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山西大槐树: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与河南府(下)

导语:前文回顾了明朝洪武大移民的背景以及河南地方志记载的移民情况,本文则分析家谱所记载的移民情况。

1.洛阳地区家谱记载的洪武大移民

笔者搜集了洛阳地区的家谱情况,兹将洛阳市及所辖县的家族迁移情况抄录如下。

山西大槐树: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与河南府(下)

家谱

(1)洛阳

邵氏家谱(1913年,手抄本)记始祖在宋初由河南颍州迁至河南天津桥畔,为邵雍之后。

潘氏家谱(1928年,手抄本)相传明代由山西洪洞迁至洛阳。

乔氏家谱(1934年,油印本)始祖在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洛阳城外。迁移原因是为避洪军之掳掠。

刘氏家谱(1985年,油印本)始祖在元末由河南太康迁至洛阳。

白居易家谱(1990年2月,排印本)始祖白居易,先世太原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迁于洛城南。

郭氏家谱(1994年3月,油印本)始祖由山西太原迁至陕西华阴,到七世祖郭子仪时又迁至河南洛宁、宜阳等地。

韩文公家谱(1998年,油印本)始祖在明朝时由河南河阳(今孟州)迁居嵩邑新庄,为韩愈之后。

郭氏家谱(1998年,排印本)于宋元之际,迁居洛阳东南凉楼村。

金氏家谱(1998年,油印本)始祖为军人,明初在战斗中阵亡,明太祖令其子孙为世袭守御,遂由南直隶安庆府迁居河南洛阳。

周氏宗谱(2000年重修,油印本)始祖于明初由山西蒲州府荣河县柏坡迁至洛阳东南伊水北东西田村。

黄氏家谱(2001年元月,排印本)始祖由顺天府宛平县迁至河南洛阳龙虎滩,时间一说为元末,一说为明洪武年间。

张氏家谱(2001年)明初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洛阳李家楼,谱中详细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后,大举移民,招山西之民定期云集于洪洞县一株大古槐树下,派人分支带往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定居。

谢氏宗谱(2002年,油印本)始祖于明初由山西长子县迁至洛阳东北凤凰里,后南迁南株村。谱中记载祖辈由长子县南苏村徙经洪洞县大槐树而来。

西王村孙氏家谱(2003年,手抄本)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凤阳临淮迁至洛阳孙旗屯,谱记载始祖本军人,后在战斗中阵亡,子孙后裔先后袭封武德卫指挥使、永宁右千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2005年4月,排印本)始祖李可用起始于改姓的扎剌尔氏,明洪武年间,由江苏松江迁居洛城南关,后又迁至洛阳城北邙山上的李家营村,亦有军事背景。

山西大槐树: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与河南府(下)

洛阳

(2)孟津

袁氏族谱(不详,油印本)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洛阳孟津。

林沟村郭氏家谱(2004年,油印本)始祖在明洪武二年,由晋阳迁洛阳东北乡平乐园。

邱氏家谱(2004年12月,排印本)始祖在明初由浙江仁和县迁至洛西北孟津西南邱家村,自言祖先被李闯王掳掠。

任氏族谱(2004年11月,排印本)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迁至河南,先居济源县,后迁居河南孟津。

陈氏家谱(2004年,油印本)明洪武年间,由新安迁至孟津,自称新安县土著。

吕氏家谱(2003年3月,排印本)始祖由洪洞县迁至洛阳吕家村。

谢氏宗谱(2002年,手抄本)始祖于明初由山西长子县迁至洛阳地区。

尚氏家谱(2001年12月,油印本)始祖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孟津。

孟氏家谱(2001年,排印本)始祖于明初由山东邹县迁至孟津水泉沟。

孙氏家谱(2000年元旦,排印本)始祖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洪洞迁至孟津,入坊廊里(今花园村)

李氏宗谱(2000年,排印本)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至孟津。

周氏家谱(2000年,油印本)始祖于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孟津油坊街。

李氏族谱(1999年10月,油印本)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由长子县南关大柳村迁至孟津。

韩氏宗谱(1999年)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孟津西洪镇,相传为韩愈之后。

李氏宗谱(1999年,油印本)明洪武时始祖由洪洞县迁居津邑西李家河。

张氏宗谱(1999年,油印本)始祖于明初由山西迁至洛阳孟津负图里张村。

孟津孙氏宗谱(1999年油印本)始祖于明洪武七年由山西洪洞迁至孟津负图油坊街。

杨氏宗谱(1998年9月,排印本)始祖于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洛阳孟津居负图寺北村。

吴氏家谱(1996年,油印本)记元末为避红巾军之乱,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济邑送驾庄。

孙氏家谱(1996年,油印本)记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榆次县迁至洪洞大槐树,又迁至洛阳孟津孙家村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1995年,铅印本)明洪武时由洪洞迁至孟津横水。

畅氏家谱(1995年,铅印本)始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孟津

王氏宗谱(1994年12月,油印本)始祖在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太原蚕石村迁至豫西津邑野凹,为名门望族太原王氏之后。

卢氏族谱(1994年,铅印本)记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孟津桑楼村。

许氏家谱(1992年,油印本)始祖在明初由山东迁居洛阳孟津牛步河。

小浪底贾氏宗谱(1989年,手抄本)明初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至河南孟津。

薛氏族谱(1987年,铅印本)记明洪武十八年由山西芮城迁至河南河阳(今在河南孟津)

郭氏家谱(1947年,油印本)记明初由山西阳城郭河村迁至洛阳孟津城东小寨村。

萧氏家谱(1936年,手抄本)记南朝宋顺帝三年迁至河南洛阳东南十二里外太平庄。

梁氏家谱(1930年,手抄本)明初始祖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孟津下古街。

杜氏宗谱(1921年,手抄本)始祖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孟津。

郭氏家谱(1920年,油印本)洪武二年,始祖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至河南洛阳县平落二里六甲,即平乐村。

孟津李氏家谱(1903年,油印本)始祖在元末由山西洪洞迁至洛阳孟津。

王氏家谱(1775年,手抄本)记明洪武十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河南巩县,后移居孟津。

乔氏家谱(1501年,手抄本)记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洛阳铜锣巷。

(3)偃师

锁氏家谱(1992年,铅印本)记宋徽宗年间,由福建泉州晋江迁至河南洛阳宜阳竹凤庄(今锁家营)

黄氏家传(1993年2月,油印本)记明洪武初年,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至河南省河内县西十余里河曲镇,又迁洛阳东南相公庄。

曹氏族谱(1996年2月,油印本)记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偃师。

梅氏家谱(1997年,铅印本)记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孟津瓦窑坡。

曲氏家谱(2004年,铅印本)记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至河南偃师城南十里之东王村。

山西大槐树: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与河南府(下)

偃师二里头遗址

(4)巩县

李氏族志(1986年12月,油印本)记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巩县之李苏村,后一部分迁至回郭镇永安街。

(5)宜阳

王氏族谱(1987年,油印本)记元至正十三年(1354年),由山西洪洞县避乱于沙南宜阳白草坡。

仝氏宗谱(2001年3月,油印本)记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至宜阳、新安。

周氏家族志(2002年5月,油印本)记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宜阳柳泉镇河北村。

张氏族谱(2000年5月,铅印本),记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宜阳东柏坡村。

崔氏家谱(2005年3月,铅印本),记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河南宜阳。

郭氏宗谱(不详,手抄本),记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汾阳迁至河南宜阳。

(6)伊川

程子宗谱(1860年,手抄本),记本为两宋理学大家程颢、程颐之后。

刘氏族谱(1988年3月,油印本),记明初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宜阳。

周氏宗谱(1993年12月,油印本),记始祖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洛邑古井楼村。

范氏家谱(2004年3月,排印本),记为范仲淹之后,“吾范氏世居姑苏,自文正公敕葬于洛阳之万安山,厥后子孙皆附焉,靖康之乱,裔孙大部南渡,唯吾忠宣房一支脉,仍留居于伊川,而今成为一方名门望族。”

从以上搜集到的族谱来看,河南府地区大部分家族自称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南府地区,而迁移的时间有的记载甚详,如在洪武三年或洪武四年,有的记载则甚为简略,只记是洪武年间迁入,值得注意的是洛阳的谢氏家谱,上面详细记载了山西民众统一在洪洞大槐树下集合,然后从此地出发迁往全国各地,这表明洪洞是明初移民的一个集散地和中转地

山西大槐树: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与河南府(下)

明代山西平阳府

除自称由山西洪洞迁移外,亦有记载从山西其他地区迁至河南府,这说明河南府所接受的移民主要是山西地区:还有另外的家族则宣称为名人之后,如南齐皇室萧氏之后;理学大家两程之后;范仲淹之后,为土著,其中孟津的萧氏家族在本地居住的历史最为悠久,从南朝宋顺帝时就迁居于洛阳。但这样的土著家族所占比例较小,且很多祖先并不真实;还有一部分家族则是军户后代,祖先为军人,世代驻守于此,子孙后裔遂入籍河南府。明初河南府驻有河南卫、弘农卫和潼关卫,卫所的军人及其家属也是一个庞大的人口,他们和民籍人口一起构成了河南府的移民人口;另外还有极少数家族是因其他各种特殊原因而迁居河南府,如做官,被起义军掳掠等,这部分移民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山西大槐树: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与河南府(下)

大槐树

2.蓑翁说

明初洪武年间的山西移民对河南府的移民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且山西移民的数量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相比并不占优势

今河南府地区在方言分区上属于中原官话区,而中原官话早在元代已经形成,山西省除晋西南一小片外则属于晋语区范围,不属于官话系统,如果山西移民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话,那么移民的方言必将取代当地的方言。当然如果移民的来源比较复杂的话,他们无法用自己的方言相互交流,只能转而采用当时的官话来相互交流。

山西大槐树: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与河南府(下)

山西主要方言晋语分布图

但据曹树基的研究,明洪武年间,河南府总人口约为58.0万,其中土著45.9万,当地土著的数量占到了79.1%,所以明洪武年间对河南府的移民属于补充式移民,这可能与河南府的地理环境有关,河南府府治所在地洛阳县处于盆地之中,四周的山脉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居民在战乱来临时期可以躲进深山来避乱兵,所以明初河南府的荒芜并不能表明当地土著居民死亡殆尽,只是由于战乱原因而隐匿起来,战争结束以后,大部分逃户又回到了原籍地。

至于当地居民多称迁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可能因平阳府是当时北方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而洪洞县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洪治隶平阳,壮哉县也!其始为城者,适当大路津要,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轮蹄之声昼夜不绝”。洪洞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发展迅速,经济文化繁荣,这样给山西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因此很多移民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祖籍地附和和假托到洪洞,还有一部分家族则是因为自己祖先是少数民族后裔,而当时的明政府为了消除蒙古族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进行歧视和同化,少数民族则为了自保,去附和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典故。(

参考文献

1.民国《新安县志》卷9

2.民国《巩县志》卷7

3.《洪洞县志》,民国六年铅印本

4.《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

5.《明史》(清)张廷玉撰,中华书局,1974年

6《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曹树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7《山西移民史》,安介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8.《洛阳地区家谱提要》,谢琳惠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山西大槐树: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与河南府(下)

合作与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