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劍來:阿里達摩院外傳 (下)

劍來:阿里達摩院外傳 (下)

前情提要

1

2017年,馬雲想要搞一個實驗室。

在他印象中,曾有一個人,好像是王石,這麼問:“馬雲你不懂技術,怎麼去管理互聯網呢?”

馬雲說:“王石你開房地產公司,你會造房子嗎?”

12歲,在中國文化裡是本命年,意義非凡。當阿里成立12週年時,馬雲自認賴以存活的三個原因是:沒有錢、不懂技術、從來不規劃。

6年後,阿里18歲了,已經成年,躋身世界TOP10互聯網巨頭之列,馬雲不差錢,還是不懂技術,但開始規劃一件大事。

他心目中的阿里是一家要活102年的公司,跨越三個世紀。但那件事的意義要更恆久,即使有一天阿里不在了,它還要存在。

那件事,就是創辦達摩院。

達摩院,在馬雲的頭腦中盤桓了好多年。

早在2014年,iDST成立時,他就想啟用這個名字,但被勸阻了,喝洋墨水的科學家們可不一定能get到武俠風。

但馬雲是真愛金庸。3年後,當他籌建新實驗室時,這個念頭又冒出來了。

2017年10月初,馬雲接到阿里CPO童文紅的電話,討論實驗室的名字。

馬雲說,幹嘛一定要叫研究院或實驗室,創造一個新名字,達摩院就很好。

童文紅問,達摩院啥意思,英文又怎麼翻譯?

馬雲說,就叫Damo,叫著叫著就順了。“Google一開始聽著也很奇怪,慢慢就叫出來了;英特爾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叫著叫著就習慣了。就叫達摩院這個名字好了,叫著叫著,養著養著,愛著愛著,就會越來越喜歡。”

你是老闆。對,對,你說的都對。

2017年10月11日,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CTO張建鋒宣佈成立達摩院,“致力於探索科技未知,以人類願景為驅動力”,以科技創新世界。

馬雲豪言,要在三年內投資1000 億人民幣,建造一個以科技為核心的,匯聚全球頂尖科技大牛、學者的交流中心。

中國終於有了一個類似貝爾實驗室的機構。但達摩院不是從天而降。它的前身就是iDST。

2

可還有人記得早先集結在iDST大旗下的那些科學家們?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裡呀?

難怪,阿里的程序猿們最愛的歌手是朴樹,一首《那些花兒》唱盡碼農的心聲。

雖然故事還沒講完,但科學家們可不想就這麼算了吧。

他們正在開展一次轟轟烈烈的“落地運動”,後來被金榕稱作為“上山下鄉”。

1956年10月25日,中央發佈了《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文件,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說法。

最高領導人發出號召:“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他要求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時光荏苒,階級成分論早已成為歷史塵埃。

但相似的一幕重現:iDST科學家們放下身段,深入阿里的業務團隊,向“小二”們虛心請教,思索怎麼才能把前沿的學術成果與龐雜的場景對接,並帶來商業成果。

痛苦的磨合在所難免,但可喜的是,被“發配”到金融和電商業務第一線的科學家們,都站穩了腳跟,並贏回信心。

漆遠去了螞蟻金服後,做首席數據科學家,他和團隊接到的第一個項目是通過智能交互機器人來解決支付寶的客服問題。

2015年“雙11”,支付寶客服做到了94%語音自助,一年後提升到了97%。2015年,阿里集團評算法大獎,16項獎中,漆遠團隊包攬了6項,其中包括他曾在iDST一直想做但沒能批准的超大規模機器學習平臺。

金榕和他的團隊在天貓搜索部門真正知道了“糧食是怎麼長出來的,錢是怎麼掙的”。2015年,他的團隊也拿到了集團CEO大獎,從30個人擴展到了120人左右,包括語音、圖像。

後來,金榕說:“我覺得這段經歷應該是讓我真正理解了,業務就是業務,它的確有很多很複雜的要求,不要低估。”

iDST劃歸阿里雲後,阿里雲剛剛結束重大人事調整,原螞蟻金服首席風險官胡曉明出任阿里雲總裁,在他帶領下,阿里雲開始了連續三年三位數增長的奇蹟。

2015年,亞馬遜首次單獨披露雲計算業績,營收驚人。業界及學界這才發現,雲計算不是“無底洞”,是值得投入的“金礦”。

雲計算巨頭頓時魅力無限。

2016年7月,前微軟合夥人周靖人加盟阿里,任職阿里雲首席科學家。他帶領阿里雲中美兩地的研發團隊,總體負責阿里雲大數據平臺和iDST的科研工作。

周靖人早年畢業於中科大,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博士,是雲計算大數據、大規模分佈式系統和數據庫等領域的國際級權威學者。就職於微軟期間,他帶領團隊研發了支撐著微軟必應搜索,Office 和Windows 等產品的高性能大數據計算平臺。

而此前,一眾甲骨文高管已經加入阿里雲,如原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技術總經理喻思成、原產品戰略部高級總監劉松,原北亞區招聘總監楊姝等。

風起於青萍之末。5年後,甲骨文宣佈,裁撤中國研究中心。曾經,這家傳統IT廠商傲慢至極,在中國市場攫取了鉅額利潤。

是阿里為代表的中國公司主動發起技術新長征,翻山越嶺,終於揚眉吐氣。

3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1935年11月6日。在陝北甘泉縣象鼻子灣村的漫天大雪中,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雪地講話”,鼓舞全軍。

頓挫兩載,iDST在各條戰線開花結果,是時候重拾河山了。

2016年3月,AlphaGo橫空出世,用幾盤棋虜獲了媒體,昔日小眾的AI就此進入大眾視野。人工智能迎來第三波浪潮。

已有多名人工智能大咖坐鎮的阿里繃不住了。

2017年3月,黃龍體育場,首屆阿里技術大會上, 阿里推出NASA計劃。

NASA,美國宇航局的簡稱,代表了最頂尖的科技實力和探索勇氣。

阿里如此命名,野心彰顯。這項計劃由馬雲提出,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近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阿里CTO張建鋒特意強調,“阿里巴巴的商業太成功了,所以掩蓋了阿里巴巴在技術上的光芒”。

可是外界沒有義務來撥開籠罩在阿里技術之上的迷霧。

也是2017年3月,在阿里組織部大會上,漆遠和前CTO王堅坐在一起。王堅告訴他,iDST又回來了,張建鋒要把此前拆分到各個業務部門的研究院重新拼裝起來,要讓外界意識到阿里在技術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

iDST從阿里雲重新歸屬到集團,金榕被任命為新負責人,他的使命是確保阿里未來數十年的技術領先地位。

4

iDST是阿里通過AI技術推動NASA計劃落地的核心團隊,通過阿里雲向各行業輸出技術及服務能力。

阿里組織文化的一大特點:定戰略、拉架構、找對人。

為實現NASA計劃,阿里在全球招募頂尖科研人才。任小楓第一個飛到碗裡來。

他是浙大混合班1993級畢業生。混合班是浙大在1984年創辦的教改試點班,在入學新生中選拔5%優秀工科學生,“混合”在一起破格培養。該班傑出校友眾多,比如現任浙大校長吳朝暉,拼多多創始人黃崢。

任小楓2006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進入芝加哥豐田汽車研究院,2008年以研究科學家的身份進入英特爾西雅圖實驗室工作,2013年加入亞馬遜,擔任亞馬遜資深主任科學家,併成為Amazon Go項目負責人。

在亞馬遜,資深主任科學家的層級僅次於Distinguished Scientist,可阿里約任小楓來杭州面談後,他毫不猶豫地跳槽了。

這些年,在阿里的帶動下,杭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身為杭州人的任小楓感觸良深,他妻子就常上淘寶購買國內的特產。“我一直在關注阿里巴巴,真的很了不起。”

阿里NASA計劃讓任小楓非常感興趣。“阿里和亞馬遜也有比較像的地方,比如做很多東西,注重實際。不同的是,美國人做事規章制度流程比較多,阿里則更重視人的交流,感覺接觸到的人,更加親近。”

2017年6月,任小楓加盟阿里,擔任iDST副院長和首席科學家。他將iDST稱為“阿里巴巴實現NASA計劃的先鋒”。

5

NASA計劃推進半年後,阿里再放大招,達摩院成立。

雲計算本質是計算能力。在達摩院首批公佈的研究領域中,量子計算排在第一位。

早在2013年,阿里就開始研究量子通信。2015年,阿里雲與中科院成立量子計算實驗室,這是中國首個大力投入量子信息科學的科技公司。

中科大的潘建偉院士國內量子計算第一人。有心者會發現,那兩年常有馬雲與潘建偉的合影流出。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如此親密,顯然有“陽謀”。

2017 年5 月,阿里量子計算實驗室與中科大、浙大、中科院物理所等機構協同研發了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

傳統計算機只能按照時間順序一個個地解決問題,而量子計算機卻可以同時解決多個問題。

20多年前,潘建偉說自己有生之年裡量子計算不可能成為現實。但是20年後,他改變了看法:“這個革命正在到來、正在發生,而且它發展的進程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

阿里推出量子計算平臺,目標卻並非研發,而是量子計算的產業化,開始尋覓業界大牛。

潘建偉推薦了一位世界級量子科學家。

施堯耘,1997年本科畢業於北大,後赴普林斯頓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師從姚期智,畢業後去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任教,並拿到終身教職。

2017年初,阿里招攬施堯耘,他很堅決地回了一個NO。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在學界很快樂。特別是最近幾年,感覺攀上了自己學術生涯的一個新的高峰。”

但半年後,施堯耘改變了主意。“是一個問題讓我自己說服了自己。”

阿里的人問他:“如果阿里要做量子計算,有哪些環節,有哪些步驟?”

此前,施堯耘更多是沉醉在學術層面,沒有深入思考落地應用這樣的全局性問題。“過去20年我一直在做理論研究,可以說是紙上談兵、甚至是吹牛了二十年。特別是在寫研究經費申請的時候,總是說量子計算機一旦實現了就不得了了。就像寫科幻小說一樣。我意識到如果下一階段如果能為量子計算的落地做出貢獻,加上20年的理論工作,我會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

阿里雲不僅支撐量子技術的研究,也是未來量子應用的輸出渠道。這種被吸引的快感像是做研究的人在悶頭苦幹之後欣喜的頓悟。

2017年9月,阿里雲宣佈施堯耘入職阿里,擔任阿里雲量子技術首席科學家,並負責阿里雲量子計算實驗室。

冥冥中歷史真有輪迴。他跟姚期智念博士時,有一天給研究生同學們群發郵件,說姚教授去創業開公司了,錢多,缺人,迫切要招量子體系結構、量子編程語言、量子編譯等方向的人。很快就收到許多恭喜,並求推薦。


其實,那天是4月1日,他跟大家開了一個愚人節玩笑。沒曾想,20年後,阿里幫他把笑話變成真了,他也開始蒐集人才。

2018年1月,兩次理論計算機最高獎哥德爾獎(Gdel Prize)得主、匈牙利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馬里奧·塞格德入職達摩院,進駐位於西雅圖的阿里雲量子實驗室 。

6

達摩院設立了機器智能、數據計算、機器人、金融科技和X等研究方向,即“4+X”研究領域。

達摩院招人的信條就是找到各個領域的大牛,然後再以大牛招攬小牛。

李飛飛就是大牛。

美國學界有兩個李飛飛,一男一女,都是大牛。

李飛飛(男),猶他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曾獲ACM、IEEE、Visa、Google、HP等多個獎項。

李飛飛(女),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人工智能領域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

2018年,他們都很忙。

5月,李飛飛(男)離開學界,加入阿里,成為數據庫團隊負責人,併兼任達摩院數據庫首席科學家。

9月,李飛飛(女)離開業界,辭去谷歌雲AI負責人,重回斯坦福大學任教。

在此多說幾句。

中國人工智能熱,李飛飛(女)功不可沒。2017年年底,她牽頭的谷歌AI中國中心在北京成立。因為她的華裔身份以及學術咖位,被國內媒體追捧,一時人人都在談AI,這倒遂了她加入谷歌的願景:讓AI平民化,人人可用。

可惜現實很骨感。

吳恩達,李飛飛(女)在斯坦福大學的同事,同為華裔,也是人工智能領域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曾創建了谷歌的Brain AI研究部門,專注於深度學習。2014年加入百度,擔任首席科學家,領導百度研究院,招兵買馬,氣焰喧天。

尷尬的是,在人工智能領域,百度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兩年內,餘凱、吳韌、倪凱、顧嘉唯等技術大牛相繼離開,2017年,吳恩達也黯然離職。

李飛飛(女)跟谷歌的蜜月期僅維繫了兩年。她離職前說,這段經歷是學術界和工業界的人才互動和思想交流,此後重心轉回學術界。

這是客氣話。究其根本,還是水土不服。科學家與商業公司的融合還真是一道難題,中外皆然。

那麼,李飛飛(男)在阿里又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他接受阿里offer的理由很直接,阿里業務場景豐富,是一個天然的數據庫的聖地,能支持各種業務練兵,做最牛的技術,同時又能商業化產業化。

入職後,李飛飛(男)帶領團隊投入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據庫系統研發當中。

阿里數據庫經歷過三個階段:商用、開源、自研。

起初阿里用的是商用數據庫來自IBM DB2和甲骨文,伴隨電商業務高速發展,成本迅速飆升;“雙11”誕生後,阿里開始大規模使用開源數據庫,利用中間件的形式來做分佈分表;到了雲時代,阿里雲發展迅猛,內部自研雲原生數據庫,POLARDB就問世了,它採用存儲和計算分離的架構,所有計算節點共享一份數據。

依靠POLARDB,阿里扛住了“雙11”122倍的數據洪峰。

正在浙江烏鎮舉辦的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剛公佈了15項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其中就有POLARDB數據庫。

7

達摩院成立當天,馬雲說,“解決社會問題”是阿里始終貫徹的技術研發邏輯,阿里已經不是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要成為一家技術驅動、技術和商業完美結合的公司。

在阿里,達摩院並不是一個純研究部門,它和業務及商業緊密相連,既有學術思維,也有商業思維。

平頭哥就是這兩種思維的典型產物。

2018年9月19日,阿里在杭州雲棲大會上宣佈,成立一家芯片自研開發的全資子公司,取名“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

平頭哥為阿里此前收購的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和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整合而成的一家芯片公司。它不賣芯片,要做普惠芯片。

就像達摩院一樣,平頭哥這個名字也是馬雲想出來的,並堅持要用。

馬雲名片上的頭銜很多,其中有一個是前綴是大自然保護協會,他常去非洲大草原。在那裡,有一種神奇的小動物,屬於獾科,身體小,但戰鬥力驚人,不服就幹,獅子和老虎都怕。

因為頭頂有一撮白毛,這種蜜獾有個別名“平頭哥“。馬雲堅持給旗下的半導體公司取這名,真是用心良苦。

不過,作為半導體公司,平頭哥如蜜獾本尊,不幹則已,一干就是三。

2019年7月,平頭哥發佈了RISC-V處理器:玄鐵910;8月,發佈AIoT芯片平臺:無劍;9月,發佈阿里第一顆AI芯片:含光800。

此後,每個芯片開發者,都可以在“平頭哥超市”中選其所用,然後功能化組合,最終快速實現目標。

8

在金庸小說裡,達摩院是武學殿堂,由高深莫測的掃地僧守護。

2019年年初,阿里達摩院對外公佈了十三位“掃地僧”,他們分別是:

智能研究領域:金榕、鄢志傑、任小楓、司羅、華先勝

數據計算領域:元尊、周靖人、李飛飛

無人車領域:王剛

金融科技領域:蔣國飛、漆遠、張輝

X研究領域:施堯耘

可達摩院官網更新的速度趕不上現實的變化。很快,一位新“掃地僧”又遠渡重洋而來。

他就是賈揚清。

只要是寫代碼的,沒有人不知道此君。

在大神雲集的硅谷,這個祖籍浙江上虞的小夥一個人創造了兩大世界級成就:AI深度學習領域兩大著名框架Caffe和TensorFlow的核心作者都是他。

Caffe是史上第一個通用深度學習框架,也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廣的深度學習框架之一。

至於TensorFlow, AlphaGo背後的支撐就是它。

而鼓搗出這兩個框架時,賈揚清還不到30歲,他本科清華,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拿到計算機博士,隨後去了谷歌和臉書。

跟一般刻板的程序猿不同,賈揚清在社交平臺上非常活躍。2017年,他還是臉書的AI架構總監,一次峰會後,有媒體問他是否考慮回國工作時,他笑稱,“這是一個很trick的問題。” 兩年後,他給出了答案。

2019年3月,達摩院宣佈,賈揚清正式加入阿里,擔任技術副總裁。

AI框架領域目前還沒有出自中國的權威產品,被內部稱為“阿里計算平臺掌門人”的賈揚清或許可以帶領團隊有所突破。

9

阿里原來有一句土話:“一群平凡的人在一起做非凡的事。”後來改成:“一群非凡的人在一起做非凡的事。”

估計達摩院的“掃地僧”們看到了,心中暗忖,這才對嘛。

2019年9月,達摩院公佈了成立兩年來的成績單:擁有20 多位知名大學教授,近10 位IEEE FELLOW;AI團隊在國際頂級賽事上斬獲40多項第一,近400篇論文入選國際頂會,並落地了包括遙感影像分析、違禁物品X光檢測、工業質檢等在內的多種行業AI。

行業觀察家林軍老師有這麼一段話:

科學家是魚,前沿研究是水,前沿研究得到落地才能彙集大江大河。如今的阿里不僅形成了一個讓科學家們如魚得水的外部環境,更給了這些科學家們翻江倒海、成就功名的機遇。


從iDST到達摩院,阿里有過搖擺和踟躇,但遠大目標始終清晰,不斷地請科學家進場,終於蔚然成風,引得各路人才孔雀東南飛。

今日說來,雲淡風輕,可當日掌舵者的魄力實難想象。

這兩天,一段舊視頻又在網上流傳。

2016年中國綠公司年會上,彼時風頭正勁的賈躍亭在臺上侃侃而談。

臺下的馬雲提問: “前幾天有人跟我說,你在深圳互聯網大會上說,BAT壟斷了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資源,使得大家沒法混了,那麼問題是,假設我們換一下,你是BAT中的一家,你覺得該怎麼做比較好?”

賈躍亭微微一笑,自信滿滿的回答:“這些都不重要,因為是不斷變化的,每一個時代變遷的同時,都會誕生全新的,更偉大的企業,所以如何能夠突破上一代企業的封鎖,或者是大山,其實只需要一件事情,判斷下一個時代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在它們的延長線上去做創新,更不是依賴BAT強大的資源。“

說的多漂亮呀。

3年後,卸任的馬雲榮獲福布斯終身成就獎,而賈躍亭宣佈在美國申請個人破產重組,徹底成為老賴。

判斷一個人靠不靠譜,不要聽TA怎麼說,要看TA怎麼做。


參考資料
  • 《向技術的長征》,李翔商業內參
  • 《量子計算大牛施堯耘談加入阿里雲:一開始我是拒絕的》,虎嗅
  • 《兩年網羅13位掃地僧,阿里達摩院最新架構完整曝光》,量子位
  • 《賈揚清加入阿里巴巴後,能否誕生出他的第三個世界級傑作?》,華商韜略
  • 《AI何以孔雀東南飛》,左林右狸


全文完,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