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什麼是格律詩的拗救,能否淺白詳析?

什麼是格律詩的拗救,能否淺白詳析?

格律詩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格律詩中出現拗句,採取一定的方式補救,稱作"拗救"。拗救的方法,分為三種。

七絕的平仄關係是在五絕上發展起來,就是在五絕四種基礎平仄格式前面加上兩個字即可,比如五絕的“仄起仄收”格式:“仄仄平平仄”,根據平仄相替的原則,在前面加上兩個平音發聲的字,平仄變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就是七絕的“平起仄收”格式。

所以,我們討論拗救一般拿五絕的格式做例子,能夠看得更清楚,因為七絕那兩個字是後添,完全可以根據五絕的平仄進行調整,所以七絕的拗救格式和五絕完全一致。

還是先普及一下平仄基本格式吧,否則的話也講不清楚拗救。那些對平仄鄙視的同學,應該是早就離開了,如果對平仄有興趣的同學倒是可以繼續看下去。因為我們要兼顧水平高低,那些水平高的的同學嫌囉嗦不願意看也可以跳過或者下去點廣告看其他文章。

什麼是格律詩的拗救,能否淺白詳析?

五絕的四種基本平仄格式,其實就是四種句式,這四種句式在一首五絕裡面就都可以體現,因為正好四句嘛。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四個句式既可以在這首首句為“仄起仄收”的五絕裡面出現,也可以分別成為首句,構成四種基本平仄格式:“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

相對應的七絕四種基本句式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完全就是在前面添加兩個平仄相反的字罷了,所以我們可以一起來分析拗救。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則下,只要二四六關鍵位置平仄是交替的,都不屬於拗救範圍。而需要拗救的基本上是出現了關鍵位置的失替,這種現象即便在古時候也不多,在今天我們創作近體詩的時候基本上完全可以杜絕。

我們學習拗救,主要還是為了欣賞唐宋古詩,特別是杜甫、黃庭堅等人的拗律體。

先聲明一遍,今人創作格律詩,規則完全成熟,知識足夠豐富,完全沒必要故意去拗救顯示水平,除非詩意到了那個位置,用字實在不能更換(比如專有名詞,典故之類的),用也無妨,但是即便喜歡,也不建議多用。

因為這種所謂拗律體,是常規之外的異數,就算才高如杜甫、黃庭堅,最終也沒有把這條路走出來。

什麼是格律詩的拗救,能否淺白詳析?

句內拗救

句內拗救又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五言中的“平平平仄仄”是平起仄收格式,對應七言則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格式。在這種格式中,如果出現“平平仄平仄”,七言出現“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這就出現了二、四位置同為平聲,典型的“失替”,是為出律。而七絕如李商隱的《寄令狐郎中》:“休問梁園舊賓客”,也是這種典型:“平仄平平仄平仄”。二、四、六位置上平仄為“仄、平、平”

,也不合平仄交替。

但是我們看到第三個字(七絕第五個字)原本是平聲的,都換成了仄聲,就是把相鄰的兩個字發音平仄變換了一下。這種情況在唐宋是常見的,特別是試帖詩中,以至於後人在總結這種出律自救的方式直接將這種格式歸入半律體,甚至不認為有出律,還給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做“鯉魚翻波”。

沒有出律,自然不需要拗救。

對於我們今天來說,看到“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兩種平仄格式的時候,自然想起可以“鯉魚翻波”就好了,不用視之為出律,更不需要救。

什麼是格律詩的拗救,能否淺白詳析?

第二種,五言中的“平平仄仄平”是平起平收格式,對應七言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按照首字不論的原則,這種五言格式的第一個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發仄音的話,會出現什麼現象呢?這是“一三五不論”的情況,但是我們以前說過,“一三五不論”是以不出現詩病為原則的。

如果出現“仄平仄仄平”或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會出現格律詩中最嚴重的詩病:“孤平”。也就是除了韻腳字之外,其他發音中只有一個平聲。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出律,所以必須做出拗救。

而這種出律的拗救方式就是把第三字(七絕第五字)原本發仄聲的字換成發平聲的字,成為

“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樣就解決了孤平的問題,念起來也自然通順一些。

如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寂寥無所歡”,“仄平平仄平”,蘇軾的《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溪柳自搖沙水清”,“平仄仄平平仄平”,就都是這種句內自救孤平的例子。注意蘇軾句子首字“溪”對句子的平仄影響忽略不計,可平可仄,並不影響後面的出律和拗救。

什麼是格律詩的拗救,能否淺白詳析?

對句拗救

對句拗救是在出句無法進行自救的情況下,通過下一句中字的平仄調整來做出拗救。

而這種拗救是出現在“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這種基礎格式中。這又分為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分別是出在句子中間兩個平聲上。

當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因為不得已的緣故變成了仄聲,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 》:“鴻雁幾時到?”,平仄為“平仄仄平仄”,許渾的《咸陽城東樓》:“溪雲初起日沉閣”,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仄”,這種情況屬於“一三五不論”

的情形,問題不大,可以不用救。

但是如果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的仄音字變成了平聲字,就出現二四六關鍵位置上的失替,必須做出拗救,而本句已經接近最後一個字,所以只能在對句拗救。

這是大拗,這種情況非常多,最典型的就是三四字全部變成仄音,比如李商隱的《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仄仄仄仄仄”,陸游的《夜泊水村》:“一身報國有萬死”,“仄平仄仄仄仄仄”,像這種極端情況,我們如何在對句做出拗救呢?

作為“仄仄平平仄”的對句,平仄原為“平平仄仄平”,那麼五言中一般把第三字的仄音換成平音,既保證了對句本身不失替,又救了出句。七言也一樣,換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的仄音。

所以“向晚意不適”的對句是

“驅車登古原”,平仄連起來就是:“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這是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格式出律的拗救。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對句是“雙鬢向人無再青”,平仄為"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的對句拗救。

什麼是格律詩的拗救,能否淺白詳析?

混合拗救

上面講了,“仄仄平平仄”的出律,需要對句拗救,而“仄仄平平仄”的對句格式是什麼呢?“平平仄仄平”,那麼在對“仄仄平平仄”出句拗救的同時,“平平仄仄平”也很有可能出現“孤平”的現象,需要進行自救。而進行孤平自救的方式也是切換第三字的仄音字為平音。這和對句拗救的方式是一樣的。

“報國有萬死”的拗救非常典型,所以編成了拗救口訣:

報國有萬死,向人無再青。

無字救雙拗,佳聯要記清。

也就是說極有可能出現一個字既做出了句內拗救,同時又救了出句。

為什麼上面這首歌謠說“無字救雙拗”?因為“雙鬢向人無再青”中的第五字“無”不但救了出句“一身報國有萬死”的“萬”字失替出律,同時避免了“向人無再青”的首字“向”導致的孤平,也救了本句。

所以才稱為“無字救雙拗”。這種混合拗救的格式非常典型,也因為相對複雜容易迷惑平仄初學者。要想理清,需要大量閱讀賞析近體詩。

格律詩的拗救就分為以上三種。

說簡單吧,看上去挺複雜,說複雜呢,一通百通。

再聲明一遍,拗救是賞析古詩用的,不建議寫詩用。

什麼是格律詩的拗救,能否淺白詳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