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言斯地鄂州話

言斯地鄂州話


言斯地鄂州話


鄂州話骨骼剛勁,語調鏗鏘,發的是齒音,吐納間有股“咬牙切齒”的味道,任你再溫潤的人物,再纖秀的女子,開口吐出一串鄂州話,也兀自有了一份凜然厲色,用鄂州話講就是很有幾分“拐”勁。嘗聞一外地小偷來鄂州行竊,失主發現後大喝一聲“強頭,站倒!”。小偷竟真的嚇得立住了,比起普通話的“小偷,站住!”,鄂州話多了一份震懾的功效。

鄂州話不像一江之隔的黃岡話那麼溫吞,個個字都卷著舌頭,就算吵架,詈言恚語的邊緣也覆著圓形的弧,規避了許多的鋒芒和稜角,這也是坊間評說黃岡人比鄂州人顯得敦厚的原因吧。鄂州話又不似近鄰武漢話那麼尖拔。武漢人發的是牙音,聲音從牙縫裡一馬平川、無關無隘的脫閘而出,又喜用尾音作後綴,“你搞麼事沙?”透著一絲焦灼與慍色,有點“衝”,好像滿肚子的塊壘都指望著靠說話來排釋。所以,武漢人的“拐”名比鄂州人更甚。

其實,鄂州話比普通話更接近漢語的本源。

古漢語原本有九種聲調,後來北方外族入侵,深感漢語語調的複雜,便逐漸減少調值變化,使之日趨簡化,及至清朝滿族入關後,北方漢語已減少至四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但這種嬗變由北至南逐漸弱化,現如今鄂州話還存6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這個“入聲”就是典型的古漢語發音。比如吃(qi)、解(gai)、下(ha)、咬(ao)這些常引人發哂、帶著“土氣”的語音,底子裡卻是中國漢語的根脈,是對華夏音韻的傳承。是故,鄂州人學習現存7—9個聲調的粵語和閩南語比學習四個聲調的普通話更得心應手,鄂州KTV裡粵語歌唱得不輸原音的大有人在,而電視臺主持人倒十之七八都是外地人。

以前少年孟浪,總覺得操一口鄉俚語有失倜儻,又稍感於武漢方言的強勢,便屁顛屁顛去學漢腔。及至年歲稍長,終於悟出了自己的矯情,倒是覺得鄂州話愈來愈中聽,雖稍嫌魯直,卻直抒胸臆快意恩仇,自有一種淋漓舒泰之樂;又因比普通話多出兩個聲調,更平添一層繁複跌宕之美。細細想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成一方言,又有哪裡有什麼妍媸之別呢?自此,一生篤定只講鄂州方言了。

兩年前,我成家立業,妻乃江蘇人氏,操一口吳儂軟語。再後來,添丁進口,小女呱呱墜地,如今芳齡一歲零兩月,甚為伶俐,已然牙牙學語,我與妻均私下揣測女兒說話將會繼承哪方衣缽。那一日,女兒叭嘰小嘴,一聲“要七(吃)”振聾發聵。妻對這一結果瞿然有憾,我則心下樂之:生於斯長於斯,豈能不說斯言斯語!哈哈,“冒的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