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正當姜昆相聲事業出現危機的時候,他遇到了北大高材生樑左

梁左:1957年9月3日出生,北京人,作家、編劇。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0年代與姜昆等人創作相聲《虎口遐想》、《特大新聞》、《小偷公司》等,1990年代開始與英達一起創作情景喜劇,代表作品《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等。2001年5月19日,梁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年僅44歲。


正當姜昆相聲事業出現危機的時候,他遇到了北大高材生梁左


梁左的北大本科同學郭小聰讀研究生的時候,有一天住在梁左家。梁左當時住在建國門外的一處樓房,他妻子家的房子。當晚聊天時梁左對郭小聰說,他最佩服的作品就是《紅樓夢》,心裡一直想著寫一部像《紅樓夢》那樣偉大的作品。

關於這部“紅學小說”,梁左和李彤此前也曾經多次議論。按照兩人的預想,環境背景就設在恭王府花園一類的古建築中,其間設立了研究所,出沒著不同學派代表、老中青學者、古建專家、影視劇組等各色人等,可以把現當代紅學研究界的種種內情勾連成人物故事。兩人想,小說情節必將會像《紅樓夢》中的人事關係和情節一樣錯綜複雜,或者還可以古今穿越,一定既有文化品位,又有趣好看。只可惜這個設想只停留於議論階段,沒有成文。

和郭小聰說著話,梁左還非常莊重地拿出最近新寫的一篇小說,緊張地坐在一旁等郭小聰看完,想聽聽他的意見。讀完後郭小聰覺得不太理想,對此梁左有些喪氣,但也接受了他的看法。

不過那篇小說裡有一個情節非常生動。那是一個開會場景,一個領導講話時說有賴於某位老領導的大力支持,坐在後面的老領導把手一揮說,啊,就不要宣傳我了嘛。

郭小聰至今還記得這個細節,他感覺那個老領導說話的做派特別像後來《我愛我家》裡打官腔的老傅。

讀研的時候郭小聰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詩歌研究的書,他給梁左寄去一本。其後梁左給他回了個電話,祝賀之餘建議還是應該多搞創作,因為搞文學創作的人一般不屑於只搞研究。多年後梁左和姜昆出過一本相聲集,也曾贈書給郭小聰。

正當姜昆相聲事業出現危機的時候,他遇到了北大高材生梁左


1985年5月的一天,梁左在家裡見到了相聲演員姜昆。而姜昆如今想起來,他遇到梁左是一個天機。

1985年之前的一段時間,姜昆多次見到作家諶容,諶容多次向他提起,自己有一部中篇小說絕對可以改成相聲。姜昆始終不知道這部作品的名字,聽內容類似王蒙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

1985年5月,姜昆按照事先的約定去家裡找諶容。除了讓姜昆看作品,諶容還有一個意思是想請姜昆幫忙給梁天介紹個新工作。梁天當時是雷蒙西服廠工會的文體幹事,諶容說他是做演員的材料,請他幫忙介紹給陳佩斯。

除了見梁天,當天姜昆也見到了梁左,姜昆就和梁左聊起小說,一口氣聊了四五個小時。梁左講到自己的三篇小說,其中一個是《滅鼠記》,一個是關於掉老虎洞的作品,當時還不叫《虎口遐想》,還有一篇和西班牙有關。其餘兩篇聽起來不像相聲,尤其《滅鼠記》裡涉及很多老鼠知識,沒有辦法在相聲裡說。姜昆說掉老虎洞那篇可能是個相聲題材,能不能把那篇讓我看看。梁左把那篇小說底稿拿給姜昆,回家後姜昆反反覆覆看了二三十遍,感到這回發現了寶貝。

正當姜昆相聲事業出現危機的時候,他遇到了北大高材生梁左

梁左和姜昆


當時姜昆正處於創作上青黃不接的危機期。多年前他和李文華的合作珠聯璧合,被相聲界稱為“老叟戲頑童”的表演方式受到觀眾認可,但由於李文華嗓子出現病變不得不離開舞臺,姜昆開始和此前給師父馬季捧哏的唐傑忠合作。

正當姜昆相聲事業出現危機的時候,他遇到了北大高材生梁左

姜昆和李文華


不過唐傑忠想“接住”深受觀眾喜愛的李文華特別難,連唐傑忠自己都說,按照姜昆和李文華的表演方法,姜昆唱一首歌“九九那個豔陽天來呦”,李文華在旁邊說一句“你唱得真好聽”,下面觀眾就能樂,李文華在觀眾當中就有這種影響,但唐傑忠說這麼一句觀眾肯定不會樂。唐傑忠對姜昆說,你不能把我當李文華,咱們必須演適合咱們倆的節目。姜昆想,應該和唐傑忠打造出一種新型合作關係。

兩人搭檔之後合作的第一段相聲,是《新兵小傳》。這段相聲是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部隊相聲演員牛群所寫,被斃掉之後姜昆做了加工拿過來表演。姜昆當時想,這段作品開頭涉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和唐傑忠說起來比較合適。兩個人的這次合作獲得過表演一等獎,但作品影響並不大,沒有得到大多數觀眾的認可。

1986年央視春晚上,姜昆又和唐傑忠合作了相聲《照相》。在兵團當兵時姜昆演過一段反映照相的活報劇,現場效果火爆,姜昆憑藉這個作品參加瀋陽軍區節目調演,奠定了其後他從事相聲表演的基礎。進中國廣播說唱團後,姜昆又和李文華表演了相聲《如此照相》,引領文革後一代文藝的先風。這次春晚他請來趙連甲執筆,創作表演了又一段照相題材的相聲。

正當姜昆相聲事業出現危機的時候,他遇到了北大高材生梁左

姜昆和唐傑忠


演完這段相聲之後,姜昆和唐傑忠就開始排練由梁左小說改編而成的《虎口遐想》。姜昆現在還留著寫這段相聲最初的手稿,一個本子上,寫滿密密麻麻的小字。寫完之後他給梁左打電話說,這個相聲“可能行了”。

他和唐傑忠先是坐火車到廣州演了一場,現場觀眾基本上沒有笑聲。再從廣州到湖北演出,又沒有笑聲,姜昆有些心慌。回到北京他找梁左一起琢磨,觀眾為什麼不樂。梁左問你們是給誰演的,姜昆說在廣州給部隊演,在湖北給黨校學習班演。梁左說,你演出面對的這些人不對,他們肯定笑不了,這個段子得給老百姓演,“得給恨黨校學習班的那些人演。”

1986年四五月份,姜昆和唐傑忠又在首都體育館說了這段相聲,現場效果爆棚,觀眾的笑聲掌聲一浪高過一浪。梁左當天也跟了去,坐在主席臺上聽,一邊聽一邊樂,還把兩隻手放在頭上上下襬動。演出結束後姜昆問梁左,你兩隻手放頭上“吧啦吧啦”的幹什麼呢?梁左說,我美呀,我樂呀,我光臉上樂你也看不清楚,我把手往頭上一擱你就能看清了。姜昆聽完也笑著說,那萬一你要把我逗樂了我還怎麼演呀?

梁左又說,哎呦,我都沒想到我怎麼這麼了不起啊。

從此,基本上姜昆在北京演出他都在現場,平時的創作更是在一起。姜昆經常到梁左家的四合院去,在小院裡光著脊樑吃飯也是經常的事,在姜昆家兩人也常一宿一宿地熬夜找包袱,寫段子。

有了此前表演的成功經驗,《虎口遐想》1987年在央視春晚上演。作品登上這個舞臺,還是刪去了一部分內容。比如原來的版本里說,連個電話都找不到,你看看這是什麼通訊設備,要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我們應付得了嗎?另外還有信仰方面的內容,“應該信仰什麼?那就得信仰馬克思主義,可以離得太遠了,遠水解不了近渴。那就信仰佛教,佛教以身飼虎,正應景啊,佛教從印度起源,印度多亂啊,印度總理都被刺了。要不那就信伊斯蘭教,不過我家門口就有清真寺,進門得脫鞋,我這三接頭皮鞋,那是兩個月的工資啊,碰上哪個覺悟不高的,出門他給我順走了,我光腳丫子找誰去?”

第二年梁左又和姜昆合作了《電梯奇遇》,這兩個作品都受到億萬觀眾的歡迎。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