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沅水兒女:張名樑傳略

沅水兒女:張名樑傳略

張名樑先生青年時的照片

張名樑先生(1923-1967),沅陵縣城張家灣人,系“二甲張”始祖雲春公第十八代裔,賢鍌公第三子。其長兄夭折,次兄名耀為躲壯丁曾過繼舅父為子。先生相貌清秀,聰慧勤奮。雖系清貧五口之家(括祖母楊氏和小妹名森),父母仍極力送其攻讀。先生幼入鄉校,矢志勉學,過目成誦,課後攜書放牧牛羊,有“掛角讀書”之譽。漸次長成,升入沅陵縣辰郡聯立中學深造。尊師愛友,成績出類拔萃,且突顯其組織和社交才能。時處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為避敵機轟炸,校址數遷。國難家貧,唯日堅其砥礪報國之志。1941年秋,先生克難而進,以優異成績考入著名的國立武漢大學。武漢淪陷後,校址數度南遷。遷徙流離之中,目睹時艱,先生家國之志彌堅。時任班長,品學兼優,深得校長王星拱及師生青睞。無奈時局日緊,衡陽失守之後,湖南省政府已遷臨武。何況國難家憂交加,1943年冬和1944年夏,先生祖母和父親相繼離世,家中只剩母親和小妹孤苦伶仃。卒業唯剩一期,但不得不輟學回鄉。抵家之後,以孝悌為先,毅然決然接回次兄名耀掌理家務(舅父時已離世)。自己參教鄉塾以力扶家用,且靜觀時態變化,婉拒縣內外著名中學之邀。直至中日雪峰山會戰後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沅水兒女:張名樑傳略

袁德貞退休照

1947年,在母親的催促下,先生與相愛多年的堂表妹袁德貞喜結連理。袁府屬小康之家,其系袁仲湘三子三女中次女,賢良聰慧,畢業於桃源女子師範學校。1948年初,先生應邀赴保靖縣湖南國立八中任教,攜妻赴該縣遷陵小學任教。年末,生女遷陵(後改名為先陵)。1949年3月,先生母親廖孺人逝世,一家三口返家料喪。喪期滿,受聘為湖南省立沅陵中學教導主任,9月省中併入辰郡聯立中學。

沅水兒女:張名樑傳略

袁與四子女合影

解放後,先生深得新生政權重視,1950年12月,被抽調沅陵土地改革委員會任職,1952年調回時已改名的沅陵縣第二中學擔任教導主任。先生文理皆通,通曉英文、日文,可代各科課程,兼教中外地理,深受學生歡迎。因校長丁肇海掛職留地區工作,故教導主任又履校長職務。先生知人善任,處處以身作則。二中教員當時不乏名流,有北大生,有曾任中央教育部督學的,有被稱為“湘西英語王”的,但都服膺於先生的品性和學問。一次與沅陵一中進行排球公開賽,先生精心組織,並一直充當二傳手,配合主攻手李來弘和其他隊員,結果沒設高中部的二中戰勝了完全中學沅陵一中,成為沅陵體壇一段佳話。時人傳誦說:“沅陵三大(教導)主任強,歷炳、文安、張名樑。”前兩者指一中的劉歷炳和糜文安。

沅水兒女:張名樑傳略

老沅陵二中(後改太常區中)

先生1956年12月任沅陵教育界第二屆人民代表(共17人),1958年5月繼任第三屆代表(共37人),1964年9月任第五屆人民代表(共17人)。(引自《沅陵教育志》)。先生還擔任沅陵縣政協第二屆(1960年12月7日)和第三屆(1964年3月)政協委員。

先生伉儷雙飛,袁德貞女士1951年任教於沅陵縣太常完小,1953年擔任教導主任,1955年任該校中共總支部書記兼校長,後歷任黃草尾完全小學校長、沙金灘中學校長、太常中學校長直至退休。“曾任中共沅陵縣第二次黨代會教育界唯一女代表(1960年2月召開)和中共沅陵縣第四次黨代會教育界代表(女代表僅兩人)。”

沅水兒女:張名樑傳略

老沅陵二中(後改太常區中)

先生履教之外,還曾先後被上級派調參加社會政治運動。除上述參加土地改革運動外,1963年曾被調參加全縣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4年9月被調參加“社教工作團”赴黔陽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接著被派往沅陵麻溪鋪公社“四清”。

先生素以家國為己任,解放後,兢兢業業為黨和人民工作,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聲譽鵲起,桃李滿天下。善待學生,善待親人,善待鄉親,廣結善緣。其扶助貧困生,關心鄉里,尊兄愛妹等事傳為口碑。先生夫婦所生兩兒兩女均受到良好教育,而後皆事業有成。如長子會群,任沅陵電業公司領導,又擔任沅陵縣政協九、十兩屆常委,是此次修譜的牽頭人。

沅水兒女:張名樑傳略

老沅陵二中(後改太常區中)

不期先生鞠躬盡瘁,積勞成疾,腦部患惡性腫瘤。曾於1966年11月和1967年5月先後兩次赴湘雅醫院治療。人百其身,終不能迴天,不幸於1967年6月28日病故,正值英年,時年43歲。其妻善扶小妹及四個子女,享年82歲。先生先葬石家橋內韭菜坪,後移靶場下冬瓜嶺夫妻合葬。

武陵蒼蒼,沅水泱泱。

伉儷教化,山高水長。

雲春公十九世耳孫,名樑公從外甥:向曉鍾敬撰

2019年11月14日



沅水兒女:張名樑傳略

袁住處(教師宿舍,原國民政府為蔣介石預修的房子——御園)



沅水兒女:張名樑傳略

老二中以上的清風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