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三國最悲情名將,一生夾著尾巴做人,最終卻因屈辱而死

世人常言“書生陸遜”、“儒將陸遜”,其實書生和儒將的形象根本就和陸遜不沾邊。因為,他既沒有名作傳世,也沒有政治上的亮點,展現更多的則是一名武將的赫赫戰功和謹小慎微下的“

夾著尾巴做人”。

對於三國亂世來說,如果劉備的忍,貴在不屈中堅持;那麼司馬懿的忍,則貴在韜光中養晦;而陸遜的忍,則貴在忍辱中負重。但是,無論哪種忍,它都是現實壓迫下的奮力抗爭與野心膨脹。只不過,陸遜的“忍”,展現的卻是“現實壓迫下的奮力抗爭”,既有屈辱的無奈,也有理想的抗爭,最終又在屈辱中憂憤落幕,可謂一代悲情名將。

倘若以現代職場而論,那些整天聲稱“委屈”的職場人,又有誰的“委屈”能和陸遜相提並論呢?

家族半數被滅,僥倖得生,為了家族的崛起,卻甘願“以身伺賊”,還要經受“仇人”的監視與考驗,更要被迫娶“仇人”之女為妻。面對這樣的壓力,不知幾人能夠忍受?

孫堅崇尚“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白手起家的他,依靠武力拼下了長沙太守、烏程侯的官爵基業,實現了祖輩由農民向官爵的質的轉變。因為孫堅的父親孫鍾是個瓜農,因此傳言孫堅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顯然有攀附古人,粉飾自身的嫌疑。

三國最悲情名將,一生夾著尾巴做人,最終卻因屈辱而死

陸遜劇照

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親遺志,依靠攻伐佔據江東,奠定了孫氏江東霸業的基礎。但是,任何霸業的奠定與建立都是踩著無數人的屍體和鮮血堆積起來的,而陸遜的叔公陸康代表的江東陸氏便成了孫策爭霸路上無數屍體和鮮血的一部分。

期間,由於陸遜的父親陸駿、祖父陸紆早喪,廬江太守陸康叔公(祖父的弟弟)以族長的身份,便如同父親般照料起了他的生活與學習。

當時,袁術屯重兵於相鄰的九江郡壽春,準備攻打徐州,因軍隊缺糧,向陸康索要糧食3萬斛。結果,陸康不但不給,還將袁術認定為叛逆,直接斷絕往來。因此,袁術大怒,派孫策攻打陸康。因陸康頗得民心,孫策圍攻2年之久才將廬江攻陷,可謂損失慘重。雖然陸康已經病死,但是孫策卻將氣撒在了陸氏族人的身上,近半族人死於戰亂或流放。可以說,孫陸兩家就此結下了血海深仇。

在此之前,幸好陸遜和叔公的幼子陸績被送到了吳郡。此後,年僅12歲的陸遜便帶著7歲的小叔陸績過上了提心吊膽的日子。同時,由於少族長陸績年幼,他便代其管理起了家族事務。這樣的殘酷現實,豈能不影響陸遜的一生。或許陸遜謹小慎微的性格,也就是夾著尾巴做人,便是由此時開始逐漸形成的吧。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孫權接掌江東基業。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孫權採納“內事不決問張昭”的建議,針對孫吳基業 “政治根基不穩,缺乏統治的向力心”的實情,廣招當地賢才,但賢才則多在大族世家。例如:魯肅、步騭、顧雍、徐盛、顧邵、嚴畯等。而陸遜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孫權招到了麾下。其實,陸遜的文事並不出名,還不及小叔陸績和顧邵。之所以,孫權也將陸遜納入“廣招賢才”之列,極有可能是在“做秀”,做給其他大家族、豪族看罷了。明顯在告訴大家,我對於“仇人”家族的人才都會使用,可見我對人才渴求有多麼的迫切和真誠。

此時,陸遜已有21歲。按理來說,他應該帶著小叔陸績(少族長)投靠孫氏的敵對勢力進行報仇才對,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麼幹的,但是不知陸遜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反而和陸績都投到了“仇人的麾下效力”。或許,是陸遜舍不下江東陸氏豪族的基業吧。

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對於陸遜叔侄的反常舉動,“性多嫌忌”的孫權又豈能不做提防。因此,孫權將陸遜招至自己的幕府任職,實為監視觀察後,酌情使用。期間,陸遜歷任東、西曹令史,海昌縣屯田都尉兼縣裡的政務工作。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工作不就是“書生”乾的嗎?但是,呂布、鄧艾等名將前期都曾幹過類似的“書生”工作,難道他們都是儒將、書生嗎?再說,大家族子弟能夠識文斷字本就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

陸遜走上仕途後,一直夢想著出人頭地,再振家族威望,卻苦於始終沒有機會。但是,當他接任海昌縣政務工作期間,看到境內連年遭受旱災,百姓流離失所。因此,他自作主張,打開官倉賑濟災民,並動員百姓發展農桑,生產自救,緩解災情,因此頗得民心。同時,由於周邊受災郡縣未能及時救濟災民,引發多地民變。原本私開官倉賑濟災民的陸遜理應受到責罰,反而“因禍得福”受到了孫權的賞識,並因此有了走上從戎之路的機會。

接著,陸遜按照孫權指示,招募了2千多名新兵。此後數年,陸遜連續平定了會稽山越賊寇大頭領潘臨和鄱陽郡賊寇首領尤突的叛亂,並被孫權晉升為定威校尉。

通過這些戰事,陸遜的才能無疑得到了孫權認可。無論是提防也好,還是器重也罷,反正已經進入了孫權關注的視野。為此,孫權將親侄女(孫策長女)改嫁陸遜。表面看,孫權似乎很是器重陸遜,是在進行拉攏,但是細細分析之下,卻讓人感到了絲絲並不單純的意味。

  • 一是從孫權對孫策並未進行追封帝號,其子孫紹只封了個小小上虞侯的情況來看,孫策的子女應該並不受孫權待見,而他卻將自己不受待見的侄女嫁給了陸遜。
  • 二是用侄女的生死或幸福來測驗陸遜的忠誠度,看陸遜是如何對待“仇人”女兒的?
  • 三是孫權的這個侄女本是守寡之身,先夫為顧雍長子顧邵,顧邵死後沒多久便改嫁給了陸遜。不難看出,這時的孫權依舊在觀察和試探陸遜,看他對自己的安排是否存在不滿情緒。

最終的結局,陸遜只能忍氣吞聲地默默接受這一切。其忍耐力之強,的確令人佩服,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更何況是身懷才華的當世人傑。

以謹小慎微的“謙卑、恭敬”習慣,終結了關羽威震華夏的雄風;以忍辱負重的舉動破滅了梟雄劉備人生的野心與夢想,最終現實了家族的振興。

婚後,陸遜被孫權任命為帳下右部督,統領帳下親衛,並授予他棨戟,總督會稽、鄱陽、丹陽三郡。

“蜜月”還未度完,陸遜便又率軍出征,以弱敵強,大破丹陽山越費棧叛亂。但是,平定叛亂期間,由於他強徵民眾,造成會稽太守淳于式轄區百姓愁苦不堪,遭到對方的“彈劾”。然而,當陸遜平叛返回時,卻向孫權稱讚淳于式是個好官。對此,孫權道:“淳于式告你狀,你反而稱讚他,為什麼?”陸遜說:“他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控告我擾民修養是很正常的。如果我再對他進行詆譭,豈不是混淆聖聽,擾亂宦場風氣。”孫權聽後,大發感慨:“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孫權稱讚他為“長者”,長者乃年紀大、輩分高、德高望重之人。顯然,30多歲的長者陸遜和書生陸遜相去甚遠,更和羅貫中筆下陸遜“

身長八尺,面如美玉,體如凝酥”的形象大相徑庭。

人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機會也是留給有能力的人的。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正當關羽兵圍樊城曹仁、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之時,陸遜則通過分析關羽的性格,向呂蒙提出了“驕敵之計”。可能有人認為,陸遜當時寫給關羽的那封“言詞謙卑、語氣恭敬”的信函,應該是他刻意為之。其實不然,謹小慎微半輩子的他,“謙卑、恭敬”怕是早已深入骨髓,形成習慣,順手拈來便有打動人心之效。

隨後,孫權拜36歲的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暫代呂蒙。最終成功襲取荊州,擒拿關羽父子。

三國最悲情名將,一生夾著尾巴做人,最終卻因屈辱而死

陸遜劇照

也就是在這一年,小叔陸績病死在了鬱林太守、加偏將軍任上。由於陸績“學養深厚”,腿腳不便,因此對為官不感興趣,更對統領軍隊不感興趣。但是,孫權卻偏偏將他“流放”到偏遠的蠻荒之地,並讓他統領2千軍隊進行作戰。最終,年僅31歲的陸績便因病英年早逝。

在這件事上,陸遜有可能嗅到了一絲危險的氣息,這才將原名陸議改為了孫遜。“遜”,根據東漢許慎《說文》上的註解是“遁也”。或許,陸遜就是想向孫權表達自己最終的志向是“遁隱、遁世”,沒有野心。其實,這更像是陸遜向命運低頭的一種心態。

黃武元年(221年)七月至黃武二年(222年)六,蜀吳暴發了夷陵之戰,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陸遜忍受軍中諸多宿將的頗多非議,依舊執行自己的堅守策略。最終,覓得良機,力挽狂瀾,一把火將劉備的5萬精銳大軍幾乎燒了個精光。因此,陸遜也被冠以“忍辱負重”的美譽。

縱觀三國,面對強大的曹操,劉備集團多有勝算。如:漢中之戰,劉備戰勝曹操奪取漢中;荊州之戰,關羽困曹仁,降於禁,斬龐德,驚得曹操欲遷都避其鋒。然而,當陸遜出世後,關羽的輝煌則被終結,劉備的夢想又被摧毀,可謂是蜀漢的命中剋星。但是,再怎麼謹小慎微的陸遜,依舊逃不脫他的命剋星孫權。

“屈身忍辱、性多嫌忌”的孫權,並沒有老糊塗,而是為了杜絕類似“高平陵政變”事件的發生,從而引發了 “南魯黨爭案”,其主要目的就是針對“權勢滔天”的陸遜。因此,陸遜“出將入相”的風光僅享受了一年,便因“南魯黨爭案”被孫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 。

許多人都有一個感覺,孫權後期有點老糊塗,其實不然。因為,整個東吳的勢力幾乎都掌握在江東陸、朱、顧、全、步等豪族世家的手中,嚴重威脅到今後兒孫統治江東的地位。

《三國吳兵考》記載有各勢力的私兵情況:陸遜約4萬人,諸葛恪約4萬人,全琮約3萬人,賀齊2萬餘人,張承1.5萬,淩統萬餘人,孫瑜萬餘人,魯肅萬餘人……

想想赤壁大戰,孫權也只給了周瑜3萬精兵。再看看這些私兵,對於任何掌權者來說,怕都不會心安吧。

同時,陸績在病逝前曾寫自述:“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幼時整修詩經、書經,成年時擅長於禮經、易經……”還預言:“六十年以後,車可同軌道,書可同文字,遺憾我不能看見。”意思是說,60年後,東吳也會被滅,天下南北統一,結果也確實如他所料。關鍵,他將自己當成了“漢室志士”,而非“東吳臣子”。顯然,陸績對孫氏的仇恨並沒有完全化解,或者心中有恨。

對於這些情況,孫權又豈能不知。孫權的擔心,其實和明朝的朱元璋極為相似。

三國最悲情名將,一生夾著尾巴做人,最終卻因屈辱而死

陸遜劇照

此外,陳壽評孫權:“屈身忍辱”。也就是說,“隱忍”不僅是陸遜身上的優點,也是孫權身上的優點。正所謂:“以己度人”,孫權後期應該將陸遜當成了“心腹之患”,根本不相信他“夾著尾巴做人”的真實度。

因此,孫權在任命陸遜為丞相的時候,也將太子孫登交給了他輔佐。但是,當呂壹恃寵弄權時,握有“軍政大權”的丞相陸遜卻“憂心到流淚”的地步。可見,陸遜的這個丞相有點“名存實亡”的意味。當朱據等勢力支持魯王孫霸爭奪太子之位時,孫權又站到了孫霸的一方,廢黜了孫登的太子之位,並將孫登貶為南陽王。顯然,孫權所做的這一切,有給陸遜難堪的意圖。為了進一步打擊陸遜,孫權又多次派人前去辱罵陸遜,最終造成陸遜“憤恚致卒

”。

不過,“南魯黨爭案”確實給江東各大家族的勢力造成了極大打擊。如:張休(張昭之子)、張純、陸胤、吾粲、朱據、顧譚、顧承、全寄、楊竺、孫奇(宗室)、全寄(全琮之子)、吳安(吳景之孫)、諸葛綽(諸葛恪之子)等大族重臣皆受該案牽連而死;姚信(陸遜外甥)等被流放。可以說,孫權實現了打擊江東豪族勢力的目的,卻嚴重動搖了東吳的人才根本,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雖然,陸遜一生謹小慎微,都在“夾著尾巴做人”,卻並沒有逃脫悲慘的命運,但他的一生是無愧的,既實現了忠於國家的願望,也實現了忠於家族振興的夢想,更實現了忠於自己追求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