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貧窮的本質》(三)—— 窮人真的具有企業家精神嗎?

實際上,很多人相信,窮人不但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而且他們具有相當的生意頭腦,是天生的企業家。這是有數據支持的。本書作者對18個國家的調查數據發現,城市貧窮人口中有一半人有自己的小生意,也就是小攤小販;農村貧困人口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在做著小買賣。窮人似乎天生就會做生意。看到這種現象,哈佛商學院的一位教授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億萬企業家》,認為這些窮人企業家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命運。

但是,這裡有一個明顯的悖論:如果窮人真的會做生意,那麼他們為什麼還這麼窮?是什麼阻止了他們做大做強?從印度小販的例子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明顯的答案,就是窮人借錢的成本太高了。為什麼他們需要承擔如此高的利息?經濟學的標準答案是,因為借錢給窮人的風險很高,所以收取的利息就高。但是,在印度小販的例子中我們看到,他們的實際違約率是很低的。另一項針對巴基斯坦農村放債人的調查也顯示,當地放債人收取的平均利潤率為78%,而遇到的違約率只有2%。

按銀行的觀點看,這真是一筆太好的生意了。為什麼沒有正規銀行來搶走當地放債人的生意呢?其實,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發展中國家都開展了專門針對窮人的信貸業務。比如當時的印度政府就規定,銀行每在城市開一家分行,就必須在農村開4家分行。但是,由於違約率高得出奇,這些針對窮人的信貸計劃最後都失敗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當地放債人的工作並不是想象的那麼輕鬆。放債人需要時刻關注借款人的動向,關注他家裡有沒有發生什麼大事,甚至要給他的生意出謀劃策,並且保證借款人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可以馬上拿到錢。可以這麼理解,由於當地放債人需要對每個人借款人進行監督管理,當這筆管理費用攤到很小的借貸額度上時,就形成了高利貸。

可以肯定,針對窮人放貸時,如果不對借款人進行最低限度的管理,那麼違約率就會高得驚人。正規銀行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放棄了窮人市場。到1980年代,終於有人想出了應對這個難題的辦法,這就是孟加拉國的著名經濟學家,穆罕穆德·尤努斯。

尤努斯創辦了專門借錢給窮人的小貸銀行——格萊珉銀行,後來這種小貸銀行在南亞地區普及開來。小貸銀行收取的平均年利率約為25%,比小販們負擔的利息低多了。所以,人們對小貸銀行寄予厚望,認為它們可以幫助10億“窮人企業家”改變自己的命運。尤努斯也因為他對扶貧事業做出的貢獻,而獲得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

我們來看看,小貸銀行是怎樣解決“窮人違約率高”這個大難題的呢?首先,小貸銀行主要針對女性創業群體,他們認為女性更具有理財能力和責任心。然後,他們要求一定數量的借款人形成一個互助小組,組員們要對每個人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小組每週聚一次,組員們彙報各自的生意進展,信貸員就在每週聚會上收取一定數量的還款。

你看,小貸銀行的管理模式,其實是通過組建熟人社會,利用同伴壓力,讓借款人不好意思輕易賴賬,從而以較低的成本對借款人進行管理。一個證據就是,如果互助小組是每月見面而不是每週見面,小組成員的關係沒有那麼緊密,那麼違約率就會上升。

說到這兒你也可以看出,小貸銀行的管理是相當嚴格的,並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借到錢。所以,儘管小貸銀行已經在南亞地區遍地開花,但其實並沒有成為窮人借錢的首選。根據本書作者的調查,只有1/4的貧困家庭向小貸銀行借款,而有高達一半的貧困家庭仍然選擇向當地放債人借高利貸。

如果再進一步看,小貸銀行是不是真的像他們宣稱的那樣,讓10億“窮人企業家”改變了命運呢?本書作者認為,如果拋開那些極少數成功案例,小貸銀行的扶貧效果其實一般,並沒有給大多數窮人的生活帶來太大的改變。不過,這不是小貸銀行本身的問題,更可能的原因是,人們關於“窮人是天生企業家”的預設是錯的。

再回過頭來看看,窮人真的願意創業嗎?作者發現,無論他去問哪個國家的窮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做什麼?十之八九的人會告訴你:希望孩子能成為公務員、教師、護士等捧鐵飯碗的人。可見,窮人心目中最嚮往的,是具有穩定收入的中產階級生活,而不是冒著巨大風險去創業。既然如此,又怎麼解釋有那麼窮人在做小生意呢?作者認為,其實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當你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又沒什麼特殊技能的時候,做點小生意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其實,必須承認,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具有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才能的人,都是少數。對大多數窮人來說,幫助他們脫貧的最好方式,不是借錢給他們做生意,而是給他們提供一份穩定的好工作。什麼是穩定的好工作?比如製造業工人。作者觀察到,如果一個村莊裡有工廠,能穩定僱傭村裡的勞動力,那麼這個村子的面貌就會變得大不一樣。對於這些成為工人的村民來說,不僅僅是得到一份穩定收入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這份工作讓他們對未來產生了一種控制感,從而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態度。也許,這才是扶貧的正確打開方式。

好了,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三個重點,擁有企業家精神的畢竟是少數人,幫助大多數窮人脫貧的最好方式,並不是借錢給他們做生意,而是給他們提供一份穩定的好工作。

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就給你講到這兒,下面為你總結一下,怎樣以經濟學思維,解決扶貧難題。

第一,扶貧之所以難,就是因為缺乏明確的反饋機制,所以更需要去仔細考察窮人的真實需求,這是扶貧的第一步。

第二,認知並不等於行動,扶貧工作不但需要告訴窮人什麼是正確的事情,而且必須設計激勵機制,去幫助窮人改變行為模式。

第三,幫助大多數窮人脫貧的最好方式,不是借錢給他們做生意,而是給他們提供一份穩定的好工作。

撰稿、講述:徐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