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攀登者》的原型都是誰?他們有著怎樣的故事?

90後小哥哥


《攀登者》今日正式公映,根據我國真實征服珠峰的登山隊故事改編。

影片中方五洲(吳京飾演)的原型是王富洲,河南西華人,中國著名登山運動員;


圖為王富洲

曲松林(張譯飾演)原型是屈銀華,重慶雲陽人,中國著名登山運動員;

傑布(拉旺羅布飾演)原型是貢布(藏族),西藏聶拉木人,中國著名登山運動員。


圖中左一是屈銀華,左二是貢布。

楊光(胡歌飾演)原型是夏伯渝,重慶人,1975年登頂珠峰參與者。

1960年登頂珠峰

登頂原因

建國後,我國在現代登山領域是一片空白。1955年,受蘇聯邀請,我國派人去蘇聯學習登山運動。1956年,我國組建了第一支登山隊,1957年11月,蘇聯寫信給中共中央,提議中蘇聯合組建一隻登山隊,於1959年3月到6月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以作為對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的賀禮。中方欣然答應。

一切按計劃執行,但1959年3月10日西藏反動人士發動了叛亂,中蘇聯合登頂珠峰計劃也被擱淺。雖然平定了叛亂,但隨後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在某些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史稱中蘇決裂。雖然我方再次邀請蘇聯重啟登山計劃,但蘇聯以技術準備不足為由推遲登頂計劃。為彰顯我國實力,我國決定獨立自主完成登頂珠峰計劃。時間定在1960年。

另外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對我國西藏有所企圖的印度計劃從南坡登頂珠峰,宣示他們的實力。一個是那幾年正在進行中尼邊界談判,我國提出平分珠峰,尼泊爾卻以我國從未登頂為由,不同意平分。

這三個原因加起來,我國高層決定,1960年登頂珠峰,並且就國際形勢來說,刻不容緩。

登頂過程

國家高度重視這次登頂珠峰計劃。

當時登山隊160餘人集訓,訓練對高山惡劣自然條件的抵抗能力,還有冰雪作業技術,試攀了一些海拔7000米左右的山峰。

政府部門準備了兩架直升機聽候調用,並從日喀則到登山大本營修建了一條380公里的公路。氣象工作者在大本營建了一座氣象站,規模和一個省級氣象站差不多。

為確保登山隊員的體力,登山先遣隊在通往珠峰頂部的路上建了三個營地,將物資運到營地,儲備起來。

為適應登山,登山隊進行了三次試行軍。第一次從海拔5120米大本營行進到海拔6400米處,第二次從海拔5120米大本營行進到海拔7600米處,打通登頂珠峰的第一道難關-北坳路線。第三次從海拔5120米大本營行進到8300米處,偵察突擊頂峰路線,並建立突擊頂峰營地。

1960年5月17日,在之前三次試探後,登山隊決定正式向珠峰頂部發起挑戰。

5月23日,四名突擊主峰的登山隊員許競、王富洲、劉連滿、貢布到達海拔8500米處,建立營地。一起到達的還有屈銀華,他的任務是拍攝影像資料,但由於氧氣不夠,臨時決定由王富洲代替完成屈銀華的任務,屈銀華不再隨突擊小組行動。他們節約使用氧氣筒,過了一夜。第二天也就是5月24日,出發不久的突擊組長許競體力不支,跌倒在地。屈銀華補入突擊小組,開始行動。

他們每人分了兩筒氧氣,自己揹著,王富洲還帶著一架攝影機,貢布還揹著一尊用紅旗包起來的毛主席半身塑像。此外,每人還帶著一副冰爪和幾個鋼錐。四個人的平均負重是14公斤左右。

5月24日中午,他們到了“第二臺階”的裂縫腳下。所謂第二臺階就是一處4米高的絕壁,巖壁表面沒有支撐點,無法攀登。四人打了幾個鋼錐試了又試,還是無法攀登。

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想了個主意,他做人梯,讓屈銀華踩在他肩膀上又打了幾個鋼錐。由於登山靴底部都是釘子,所以屈銀華脫掉鞋子,赤著腳完成的。這就是電影中張譯飾演的曲松林脫鞋攀登最後凍掉了半個腳掌的故事原型。

打完鋼錐後,屈銀華率先攀上第二臺階。接著其餘三人也都相繼攀過這塊絕壁。他們為了攀越第二臺階花了整整三個小時。

他們用尼龍繩相互連接著繼續往上走,經過一段冰雪坡時,劉連滿體力不支,加上高山反應,他漸漸承受不住,在海拔8700米處跌倒,爬不起來了。

王富洲、屈銀華、貢布把劉連滿安置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岩石旁,給他留了一罐氧氣。他們三人繼續前進。

天色已晚,四周被黑暗籠罩,天上有星星,星光和雪相輝映,還有那麼一點光亮。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三名隊員決定抹黑登頂。因為據氣象預報,25日天氣將惡化。他們在決定那一刻想到了黨的指示和六億人民的期望,他們咬牙,不能後退,只能前進,不能錯過時機,不拿下頂峰誓不回頭。

終於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到達頂峰。他們不是走到頂峰的,他們是爬著到達頂峰的。他們的氧氣筒用完了,在那樣的高度,他們僅靠稀薄空氣中微量的氧維持生命。

他們小心翼翼得將毛主席像用紅旗包裹起來放置於頂峰。由於太黑,攝像機無法捕捉到頂峰的有效影像。這也成了三位登頂隊員心中無法抹去的遺憾。後來國際上抓住這一點對我國是否成功登頂提出過質疑。

他們在頂峰停留了大約15分後開始下山。

在海拔8700米處,他們遇見了劉連滿,他還奇蹟般活著。


圖為劉連滿。

劉連滿寫好了訣別書,他將留下的氧氣筒完好的留著,留給他三個隊友,以備他們下山時用得著。他以為他要死了,昏睡過去,等一夜之後睜開眼,天光微亮時,他又看見了他的三個隊友,三個成功登頂返程的隊友。

喜極而泣,他們回到大本營受到了熱烈歡迎。

他們開創了人類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先例,創造了第一次人類無氧登頂的記錄。

要知道北坡登頂曾經讓英國登山家們望而卻步,他們嘆道,北坡是鳥都不能征服的地方。

1975年登頂珠峰

為了彌補十五年前沒有頂峰影像資料的遺憾同時完成獨立自主測量珠峰的實際高度的任務,1975年,我們重啟登頂計劃。

登頂開始,由於對氣候變化的預報偏差和準備不足,突擊隊員受傷嚴重。為了保證任務完成,只能從後勤修路隊伍裡抽調人員補充,等到成功登頂時,有九個隊員。其中有六個都是從修路隊抽調的。

登山隊員夏伯渝在登頂珠峰過夜時,將睡袋讓給藏族隊友次仁多吉,導致自己無法行走,衝擊頂峰。後來雙小腿被截肢。電影中胡歌飾演登頂楊光就是他的原型。

成功登頂的九人有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太平措、貢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飲、潘多。

他們將測量珠峰高度的金屬覘標固定在頂峰,為國家測繪隊員精確得到8848.13米的珠峰高度提供了有效支持。

他們在第二臺階處裝了個金屬爬梯,方便了日後1000多名登山愛好者成功登頂,人們親切得稱呼這個爬梯為“中國梯”。

成功登頂隊員在峰頂呆了足足70餘分鐘,拍攝了完整的頂峰影像資料。他們相互擁抱,流淚,不停得呼喊,一度忘記了吸氧和休息。

為國登頂,寸土不讓。他們成為後輩人心目中的永恆英雄!


凌寒獨自開梅花香悠遠


首先容我簡單介紹一下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高度8844.43米,是海拔世界第一高峰。峰頂位於中國與尼泊爾的邊界,南坡位於尼泊爾薩加瑪塔專區,北坡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其中定日縣內有著舉世無雙的高峰群落,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座,當地氣候可謂是極度惡劣;

接下來說說為什麼中國登頂珠峰是“被迫”的呢

十九世紀初,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遙遙領先,是最早開展殖民活動的國家之一,印度是其中一個被殖民的國家。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一邊從東南沿海加緊對中國的侵擾,另一方面也企圖從西南地區打開一個缺口,珠峰北坡無疑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因此,他們也是最早開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一撥人,但經過無數次嘗試,英國人始終沒能從中國境內也就是山峰的北坡登上峰頂,後來他們改道從尼泊爾境內成功登頂後,就向世界宣佈一個結論:從北坡根本無法實現成功登頂!

那實際上是否如他們所說:從北坡無法登頂呢?

直到1957年,蘇聯首先向中國提出,兩國共同派遣登山隊員組成一支攀峰隊,兩年後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進發,以此作為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的獻禮。

新中國領導人同意了這個構想,隨後就開始組建我國第一支登山隊,那個時候尼泊爾還是印度的附屬地,印度一再叫囂珠穆朗瑪峰根本不屬於中國,中國人沒有權力攀登,也攀登不上去。因此,在這個節點上,新中國這次登峰行動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深刻的政治內涵。

時間來到了1959年,世界格局發生變化,中蘇關係破裂,蘇聯不僅逐批撤走了在中國的援助力量,也將兩國商量的登峰計劃拋諸腦後,許諾的裝備和食品供應都不見影子。此時,新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到了最為困難的時期,還要不要登峰?成為了一個嚴肅的話題。後來,經過深思熟慮,我國領導人毅然決定:登!必須登!因為他們覺得這已經不僅僅是對印度叫囂的回應,不僅僅是對國人意志的考驗,更變成了一項偉大的國家使命,這時候必須向世界證明,即使沒有蘇聯的幫助,中國也能登頂珠峰。於是中國這次就是這樣硬著頭皮“被迫”向珠峰發起衝鋒!

1960年3月19日,一支由214人組成的,平均年齡24歲的中國登峰隊來到了珠峰北坡腳下,經過兩個多月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北京時間5月25日4點20分,三名中國小夥子終於站在了地球最高點,完成了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艱鉅任務。他們的名字分別是王富州、屈銀華、貢布。這一次,中國人不僅狠狠回擊了那些認為從北坡無法登頂的人們的認知,不僅刷新了人類意志的極限,也給在當時國家困難時期的人民巨大的鼓舞。說明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只要我們自己足夠強大。

這邊說一些當時山頂的小活動

眾多的文章和資料都有一致的記載。他們攀上了主峰,仰望頭頂,除了夜空和閃亮的星星,再也沒有可供攀登的路程了。貢布從揹包裡拿出一面五星紅旗和一尊毛澤東半身塑像,用旗把像包起來,放置於頂峰。王富洲、屈銀華、貢布雖然帶著攝影機,但由於是夜間,卻無法拍攝世界最高峰頂峰資料照片,以及他們在頂峰的活動情況。他們在頂峰停留了約15分鐘後開始下山。

如今,很多年過去了,再來看看三位英雄的近況

三位登峰英雄中只有貢布一人尚在,屈銀華和王富洲分別於2016年和15年去世,由於年邁,貢布的身體也一直不太好,大家也就沒有告訴他戰友離世的消息,在此,我們祝願老爺子長壽安康。


影視領域劉胖胖


最近有一部電影挺火的“攀登者” ,但你們知道攀登者的真人真事嗎?他們是一個平均年齡二十四歲的隊伍,以超強的意志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平凡如我的眼裡。



1960年3月19日,一對由214人組成的中國登峰隊來到了珠峰腳下,誓要登上這座世界最高山峰,他們沒有頂尖的裝備,甚至連氧氣瓶都沒有,在經過兩個多月無法想象的努力,最後三名年輕小夥子站在了地球的最高點,完成了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艱鉅任務。他們的名字是王富州、屈銀華、貢布。這次的攀登,中國人不僅刷新了人類意志的極限,也給於了中國人民巨大的鼓舞。


熱虎虎


由吳京、章子怡、張譯等人主演的劇情冒險電影《攀登者》正在熱映中,票房已突破7億,在IMAX的大屏幕下看雪山十分震撼,感受到當時的攀登隊員們為了心中目標奮力拼搏的精神!

下面我們來看下攀登者故事原型及人物介紹

🇨🇳電影人物:方五洲(吳京飾演),原型人物:王富洲

  王富洲是1960年登頂珠峰4人中的隊長。另外三人是隊員貢布、劉連滿、屈銀華。當他們四人歷盡千辛萬苦到達海拔8680米處的“第二臺階”,面對的是坡度達85度高6米左右的巖壁。在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的建議下,4人搭人梯進行攀爬,劉連滿本人擔當了底座。最後,精疲力竭的劉連滿放棄登頂。

王富洲把4人僅有的一瓶氧氣罐留給了劉連滿,和其他兩人成功登頂。劉連滿自知很難活著下山,沒有用氧氣。而是寫下遺書:“王富洲(此次登頂突擊隊長)同志:我沒有完成任務,對不起人民。這裡你們留給我的氧氣和糖,你們用吧!或許它能幫你們快些下山,把勝利的消息報告給祖國人民,永別了!”

幸運的是,王富洲竟然挺過了那一夜,和登頂歸來的三名隊員順利會合。他省下的氧氣瓶和糖,也幫助大家艱難下山。王富洲上山時體重是160斤,下山後只有101斤。不過,在這次登山行動中,還是有隊員汪璣、郭子慶付出了生命代價。2015年7月18日,王富洲於北京逝世,享年80歲。2016年4月27日,劉連滿因雙下肢股動脈血栓引發併發症,在哈爾濱去世,享年83歲




🇨🇳電影人物:曲松林(張譯飾演),原型人物:屈銀華

搭人梯的時候,為了給劉連滿減輕負重,避免高山靴底下的冰爪扎傷隊友,屈銀華毫不猶豫的脫下高山靴,只穿一雙薄毛襪,站在劉連滿的肩上,在巖壁上打下了一個鋼錐。為了更穩地站在光滑的冰錐上,他最後連毛襪都脫了。終於上到巖壁上面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這麼高的海拔上、這麼寒冷的氣溫下,他的腳很快就被凍傷。下山之後十個腳趾和兩個腳跟全部接受了截肢。

在《攀登者》首映時,女兒屈虹回憶往事:小時候覺得父親很窩囊,走路得時候像一隻鴨子,缺乏男子漢氣概。長大了都覺得有些難為情。2015年9月19日,屈銀華在北京去世,享年82歲。


🇨🇳 電影人物:李國樑(井柏然飾演),原型人物:鄔宗嶽

 到了1975年,曾經參加過1960年登山行動保障隊的鄔宗嶽被指派為登山隊副政委,兼任登頂第一突擊隊隊長,負責拍攝電影,承擔心電遙測任務。5月5日,為留下攀登海拔8200米以上高度的運動員們與大自然搏鬥的珍貴鏡頭,鄔宗嶽解開繩子,走在隊伍後面拍攝電影。晚上9點,從營地返回去接應鄔宗嶽的突擊隊員沒能找到他的身影。直到5月28日,登頂成功後的下撤途中,到海拔8200米時,見到了鄔宗嶽的揹包、氧氣瓶、冰鎬和攝像機規規矩矩的放在懸崖邊上,旁邊有一個滑落的痕跡。在下到8000米附近時,人們看到在懸崖頂部風化岩石和冰雪混合的地方,鄔宗嶽長眠在了雪中

🇨🇳電影人物:楊光(胡歌飾演),原型人物:夏伯渝

1975年,夏伯渝正是當時登山隊的一員。夏伯渝和他的9名隊友在 “第二臺階”處,僅憑人力架設起一架金屬梯。這架金屬梯不僅幫助這批中國登山隊員成功登頂,它還擔負了33年神聖的使命。截止到2008年,它總共幫助了1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實現了自己的珠峰夢。這架金屬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梯”。因為一名藏族同胞丟失睡袋,夏伯渝先生將自己的睡袋主動讓給藏族同胞。導致兩條腿的小腿部分凍傷截肢。然而,這沒有阻斷他的登山夢。裝上假肢後,夏伯渝繼續鍛鍊,他堅持43年,五次衝擊珠峰未果,終於在2018年以69歲高齡成功登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依靠雙腿義肢登上珠峰的人。



小強Film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1960年攀登珠峰是一個國家任務,而不是單純的登山運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國家的一個決定,所有參加者都是執行者,和打仗沒什麼區別。

從最初的的召集登山隊員,到各種準備活動,全部是國家負責。

最終登頂的3個人,都不是專業登山隊員,藏族小夥是軍人,凍殘疾的屈銀華是伐木工,王富洲是學生。

這些都是國家選拔出來,體力最好的隊員,給他們的任務就是登頂。

在登頂之前,我國投入巨大財力物力做準備,包括修建一條花費幾百萬人民幣(當時幣值)的公路,目的是可以將物資直接送到珠峰腳下。

大家要知道,這些工程是在1959年,也就是三年饑荒時期做的。當時國家財政嚴重緊缺,後來被迫向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資本主義列強貸款購買糧食解決國內糧食問題。

能夠拿出這筆錢,談何容易。

至於在瑞士購買價值80萬美元的登山設備,也就沒什麼了不起。

此次登山,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在登山前也下達了不惜一切代價的死命令。

在登頂之前,我們組織了200多的後援隊,分4次將支援營地設置到8300米的高度,距離峰頂只有4000多米,以保證登上務必成功。

為了這4次支援,200多人付出巨大犧牲,2人死於珠峰,另有三四十人凍傷,其中包括嚴重凍傷(切除整條胳膊)。

此次登頂也是極為困難,3人在隨時可能死亡情況下,拼死登上去的。

其中屈銀華為此導致雙腳和一支手嚴重凍傷,雙腳10根腳趾和後腳跟全部切除,一支手指切除,晚年必須用殘疾人車代步。

同時,他們幾乎是爬上珠峰時,是深夜,而且體力透支。所以他們沒有留下影像資料,留下的一些東西也沒有被1963年美國登山隊發現。

所以,在登上成功以後,西方根本不承認1960年中國登頂,直到最近二十年因一些細節比較溫和,西方大部分登山機構才承認。

至於對於趕在1960年登頂珠峰,是否有同尼泊爾爭奪珠峰的意義?這個按照現在資料不能肯定。

因為,在登頂之前,1960年3月21日,中尼兩國就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邊界協定》)。《邊界協定》這樣規定:中尼兩國的全部邊界以現有的傳統習慣線為基礎,通過友好協商,科學地畫出和正式地標定。締約雙方決定成立由雙方同等人數同等級別的代表組成中尼邊界聯合委員會,並責成該委員會根據本協定第三條的規定,商談解決有關中尼邊界的各項具體問題,進行勘察邊界、樹立界樁、起草中尼邊界條約等工作。

雖雙方對珠峰歸屬有爭議,但基本默認為一家一半。

用某領導話,最容易解釋: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的歸屬,涉及民族的感情問題,劃入尼方,中國人民不會同意;劃入中方,尼泊爾人民也不會同意,那就一半一半,山峰的北邊劃入中國,山峰的南邊劃入尼泊爾;至於頂峰部分,也就幾平方米的面積,也是一半一半,不方便立界樁,那就用文字寫在紙上。

1961年雙方正式簽訂協議,珠峰確實一家一半。1961年10月,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應邀訪問中國,並出席《中尼邊界條約》的正式簽署儀式,使兩國曆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獲得了永久的全面的解決。1963年1月,兩國簽訂《關於兩國邊界的議定書》,完成了永久性界樁的建立任務,標定了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邊界線。

你要說是1960年登頂,導致尼泊爾退讓認慫。

我想尼泊爾的政客,還沒有弱到這種地步。

況且,尼泊爾也並沒有獨立登頂成功。

1953年,新西蘭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夏爾巴人丹增創下首登成功的紀錄。

丹增雖屬於尼泊爾人,但他是夏爾巴,是埃德蒙·希拉里僱傭的幫手。

夏爾巴人在那個年代,其實並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是生活在喜馬拉雅山上的無國籍民族。

話說回來,當時珠峰的歸屬也沒有定論,他們當然沒有國籍。

夏爾巴人登頂珠峰,並不稀奇,他們本來就是這裡的民族。

至今,有2個夏爾巴人已經分別登頂珠峰21次,創造了世界紀錄。

丹增登頂成功,同尼泊爾登頂成功不是一個概念。


薩沙


國慶檔熱門電影《攀登者》,這部以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傳遞的是中國登山隊員勇往直前的攀登精神。


其實看過電影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在結束的時候會有個彩蛋,裡面就是介紹關於三位原型人物的故事。

今年央視《開學第一課》開篇中登場的70歲無腿老人夏伯渝就是《攀登者》的角色原型之一。他曾是中國國家登山隊主力隊員,因為把睡袋讓給了隊友,雙腳被凍傷截肢。裝上假肢後,夏伯渝繼續鍛鍊,準備了43年後,他終於登上了珠峰峰頂。而在《攀登者》中這一形象是由胡歌飾演,並由成龍友情出演晚年的”楊光“。

上圖為夏伯渝老人的一張登山出行照

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原型人物是王富洲,王富洲是河南西華人,王富洲上山前的體重是160斤,下山後只剩下101斤開拍前,真實的王富洲在生活中飽受腦血栓,聽力、視力障礙的折磨。由於長期從事登山運動,手腳都有凍傷,他的多個手指比正常人短了一截。幾乎每年都會傷病復發,病痛讓王富洲揹負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但他一直樂觀地活著,致力於登山事業,在2015年去世。而吳京為了拍戲,給自己加了一段“特訓”,去了青海崗什卡,因為那個季節因為太冷了,吳京想去適應那邊的寒冷溫度。

拉旺羅布飾演的傑布原型人物是貢布,也是一名著名的登山運動員,曲松林(張譯飾)原型是屈銀華,按照記載,攀登第二臺階時,屈銀華先上。他實在不忍心穿著滿是釘子的高山靴踩在戰友肩上,便毅然脫下了4千克重的靴子,沒想到鴨絨襪子太滑也上不去,屈銀華又脫下鴨絨襪子,只穿一雙薄毛襪打鋼錐、攀爬,這個過程不過短短一個多小時,屈銀華的兩足腳趾和雙足跟就被徹底凍壞只能切除。

為中國英雄點贊,歷史不會被遺忘,偉大的人終究是會被記住的!

這是當時原型人物的一張合照,左邊第一個是屈銀華,第二個是布貢。


喬巴帶你看電影



正好昨日剛看完《攀登者》點映。

由於1975年那次登頂有九名隊員,影片中並沒有全部給予九名隊員特寫,異點君這裡只談一下1960年的第一次登頂。


三個人原型:



方五洲(吳京飾)原型是王富洲;

傑布(拉旺羅布飾)原型是貢布;

曲松林(張譯飾)原型是屈銀華。

最讓人感嘆的是,這三位最後登頂的英雄中除了王富洲屬於專業登山出身,其它兩位都屬於“半路出家”:貢布出身西藏農奴,後來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屈銀華出身伐木工;兩者均是後來經過的登山訓練。


接著,結合影片儘量不劇透的聊一下這次登山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選擇1960年登山。

1960年對於中國是個特殊的年份,前一年的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了與中國原子彈技術合作協議,西藏也發生大規模上層貴族叛亂。

隨後1960年採取“釜底抽薪”手段,撤走所有在華專家,導致當時中國工業生產出現大面積停擺狀況。同時,這一年曾經於1953年從南坡登頂珠峰的尼泊爾與中國關於珠峰邊界談判中中提叫囂“你們中國人都沒登頂珠峰,憑什麼分你一半”。







而此之前,中國登山隊在瑞士採購登山裝備時候發現印度陸軍也組織了登山隊在採購裝備,當時的國際背景,中印關於邊界爭端日益緊張。

知道了以上這些就明白了,1960年的登珠峰是在內外壓力都頗大情況下進行的,是為中國人爭氣的一場行動,其政治意義非常重大。

與死神賽跑。

1960年2月,中國登山隊成立,全員241人。這一年的3月,印度登山隊開始從南坡攀登珠峰,5月17日,中國登山隊開始攀登珠峰北坡。



5月24日上午,四名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和貢布以及接替因體力不濟許競的攝像師屈銀華四名隊員從最高營地出發到達海拔8700米處的“第二階梯”,劉連滿為了託舉三名隊友用身體架起人梯而耗盡體力不能繼續,屈銀華則在“第二階梯”巖壁上打下了鋼椎,影片中對這一情節也有表述。



珠峰上行走,緩慢的如同時間靜止,三名隊員攀過第二階梯之後,已經到了黑夜,他們繼續探著黑夜前進,最後100米他們在沒有氧氣,筋疲力竭情況下登上了珠峰,而這距離他們從最高營地出發已經過去了19個小時。

隊員們隨後把一面國旗和一尊毛主席半身像放在山頂的石頭下面。

尊嚴不是無代價的。

就在中國四名隊員與死神賽跑同時,印度登山隊在8600米處遭遇風雪,停止了登山。

登頂一年以後,1961年10月5日,中國與尼泊爾正式簽署邊界條約,珠穆朗瑪峰北坡主權歸屬中國。

影片中涉及一個問題即為什麼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原因是當時三名隊員登頂時候,屬於黑夜,當時光線限制,無法拍攝,不過屈銀華在下山到8700米的時候,拍下了珠峰的頂峰。



王富洲和屈銀華到達山下時候,體重均大幅度下降幾十斤,後者因為凍傷腳趾和腳後跟被全部切除。



1975年,中國國家登山隊第二次登山時借用當年屈銀華打下的鋼椎,架起了金屬梯,隨後數十年一直幫助全世界登山者完成極限挑戰。


異點放映


首先,我會去看。

這部《攀登者》是一部真正有時代大背景的大IP電影,

當年中國是計劃與老大哥蘇聯人一起登珠峰的,然而1958年,印度基於地緣政治因素和國內政治壓力以及國際勢力的干預下,不斷干涉我國內政,對西藏提出領土要求。

同樣,在地緣政治以及利益驅使下,蘇聯建議推遲聯合登山。再三推諉下,中蘇矛盾激化。

所以,登頂珠峰,就成為中蘇矛盾激化以後,面臨重大經濟困難的中國一個宣示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有能力憑藉自己的手段排除艱難的標誌。

“有關部門”擠出寶貴的外匯採購重要物資並派專機運輸。為了幫助登山隊節省路途上的體力,西藏日喀則修築了一通向珠峰的現代意義上的行車公路(雖然很簡陋)。登山活動並不太平。由於當地叛匪出沒,登山隊由一支150人的軍隊保衛,所有登山隊成員都攜帶槍支防身,因為登山行動前夕剛剛有一批解放軍的醫務人員遭到匪軍襲擊犧牲。

登峰醞釀期間,中國正與尼泊爾進行邊界談判。中國提出平分珠峰,尼泊爾嘲諷:“貴國都沒爬上去過,憑什麼分一半?”同時,從當年開始操作了六十年“猴戲”的印度一直對西藏存在企圖,印度登山隊計劃攀登珠峰,宣示力量存在。在新一輪中尼邊界談判前夕,聽聞印度登山隊即將取得成功的高層下令,“登山隊200人因為傷病只剩下19人符合登頂條件不要緊,只剩下一個人也要爬上去”。

接到命令的時候,登山隊因為接連的惡劣天氣和意外遭遇重創。多名衝頂種子選手受傷,2名隨行進行冰川研究和氣象觀測的青年科學家遇難。根據天氣預報,下一次惡劣天氣將在2天后襲擊珠峰,一行人決定下撤。接到了衝頂命令之後,登山隊召開動員大會,紅旗下宣誓,選擇4名尚保有實力的選手組成突擊隊,衝頂珠峰。


突擊隊隊長突發身體不適,不得不離隊,又一名沒有準備的後備隊員補上缺額。這位隊員本來是執行攝像任務的。為了避免更多的犧牲,多名適應高山氣候的執行物資後援支持的藏胞隊員下撤,本來他們要跟隨登頂突擊隊前往海拔8200米處,幫助突擊隊搬運輜重。事實證明,這一決定是經驗不足導致的判斷失誤,登頂4人攜帶物資明顯不足,並消耗了大量體力搬運物資。

攀登過程嚴重超時,物資消耗殆盡。在攻克障礙的過程中,隊員們不得不脫掉防寒靴,導致手腳嚴重凍傷、壞死。一位隊員甘當人梯,把隊友扛上障礙物,自己體力不支無法前進。另外三名隊員知道他可能犧牲在山路上,忍痛把他安置在避風處,並留下小隊攜帶的大部分食物和氧氣。這位隊員自認時日不多,沒有動用一丁點物資,寫下遺書靜靜等死。

深夜,三名登山隊員氧氣耗盡。他們決心“死也要死在山頂”,冒著風雪摸黑登頂。他們丟下了用盡的氧氣桶等負擔,但是仍然攜帶五星紅旗和一尊主席像。這是一場人類在嚴酷大自然面前註定失敗的不自量力。然而,三名隊員憑著頑強的精神力量,硬是實現了人類首次登頂珠峰北坡、人類首次夜間攀登珠峰、人類首次連續14小時不攜帶氧氣登頂珠峰的奇蹟。

到了山頂,精疲力盡的三人想到,“如果我們死在山上,世界上就沒人知道我們來過這裡”。他們強打精神,留下了隨身攜帶的國旗和主席像,寫下了記錄登頂人員、登頂時間的字條,硬撐著下山。半路上,三人遇到了奇蹟恢復的隊友。此時,登頂隊員已經24小時沒有進食了,靠吃雪解渴、壓飢,隊友節省下的食物和氧氣救了三人的命,四人相互攙扶下山,在暴風雪中返回營地,途中兩名隊員險些墜崖遇難。

因為暴風雪,印度登山隊鎩羽而歸。之後的邊界談判異常順利,中國得到了半邊珠峰。

這四位登頂英雄,分別是地質工作者王富洲、解放軍炊事員貢布(藏族,農奴逃亡參軍)、伐木工人屈銀華、消防隊員劉連滿。從普通的勞動者成長為徵用人類第三極的勇士,他們只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他們原本平凡的命運,自從跟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就註定了他們的一生將抵達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如果電影完全按照史實拍攝,這部電影的前半部甚至前四分之三處,完全是在朝著一個悲劇的方向發展。然而,靠著老一代登山家的頑強意志力,劇情就這樣反轉了。和史實的大團圓結局一起到來的,還有無數人的幸福生活。

從普通勞動者成為登山英雄的兩年間,登山隊員們在西藏集訓期間加入民兵平息叛亂。保衛機關大院,手撕叛軍、搜索布達拉宮、押送俘虜……登山隊員和當地軍民一起保衛了和平,結束了萬惡的農奴制度,讓民主與自由降臨西藏,讓這裡真正成為一方淨土。

如果雪域有靈,神靈必然庇佑為子民帶來幸福的使者。


最焦點


第一次是在1960年5月,當時面對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在國內艱難困苦、資源匱乏的年代,為了國家獨立自主和宣示主權,我國組建登山隊進行了對珠穆朗瑪峰的首次攀登。從尚未有人類成功登頂的珠峰北坡路線進發,最終3人成功登頂。1957年11月,蘇聯登山界建議和中國共同組建一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蘇聯一方提到“在1959年3月-6月登上埃佛勒斯峰(珠峰別稱,Mount Everest),以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週年紀念的獻禮。”

經過了一系列準備之後,蘇聯在1959年3月變卦,退出了登山行動。但是,中國攀登者的挑戰並沒有因此停止。

與此同時,我國和尼泊爾就邊界問題也在進行談判,我們甚至提出雙方平分珠穆朗瑪峰的方案。但是,尼泊爾卻嘲諷“貴國都沒爬上去過,憑什麼分一半?”而中國登山隊的工作人員又聽到印度也準備從南坡登珠峰的消息。這一下,中國登山隊等不了了!為了捍衛國家尊嚴,捍衛國家領土完整,他們出發了!

1、電影人物:方五洲(吳京飾演),原型人物:王富洲

2、電影人物:曲松林(張譯飾演),原型人物:屈銀華

3、電影人物:楊光(胡歌飾演),原型人物:夏伯渝

4、電影人物:李國樑(井柏然飾演),原型人物:鄔宗嶽

5、電影人物:傑布(拉旺羅布飾演),原型人物:貢布

6、電影人物:黑牡丹(曲尼次仁飾演),原型人物:潘多

1975年登頂的9人隊員中一員,也是唯一的女性,更是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坡登頂的女登山者。

其他八名男隊員是: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

兩次登頂隊員的名字,以及那些犧牲的英雄,值得我們永遠紀念和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