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祖传3代手工绝活,成品卖出几千件,7旬老人晒出一招制胜的秘诀


手工制作银器,追溯历史,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有了在铜器上镶嵌金银的工艺。在我们身边,银器的使用率也相当高,很多人喜欢戴银手镯、银耳环、银手链等纯银首饰,也有很多人喜欢纯银制作的酒杯、汤匙等餐具,比起黄金,银器依然倍受青睐。图为赣榆区青口镇7旬老人张祥宝,祖传3代手工制银,至今依然沿袭着这门手艺。

张大爷从10来岁起就开始跟着爷爷学做银器,年幼的他很聪明,深得爷爷喜爱,也继承了爷爷的一身本领,掌握了制银的技艺。爷爷过世后,他继续跟父亲一起制作银器,耳濡目染,心摹手追,手艺得到了很好地淬炼。

在张大爷的工作室里,有许多制造银器的工具:熔银炉、风匣、手锤、手钳、多功能成套錾切工具,虎钳、喷枪、焊枪、喷灯、坩埚、量具、钢卷尺、角尺等,应有尽有。尽管手工制银当下市场萧条,但张大爷说一直记得父亲传给他的秘诀:制作银器,全靠锤上功夫!只要一有空,他就反复捶打练习自己的“捶功”。


整个工艺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精加工,银饰的品质,关键就在这个环节。这道工序包括了锤錾、錾刻、镌镂等工艺,雕花的工具是小锤和几支錾子,錾头有尖、圆、平、月牙形、花瓣形等多种。加工的时候左手握锤,几千次的捶击,几千次的雕刻,直到做出理想的图案。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大爷做一副手镯通常要用2个小时,至少砸2千多次,才能让银料的内部组织发生变化,产生一定的韧性,成型的时候不易裂断。

张大爷说,银器的制作过程繁琐,很不容易,一般需要经过化银、打条、退火、印花、整理、缠制、打磨、刨光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图为张大爷展示自己收藏的老银票。

第一步先是化银,用秤称出需要的银料,把大块银料砸碎,放进坩埚里熔化,当银开始熔化的时候,用长柄钳夹坩埚浇铸铜模,趁银料未变冷的时候就开始锻打,将银坯按理想成型。

接下来,就是下料了。按照设计好的银饰图,把银片做成想要的形状,要比图稿略大,留出加工余地,如果是特殊形状,就要把它展开成平面来打制。然后是做铅托,用来托住和固定需要加工的银片,把粗加工的银片反放在砂箱里面,把熔化的铅液倒在里面,冷却后就做成了。

焊接这道工序也有窍门,在银器接口的地方挂上焊药,放进炉火中加温片刻,焊接的速度还要够快才够牢固。焊药的配料、炉火的温度与加温的时间长短,都与焊接质量密切相关。

最后一道工序是酸洗。经过反复的捶打与中温,银饰表面会发黑或沾上杂质,酸洗就成了给银饰“美容”的重要环节。酸洗液由硝酸和硫酸配成,把银饰放进去一涮,迅速取出再用清水漂洗,银饰就变得亮晶晶的,非常漂亮!

关键在于把握恰到好处的时机,张大爷说,在酸洗这道工序中,时间把握非常重要,浸入酸洗液的时间太短,杂质洗不干净,会影响银饰光泽,泡进去的时间过长,酸洗液就腐蚀银饰,破坏银饰的色泽与光洁度,还有,漂洗晾干一定要挑好天气,天气越好,银饰晾晒的色泽越漂亮。


古语云: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傍身。有一件让张大爷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有一次打制一根银条,只有火柴棒四分之一粗细,当他捶打完用剪刀剪开,双边长度相同,有角有棱、粗细均匀,而且轻重、厚薄相等!他的做工,赢得了父亲的啧啧称赞!

张大爷深深领悟了祖传手艺的最高境界,关健在于心境: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制银已渐渐被淘汰,机器制作的精美银制品琳琅满目,张大爷的生意也日渐萧条,但他却依然坚守这份倾注了一生心血的技艺,他经常开心地说,制银手艺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银总有重见光辉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