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山西大槐樹:明代洪武年間的大移民與河南府(下)

導語:前文回顧了明朝洪武大移民的背景以及河南地方誌記載的移民情況,本文則分析家譜所記載的移民情況。

1.洛陽地區家譜記載的洪武大移民

筆者蒐集了洛陽地區的家譜情況,茲將洛陽市及所轄縣的家族遷移情況抄錄如下。

山西大槐樹:明代洪武年間的大移民與河南府(下)

家譜

(1)洛陽

邵氏家譜(1913年,手抄本)記始祖在宋初由河南潁州遷至河南天津橋畔,為邵雍之後。

潘氏家譜(1928年,手抄本)相傳明代由山西洪洞遷至洛陽。

喬氏家譜(1934年,油印本)始祖在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洛陽城外。遷移原因是為避洪軍之擄掠。

劉氏家譜(1985年,油印本)始祖在元末由河南太康遷至洛陽。

白居易家譜(1990年2月,排印本)始祖白居易,先世太原人,於唐長慶四年(824年)遷於洛城南。

郭氏家譜(1994年3月,油印本)始祖由山西太原遷至陝西華陰,到七世祖郭子儀時又遷至河南洛寧、宜陽等地。

韓文公家譜(1998年,油印本)始祖在明朝時由河南河陽(今孟州)遷居嵩邑新莊,為韓愈之後。

郭氏家譜(1998年,排印本)於宋元之際,遷居洛陽東南涼樓村。

金氏家譜(1998年,油印本)始祖為軍人,明初在戰鬥中陣亡,明太祖令其子孫為世襲守禦,遂由南直隸安慶府遷居河南洛陽。

周氏宗譜(2000年重修,油印本)始祖於明初由山西蒲州府榮河縣柏坡遷至洛陽東南伊水北東西田村。

黃氏家譜(2001年元月,排印本)始祖由順天府宛平縣遷至河南洛陽龍虎灘,時間一說為元末,一說為明洪武年間。

張氏家譜(2001年)明初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洛陽李家樓,譜中詳細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后,大舉移民,招山西之民定期雲集於洪洞縣一株大古槐樹下,派人分支帶往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定居。

謝氏宗譜(2002年,油印本)始祖於明初由山西長子縣遷至洛陽東北鳳凰裡,後南遷南株村。譜中記載祖輩由長子縣南蘇村徙經洪洞縣大槐樹而來。

西王村孫氏家譜(2003年,手抄本)始祖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鳳陽臨淮遷至洛陽孫旗屯,譜記載始祖本軍人,後在戰鬥中陣亡,子孫後裔先後襲封武德衛指揮使、永寧右千衛。

洛陽蒙古族李氏家譜(2005年4月,排印本)始祖李可用起始於改姓的扎剌爾氏,明洪武年間,由江蘇松江遷居洛城南關,後又遷至洛陽城北邙山上的李家營村,亦有軍事背景。

山西大槐樹:明代洪武年間的大移民與河南府(下)

洛陽

(2)孟津

袁氏族譜(不詳,油印本)始祖於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洛陽孟津。

林溝村郭氏家譜(2004年,油印本)始祖在明洪武二年,由晉陽遷洛陽東北鄉平樂園。

邱氏家譜(2004年12月,排印本)始祖在明初由浙江仁和縣遷至洛西北孟津西南邱家村,自言祖先被李闖王擄掠。

任氏族譜(2004年11月,排印本)始祖於明洪武年間由洪洞縣遷至河南,先居濟源縣,後遷居河南孟津。

陳氏家譜(2004年,油印本)明洪武年間,由新安遷至孟津,自稱新安縣土著。

呂氏家譜(2003年3月,排印本)始祖由洪洞縣遷至洛陽呂家村。

謝氏宗譜(2002年,手抄本)始祖於明初由山西長子縣遷至洛陽地區。

尚氏家譜(2001年12月,油印本)始祖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孟津。

孟氏家譜(2001年,排印本)始祖於明初由山東鄒縣遷至孟津水泉溝。

孫氏家譜(2000年元旦,排印本)始祖於明洪武三年由山西洪洞遷至孟津,入坊廊裡(今花園村)

李氏宗譜(2000年,排印本)始祖於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至孟津。

周氏家譜(2000年,油印本)始祖於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縣遷至孟津油坊街。

李氏族譜(1999年10月,油印本)始祖於明初洪武年間由長子縣南關大柳村遷至孟津。

韓氏宗譜(1999年)始祖於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至孟津西洪鎮,相傳為韓愈之後。

李氏宗譜(1999年,油印本)明洪武時始祖由洪洞縣遷居津邑西李家河。

張氏宗譜(1999年,油印本)始祖於明初由山西遷至洛陽孟津負圖裡張村。

孟津孫氏宗譜(1999年油印本)始祖於明洪武七年由山西洪洞遷至孟津負圖油坊街。

楊氏宗譜(1998年9月,排印本)始祖於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洛陽孟津居負圖寺北村。

吳氏家譜(1996年,油印本)記元末為避紅巾軍之亂,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濟邑送駕莊。

孫氏家譜(1996年,油印本)記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榆次縣遷至洪洞大槐樹,又遷至洛陽孟津孫家村

孟津衡水韓氏宗譜(1995年,鉛印本)明洪武時由洪洞遷至孟津橫水。

暢氏家譜(1995年,鉛印本)始祖於明朝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孟津

王氏宗譜(1994年12月,油印本)始祖在明洪武年間,由山西太原蠶石村遷至豫西津邑野凹,為名門望族太原王氏之後。

盧氏族譜(1994年,鉛印本)記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南孟津桑樓村。

許氏家譜(1992年,油印本)始祖在明初由山東遷居洛陽孟津牛步河。

小浪底賈氏宗譜(1989年,手抄本)明初始祖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遷至河南孟津。

薛氏族譜(1987年,鉛印本)記明洪武十八年由山西芮城遷至河南河陽(今在河南孟津)

郭氏家譜(1947年,油印本)記明初由山西陽城郭河村遷至洛陽孟津城東小寨村。

蕭氏家譜(1936年,手抄本)記南朝宋順帝三年遷至河南洛陽東南十二里外太平莊。

梁氏家譜(1930年,手抄本)明初始祖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孟津下古街。

杜氏宗譜(1921年,手抄本)始祖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孟津。

郭氏家譜(1920年,油印本)洪武二年,始祖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至河南洛陽縣平落二里六甲,即平樂村。

孟津李氏家譜(1903年,油印本)始祖在元末由山西洪洞遷至洛陽孟津。

王氏家譜(1775年,手抄本)記明洪武十年,自山西洪洞縣遷居至河南鞏縣,後移居孟津。

喬氏家譜(1501年,手抄本)記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南洛陽銅鑼巷。

(3)偃師

鎖氏家譜(1992年,鉛印本)記宋徽宗年間,由福建泉州晉江遷至河南洛陽宜陽竹鳳莊(今鎖家營)

黃氏家傳(1993年2月,油印本)記明洪武初年,由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遷至河南省河內縣西十餘里河曲鎮,又遷洛陽東南相公莊。

曹氏族譜(1996年2月,油印本)記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至偃師。

梅氏家譜(1997年,鉛印本)記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南孟津瓦窯坡。

曲氏家譜(2004年,鉛印本)記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大槐樹遷至河南偃師城南十里之東王村。

山西大槐樹:明代洪武年間的大移民與河南府(下)

偃師二里頭遺址

(4)鞏縣

李氏族志(1986年12月,油印本)記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鞏縣之李蘇村,後一部分遷至回郭鎮永安街。

(5)宜陽

王氏族譜(1987年,油印本)記元至正十三年(1354年),由山西洪洞縣避亂於沙南宜陽白草坡。

仝氏宗譜(2001年3月,油印本)記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至宜陽、新安。

周氏家族志(2002年5月,油印本)記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宜陽柳泉鎮河北村。

張氏族譜(2000年5月,鉛印本),記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宜陽東柏坡村。

崔氏家譜(2005年3月,鉛印本),記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至河南宜陽。

郭氏宗譜(不詳,手抄本),記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汾陽遷至河南宜陽。

(6)伊川

程子宗譜(1860年,手抄本),記本為兩宋理學大家程顥、程頤之後。

劉氏族譜(1988年3月,油印本),記明初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宜陽。

周氏宗譜(1993年12月,油印本),記始祖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洛邑古井樓村。

範氏家譜(2004年3月,排印本),記為范仲淹之後,“吾範氏世居姑蘇,自文正公敕葬於洛陽之萬安山,厥後子孫皆附焉,靖康之亂,裔孫大部南渡,唯吾忠宣房一支脈,仍留居於伊川,而今成為一方名門望族。”

從以上搜集到的族譜來看,河南府地區大部分家族自稱是在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河南府地區,而遷移的時間有的記載甚詳,如在洪武三年或洪武四年,有的記載則甚為簡略,只記是洪武年間遷入,值得注意的是洛陽的謝氏家譜,上面詳細記載了山西民眾統一在洪洞大槐樹下集合,然後從此地出發遷往全國各地,這表明洪洞是明初移民的一個集散地和中轉地

山西大槐樹:明代洪武年間的大移民與河南府(下)

明代山西平陽府

除自稱由山西洪洞遷移外,亦有記載從山西其他地區遷至河南府,這說明河南府所接受的移民主要是山西地區:還有另外的家族則宣稱為名人之後,如南齊皇室蕭氏之後;理學大家兩程之後;范仲淹之後,為土著,其中孟津的蕭氏家族在本地居住的歷史最為悠久,從南朝宋順帝時就遷居於洛陽。但這樣的土著家族所佔比例較小,且很多祖先並不真實;還有一部分家族則是軍戶後代,祖先為軍人,世代駐守於此,子孫後裔遂入籍河南府。明初河南府駐有河南衛、弘農衛和潼關衛,衛所的軍人及其家屬也是一個龐大的人口,他們和民籍人口一起構成了河南府的移民人口;另外還有極少數家族是因其他各種特殊原因而遷居河南府,如做官,被起義軍擄掠等,這部分移民極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山西大槐樹:明代洪武年間的大移民與河南府(下)

大槐樹

2.蓑翁說

明初洪武年間的山西移民對河南府的移民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且山西移民的數量與當地的土著居民相比並不佔優勢

今河南府地區在方言分區上屬於中原官話區,而中原官話早在元代已經形成,山西省除晉西南一小片外則屬於晉語區範圍,不屬於官話系統,如果山西移民在數量上佔優勢的話,那麼移民的方言必將取代當地的方言。當然如果移民的來源比較複雜的話,他們無法用自己的方言相互交流,只能轉而採用當時的官話來相互交流。

山西大槐樹:明代洪武年間的大移民與河南府(下)

山西主要方言晉語分佈圖

但據曹樹基的研究,明洪武年間,河南府總人口約為58.0萬,其中土著45.9萬,當地土著的數量佔到了79.1%,所以明洪武年間對河南府的移民屬於補充式移民,這可能與河南府的地理環境有關,河南府府治所在地洛陽縣處於盆地之中,四周的山脈對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居民在戰亂來臨時期可以躲進深山來避亂兵,所以明初河南府的荒蕪並不能表明當地土著居民死亡殆盡,只是由於戰亂原因而隱匿起來,戰爭結束以後,大部分逃戶又回到了原籍地。

至於當地居民多稱遷自山西洪洞大槐樹,有可能因平陽府是當時北方地區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方,而洪洞縣據民國《洪洞縣誌》記載,“洪治隸平陽,壯哉縣也!其始為城者,適當大路津要,驊驂之所奔馳,商旅之所往來,輪蹄之聲晝夜不絕”。洪洞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發展迅速,經濟文化繁榮,這樣給山西人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因此很多移民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祖籍地附和和假託到洪洞,還有一部分家族則是因為自己祖先是少數民族後裔,而當時的明政府為了消除蒙古族的影響,對少數民族進行歧視和同化,少數民族則為了自保,去附和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典故。(

參考文獻

1.民國《新安縣誌》卷9

2.民國《鞏縣誌》卷7

3.《洪洞縣誌》,民國六年鉛印本

4.《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5.《明史》(清)張廷玉撰,中華書局,1974年

6《中國移民史》第五卷,曹樹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7《山西移民史》,安介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8.《洛陽地區家譜提要》,謝琳惠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賬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山西大槐樹:明代洪武年間的大移民與河南府(下)

合作與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