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咱們東平這個鎮,在歷史上,因水而生因水而衰,你知道嗎?

泰安市東平縣的州城街道,位於縣城西南部,西鄰東平湖,北枕大清河,始建於宋鹹平三年(1000年),名符其實的千年古鎮。

咱们东平这个镇,在历史上,因水而生因水而衰,你知道吗?

1000多年來,這裡古蹟眾多,遺存豐富,著名的有父子狀元坊、清真寺、永濟橋、桂井子等。州城文化藝術豐富多彩,作為元雜劇創作中心,運河文化和水滸文化在這裡交融、激盪,孕育了文學鉅著《水滸傳》。

歷史上,這個鎮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因水而衰。說它因水而生,是因為它是避水患而生的。據《東平縣誌》載,西周,東平境內有須句、鄣、宿等諸侯國。直至秦代,始設須昌縣(治所今東平湖老湖內埠子坡)。唐貞觀年間,此城已成為天平軍節度使、鄆州、須昌縣(省、地、縣)三級政府所在地,為魯西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咱们东平这个镇,在历史上,因水而生因水而衰,你知道吗?

但由於須昌城西土山窪時有積水,常年影響交通,宋鹹平三年黃河在鄆州(須昌城)決口,“水勢悍激,浸沒州城”。知州姚鉉奏請在王陵山前5裡之平原高地處(今東平州城址)移建州城,須昌城遂廢。故此,州城是為避水患而生的。

宋鹹平三年始建州城總體設計為龜城,形似一巨龜靜臥。南門為龜頭,北門為龜尾,東西四門為龜爪。為避水患,故修為龜狀,古時,龜是吉祥之物,不怕水患,生命久長,取其形,寓壽長萬年之意,以示鎮禳,寓安定吉祥,歷久長存之意,足以說明當時修建者的良苦用心。

咱们东平这个镇,在历史上,因水而生因水而衰,你知道吗?

說它因水而盛,其地處古濟水、汶水、黃河和運河交匯以及梁山水泊的地方,是歷史上南北水道、東西陸路的咽喉,這是決定其興盛的關鍵所在。

咱们东平这个镇,在历史上,因水而生因水而衰,你知道吗?

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元大都出發,順運河南下,至州城遊覽後,曾驚訝不已,他寫道:“這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大都市,商品與製造品十分豐盛……,大河上千帆競發,舟楫如織,數目之多,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形象地描繪出了當時州城的壯觀與繁盛。

歷史上,州城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達地區,是中原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汶河文化和水滸文化的交融之地,地傑人靈、人才輩出,產生和吸引了大批仁人志士,如舉世聞名的父子雙狀元梁灝、梁固,東漢末文學家劉禎,南宋潑墨大師梁楷,醫學家錢乙,元代戲曲家高文秀,農學家王禎,中山陵、中山堂的設計建築學家呂彥直及當代革命家萬里等人。

咱们东平这个镇,在历史上,因水而生因水而衰,你知道吗?

另外,唐宋詩人文學家高適、李白、韓愈、李商隱、歐陽修、司馬光、蘇源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清代詩人王士禎等,都曾在東平州城留下了足跡和傳世之作。大運河的開鑿和漕運,更使這裡政治、經濟迅速繁榮,成為魯西政治經濟文化的活動中心之一。

咱们东平这个镇,在历史上,因水而生因水而衰,你知道吗?

說它因水而衰,也是受州城始建之前車之鑑所嫌。自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後,黃河下游自今基本上尋走古濟水和大清河入海的流路上。由於歷史和朝野政治的影響,黃河時常氾濫,淤塞運河,東平州城漕運終止,漸漸失去水上交通要道的功能,洪水時常危及城池安危,繼而帶來了昔日的經濟繁榮景象日漸聚下。

俗語說,“家富不過五代,國強難過三朝”。但東原梁氏家族顯貴時間之長是罕見的。從唐末五代到宋朝,梁氏七代顯貴220多年,元、明兩朝七代顯貴近300年,尤其在宋代梁灝至樑子美,四代人中出了‘父子兩狀元、祖孫三丞相’。”

咱们东平这个镇,在历史上,因水而生因水而衰,你知道吗?

“是父是子同作狀頭千載少,為卿為相流傳歷代一門多。”如今的東平縣千年宋街,至今還留存著一座重建的“父子狀元坊”,其上有兗州知府金一鳳為北宋著名的“父子狀元”梁灝、梁固撰寫的楹聯。《宋史·梁灝傳》記載,梁灝,字太素,963年生於鄆州須城,也就是今天的東平州城。

在《三字經》和民間傳說中,梁灝從五代到宋朝考了47年,直到82歲才高中狀元。不過,這跟正史的記載有著較大出入。司馬光《續資治通鑑》載:“(雍熙二年)三月己未日,覆試禮部供舉人,得進士梁灝等百七十九人,諸科三百一十八人。”《 宋史》記:“ 雍熙二年(985年),復舉進士,廷試,方禹中獻賦。”這樣算來,梁灝中狀元時,年僅22歲。

咱们东平这个镇,在历史上,因水而生因水而衰,你知道吗?

始建於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的梁氏墓群位於東平湖東畔、梁林村西,墓群基本呈長方形,南北長320米,東西寬240米,佔地約100畝,四周有高4米,寬1米的石砌圍牆圍護,三面環山。墓群建有墳塋5000餘座、石碑3000餘座,其中御葬墳7座、神道碑6通。

咱们东平这个镇,在历史上,因水而生因水而衰,你知道吗?

北宋時期,梁氏墓群曾被列為七十二皇林之一。葬於此林的有東原(東平古稱)梁氏始祖、太平軍節度使、判官梁維忠,父子狀元梁顥、梁固,祖孫丞相梁適、樑子美(《水滸傳》中梁中書原型)、梁燾,寫意畫家梁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