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德州:解放大道的“老味道”一家老飯館兩族融合情

德州:解放大道的“老味道”一家老飯館兩族融合情

70年,見證城市變遷,70年,訴說人物故事。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山東經濟廣播、山東電視公共頻道、閃電新聞客戶端聯合推出融媒體報道《我家住在解放路》。今天走上德州解放大道的街頭,走進一家經營二十四年的老飯館,講述這條路上流動的歷史。

解放大道作為德州的文脈之根,位於明初老德州的中軸線上,誕生年代早於德州城,集文脈、商貿、衙府、廟宇於一身,見證了600多年的老城故事。現如今,解放大道依然是德城區的交通主幹道,路邊的高樓起了一座又一座,飯店開了一家又一家,一家名叫鴻賓樓的清真飯館在這條路上堅守了二十四年。

鴻賓樓的老闆叫金友振,食客和他的朋友們都喊他老金。因為解放大道是南北貫穿整個德城區的交通主幹道,人流量比較大,所以老金選擇了把飯館開在了這裡。曾是南北交通大動脈的解放大道,在輸送南來北往過客的同時,也讓鴻賓樓熱鬧了起來,在這裡能聽到世界各國的語言,看到各種膚色的人。高速公路開通之後,解放大道的南北車輛少了,鴻賓樓也少了當年的好光景。

金友振介紹:“從104河北那邊過來的人往南走,都是一個必經之路。修完高速之後,像北京啊天津啊,一些外國人和留學生來的就少多了。” 本以為生意難做的老金,沒想到店裡的回頭客又讓鴻賓樓熱鬧了起來。好交朋友的他早在解放大道這一帶留下了好人緣,當地的漢族人常喜歡來鴻賓樓吃飯,曾因這裡回民多而開的清真飯館,如今已成了漢族朋友的家。

焦文華是老金這裡的常客,她對記者說,他們一家都是漢族人,但因為老金的為人和鴻賓樓飯菜的好品質常來這裡吃飯,紅白喜事也都在這裡操辦,外甥出生時在這辦了16桌,後來到了外孫那裡又辦了16桌,每一桌菜都是真材實料。

沒有一種食材能逃過老金的火眼金睛,沒有一塊牛羊肉能逃過老金的刀下功夫。為了更適合回漢兩族人的口味,老金還對清真菜系進行了改良。每個桌上幾乎都擺著鴻賓樓的老傳統菜,都來尋覓解放大道上的老味道。

晚飯時分,鴻賓樓迎來了今夜的第一波客人。檢查好備菜,老金換下穿了一天的廚師服,我們跟隨老金走上解放大道的街頭,他聊起了這條路的故事:“印象當中解放大道沒有這樣的柏油馬路,都是用爐灰鋪成的那種路,路也很窄,不像現在這麼寬。以前我買菜都是去迎賓市場,現在都是去解放大道的北園菜市場,現在那裡什麼東西都有了,也都方便了。現在走在這條路上,看到這些老建築,有些新起來的一些新建築,心裡真是有很有感觸的。”

一條貫穿時空的解放大道,見證歲月變遷的同時,也延續著這條路上的老味道。前來尋覓的人們,在碗筷碰撞之間,上演著回漢兩族情深的故事,其樂融融;在歲月交替之間,譜成一首流動歷史的新時代樂曲,久久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