍定,想起那道人在千百軍士中橫衝直撞的威勢,真是不寒而慄。《射鵰英雄傳·第二回》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可以說從這方面來看,丘處機並不比阿青差,但丘處機的所處的年代裡,在他之上的卻還有五絕這樣的絕頂高手存在。實際上,金庸先生在寫《射鵰》時,他還沒寫《越女劍》,他甚至在《射鵰》中,說過越女所用的劍法,若與武術名家爭鬥,不夠靈動,後由一劍術名家改良成更精妙的劍法(連載版小說是由韓小瑩改良)。由此可見,阿青似乎難稱金庸武俠中武功第一的高手。

越國處女當日教給兵卒的劍法旨在上陣決勝,斬將刺馬頗為有用,但以之與江湖上武術名家相鬥,就嫌不夠輕靈翔動。到得唐朝末葉,嘉興出了一位劍術名家,依據古劍法要旨而再加創新,於鋒銳之中另蘊複雜變化。新修版《射鵰英雄傳·第二回》

金庸先生說過他不支持跨書論武,或許以此來表明丘處機不比阿青差,會差強人意。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歷史時期,難以比較武功,或許更難說明“武學的退化論”,但金庸武俠中,也有段歷史雖被分了三部小說,在武功的設定上卻是一脈相承的,這就是“射鵰三部曲”。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射鵰三部曲”中故事的這段時期,武功竟然還呈現了越往後越厲害的設定,並沒有看到退化的現象。金庸先生自己也曾在小說中跨書論過武,直接說明“倚天時期”的武功,較之“射鵰”和“神鵰”兩個時期,都要精進。

元代中土淪於異族,百姓呻吟於蒙古的鐵蹄之下,陷身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抵抗官吏殘暴,勉力自保,是以文事凋零,武學一道,反而更加光大。江湖間奇人異士,所在都有,比之宋末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之世,武功固更見精進,而驚心動魄,可歌可泣之事,也是書之不盡。連載版《倚天屠龍記•第四回》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可見按照作者的設計,在“射鵰三部曲”的這段時期裡,武功是越往後越厲害的。其實這一點在《射鵰》和《神鵰》兩部小說裡也可看出。比如說,當年的五絕為何要舉行“華山論劍”,爭奪《九陰真經》,實際上就是像他們這樣的高手,武功都還不是在頂峰,還有上升的空間,《九陰真經》這樣的武學寶典,就剛好能讓他們的武學修為再攀高峰。因此,我們到《神鵰》,就能看到練得“九陰神功”的郭靖,能夠超越當年的五絕,後五絕的武功也分明比前五絕還要高。而到了《倚天》中,更出現了可比肩達摩祖師的張三丰,練就“九陽神功”的張無忌則在二十歲,就達到了郭靖五六十歲和一燈大師百歲的內功修為。

所以這方面來看,並非是每個時期的武學,都會比他們之前的時期要差,至少在“射鵰三部曲”的這近兩百年裡,“武學的退化論”是不成立。但直接能夠否定這個結論的,則是《連城訣》這部小說的武功設定。

《連城訣》裡面有門神功叫“神照經”,由於這門神功有起死回生之效,故而不少讀者將之奉為金庸武俠的第一奇功,至少也是比肩“太玄經”、“九陽神功”和“易筋經”等知名神功的存在。小說中也有“神照經功夫,是天下內功中威力最強、最奧妙的法門”和“練成神照經,天下無敵手”的說法,足見“神照經”神功之妙。那麼擁有“神照經”這麼神奇武功的《連城訣》,究竟是什麼時代的江湖故事呢?答案卻是清朝。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許多朋友受電視劇的影響,對《連城訣》的故事背景甚為模糊,但其實小說中講得很清楚,是清朝而且是康熙之後的故事。因為傳給丁典“神照經”的梅念笙,他的師傅是天地會吳六奇的同派門人,這也是梅念笙“唐詩劍法”的來源。而狄雲乃是梅念笙的徒孫,以此推斷,狄雲所處的年代至少在雍正時期,肯定晚於《鹿鼎記》,甚至能與《書劍恩仇錄》的故事背景相差無幾。

到得大清康熙年間,忽有一位身具高強武功的高僧駐錫荊州天寧寺,無意中發現了寶藏,他將此訊息寫成書信,託人送交給當時天地會廣東紅旗香主吳六奇,請他去發掘出來,作天地會反清復明之用。新修版《連城訣·終章》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假如武學真的是越來越退化,武功越來越差,那麼清朝時期卻為何還能出現“神照經”這樣的蓋世神功呢?其實即便是《鹿鼎記》中,也是出現了練成“易筋經”的澄觀,可是在神功遍地的“天龍時期”,要練成這門神功,卻並非易事。

所以說,金庸武俠中,武學是否真的有退化的趨勢,並不能一概而論,或許這也是金庸先生不支持跨書論武的一個原因。那麼“武學退化論”究竟是怎麼出現的呢?

二、造成“武學退化論”出現的原因,羽菱君個人認為有二。

一是由金庸作品的修訂,加大各作品之間的關聯引起的。

我們都知道金庸的十幾部小說都共有三版,經歷了兩次大修訂,而且每次修訂都在加大各作品之間的關聯,逐步形成金庸獨有的武俠世界,在羽菱君個人看來足能媲美漫威宇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修改後的《天龍八部》,可作為“射鵰三部曲”的前傳,而《碧血劍》與《鹿鼎記》、《書劍恩仇錄》與《飛狐外傳》這些,則是一脈相承,且脈路清晰。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由於作品的互相關聯,許多武功的設定,似乎可以跨書論武,於是就有了武功退化的感覺出現。因為金庸武俠有個特點,那就是高深的武學都是前人留下的,而非書中的今人所創,今人只不過是將前人的武功練之最精而已。連金庸先生都在承認,創武的始終要比練武的人厲害,讀者自然而然就會認為書中今人的武功,一定會比前人要差,武功明顯就是退化了。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師承於前人的絕學,在他們之後又都還失傳了,後人的武功就自然更差了。

比如說,修改後丐幫的“降龍十八掌”是由蕭峰改良而來的,但後世的丐幫幫主,卻越練越差,到了史火龍,就只練到了十二掌。還有胡斐的武功一日千里,純屬是繼承了他先祖所創的“胡家刀法”,閻基更是拿了他家的兩頁刀法,就由一個鐵打醫生,一躍成為武林高手,但胡斐卻不一定能比得上他的父親胡一刀。又比如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和袁承志的“混元功”,都是師承於前人傳下的絕學,但在他們之後,江湖上卻又沒有了這些高深的武功。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二是金庸先生創作時,十幾部小說並沒有遵循歷史的先後順序來寫,但時代背景在前的幾部作品採用了新派武俠的奇幻套路。

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故事背景設定在乾隆年間的《書劍恩仇錄》,第二部是在明末的《碧血劍》,這兩部小說,金老都還沒形成他自己新派武學的特點,武功設定都是中規中矩的舊派武俠的套路。到了他的第三部小說,轉型之作的《射鵰英雄傳》時,他的創作思路才越來越廣闊,許多新奇的武功開始被創作出來。此後的“三部曲”後兩部《神鵰》和《倚天》,以及《天龍八部》和《俠客行》這一些,都遵循新派武俠新奇的套路,其中以《天龍八部》最甚,許多人都說偏於玄幻。

而他在寫《射鵰》時,還一邊寫了《雪山飛狐》這樣的短篇。《雪山飛狐》金老雖然採取了結局懸念的新派手法,但在武功的設定上,還是遵循了與之時代背景相差無幾的《書劍恩仇錄》的故事,這點包括隨後的《飛狐外傳》都是如此,即便他在寫《飛狐外傳》的時候,也同時是在寫《神鵰俠侶》。這就等於是新舊派武功套路設定的並行,在寫作手法之外,形成了兩條不同的路線。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等歷史背景在前的幾部小說,採用了新派武俠武功神奇的設定,而“飛狐”相關係列的幾部作品,則延續了舊派套路的武功設定。偏偏這些小說,又都是金庸武俠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受這這多部小說的影響,便出現了時代背景在前的武功神奇,而且高深莫測,而時代背景在後的那些武功,卻平平無奇,儼然不如那些神功厲害,開始也就有了“武學退化論”的說法。但這一些說法的出現,並非金庸先生的本意,不然他也不可能在《連城訣》中寫了“神照經”這樣的神功,在《鹿鼎記》中寫了澄觀等練成“易筋經”了。

綜上所述,金庸武俠中的武學一道,是否呈退化的趨勢,並不能一概而論,特殊時期也有越往後越精進的現象出現,而時代背景發生在清朝的《連城訣》,甚至還出現了蓋世的神功“神照經”。而之所以會出現“武學退化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金庸先生在寫作時,分兩種武俠套路的設定齊用,產生的巧合結果。實際上,從金庸先生不主張跨書論武一事,就已能看出他本人也是在否定武學退化的存在,畢竟都沒可比性,何來的退化呢?

《連城訣》中這門神功的出現,直接否定了金庸武俠的武學退化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