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贫穷的本质》(三)—— 穷人真的具有企业家精神吗?

实际上,很多人相信,穷人不但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且他们具有相当的生意头脑,是天生的企业家。这是有数据支持的。本书作者对18个国家的调查数据发现,城市贫穷人口中有一半人有自己的小生意,也就是小摊小贩;农村贫困人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做着小买卖。穷人似乎天生就会做生意。看到这种现象,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专门写了一本书,叫《亿万企业家》,认为这些穷人企业家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但是,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悖论:如果穷人真的会做生意,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这么穷?是什么阻止了他们做大做强?从印度小贩的例子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答案,就是穷人借钱的成本太高了。为什么他们需要承担如此高的利息?经济学的标准答案是,因为借钱给穷人的风险很高,所以收取的利息就高。但是,在印度小贩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他们的实际违约率是很低的。另一项针对巴基斯坦农村放债人的调查也显示,当地放债人收取的平均利润率为78%,而遇到的违约率只有2%。

按银行的观点看,这真是一笔太好的生意了。为什么没有正规银行来抢走当地放债人的生意呢?其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专门针对穷人的信贷业务。比如当时的印度政府就规定,银行每在城市开一家分行,就必须在农村开4家分行。但是,由于违约率高得出奇,这些针对穷人的信贷计划最后都失败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放债人的工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轻松。放债人需要时刻关注借款人的动向,关注他家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甚至要给他的生意出谋划策,并且保证借款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马上拿到钱。可以这么理解,由于当地放债人需要对每个人借款人进行监督管理,当这笔管理费用摊到很小的借贷额度上时,就形成了高利贷。

可以肯定,针对穷人放贷时,如果不对借款人进行最低限度的管理,那么违约率就会高得惊人。正规银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穷人市场。到1980年代,终于有人想出了应对这个难题的办法,这就是孟加拉国的著名经济学家,穆罕穆德·尤努斯。

尤努斯创办了专门借钱给穷人的小贷银行——格莱珉银行,后来这种小贷银行在南亚地区普及开来。小贷银行收取的平均年利率约为25%,比小贩们负担的利息低多了。所以,人们对小贷银行寄予厚望,认为它们可以帮助10亿“穷人企业家”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努斯也因为他对扶贫事业做出的贡献,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

我们来看看,小贷银行是怎样解决“穷人违约率高”这个大难题的呢?首先,小贷银行主要针对女性创业群体,他们认为女性更具有理财能力和责任心。然后,他们要求一定数量的借款人形成一个互助小组,组员们要对每个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小组每周聚一次,组员们汇报各自的生意进展,信贷员就在每周聚会上收取一定数量的还款。

你看,小贷银行的管理模式,其实是通过组建熟人社会,利用同伴压力,让借款人不好意思轻易赖账,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对借款人进行管理。一个证据就是,如果互助小组是每月见面而不是每周见面,小组成员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那么违约率就会上升。

说到这儿你也可以看出,小贷银行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借到钱。所以,尽管小贷银行已经在南亚地区遍地开花,但其实并没有成为穷人借钱的首选。根据本书作者的调查,只有1/4的贫困家庭向小贷银行借款,而有高达一半的贫困家庭仍然选择向当地放债人借高利贷。

如果再进一步看,小贷银行是不是真的像他们宣称的那样,让10亿“穷人企业家”改变了命运呢?本书作者认为,如果抛开那些极少数成功案例,小贷银行的扶贫效果其实一般,并没有给大多数穷人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不过,这不是小贷银行本身的问题,更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关于“穷人是天生企业家”的预设是错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穷人真的愿意创业吗?作者发现,无论他去问哪个国家的穷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做什么?十之八九的人会告诉你:希望孩子能成为公务员、教师、护士等捧铁饭碗的人。可见,穷人心目中最向往的,是具有稳定收入的中产阶级生活,而不是冒着巨大风险去创业。既然如此,又怎么解释有那么穷人在做小生意呢?作者认为,其实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当你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又没什么特殊技能的时候,做点小生意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其实,必须承认,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人,都是少数。对大多数穷人来说,帮助他们脱贫的最好方式,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什么是稳定的好工作?比如制造业工人。作者观察到,如果一个村庄里有工厂,能稳定雇佣村里的劳动力,那么这个村子的面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对于这些成为工人的村民来说,不仅仅是得到一份稳定收入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了一种控制感,从而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也许,这才是扶贫的正确打开方式。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三个重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毕竟是少数人,帮助大多数穷人脱贫的最好方式,并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

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给你讲到这儿,下面为你总结一下,怎样以经济学思维,解决扶贫难题。

第一,扶贫之所以难,就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反馈机制,所以更需要去仔细考察穷人的真实需求,这是扶贫的第一步。

第二,认知并不等于行动,扶贫工作不但需要告诉穷人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而且必须设计激励机制,去帮助穷人改变行为模式。

第三,帮助大多数穷人脱贫的最好方式,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

撰稿、讲述:徐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