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貨幣的前世今生:從中國貨幣史的角度談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歷程

貨幣的前世今生:從中國貨幣史的角度談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歷程

眾所周知,貨幣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來,隨著數字貨幣愈發受到關注,吸引我們更多的關注貨幣這一概念。

要了解貨幣,首先我們要從貨幣的產生與發展歷程開始探討

本文,我們將討論如下話題:

貨幣是如何誕生的?人們對於貨幣的起源存在怎樣的思考?我們這裡介紹兩種關於貨幣起源的觀點。一種是門格爾的貨幣自發產生理論,另一種是克納普的貨幣法定產生理論。

我國貨幣的發展歷程?以我國貨幣發展史為例,說明貨幣的地位是通過競爭確立的,貨幣發行本身是私人信用和政府信用之間的競爭。

貨幣是如何誕生的?

在貨幣出現之前,人們只能通過簡單的物物交換進行商品交易。此時,商品自身不具備價值,只有在交易時才具備交換價值。物物交換需要交換雙方都認可對方商品的價值時,交換才能夠實現。因此,商品的價值取決於雙方的實際需求情況。

貨幣的前世今生:從中國貨幣史的角度談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歷程

物物交換

物物交換的明顯缺陷在於:很難在合適的時間找到具有合適交換需求的交易對象

隨著人們交易需求的不斷增加,交易的不斷頻繁,貨幣也隨之產生。

關於貨幣是如何誕生的?人們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門格爾的貨幣自發產生理論,強調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職能;另一種是克納普的貨幣法定產生理論,強調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這兩種觀點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探討了貨幣產生的原因。

(1)門格爾的貨幣起源理論。門格爾(Menger)主張貨幣的產生是人們自發選擇的結果。在交易發生的早期,人們面臨著交換需求巧合和時間巧合的困難。隨著交易的次數不斷增多,人們發現可以通過間接交易的方式完成他們所需的交易。

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可市場化程度。因此,在交易中,人們更傾向於持有市場化程度更高的、交易能力更強的商品

,從而增加自己的交易機會。隨著作為交易媒介的商品之間的競爭,最受人們認可的交易媒介就逐漸演變成了貨幣。

(2)克納普的貨幣國定論。貨幣國定論起源於克納普(Knapp)在1905年發表的著作《國家貨幣理論》(The State Theory of Money)。區別於門格爾的理論,克納普將貨幣的起源歸因於國家法律的規定。

貨幣國定論認為,貨幣的價值與其自身價值無關,而是由國家法律所規定。該理論更強調貨幣作為記賬單位被用作度量債務的計價標準的職能。貨幣起源於債權債務關係,而非商品交易。貨幣作為債權債務關係的計價標準的歷史要遠遠早於其作為交易媒介的歷史。

(3)貨幣的出現,我們可以理解為既是人們自發交易需求的體現,也是國家法律規定的體現,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有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貨幣。對於這兩種觀點,我們在下文介紹中國貨幣發展歷程時,也會看到一些緣由。

我國貨幣的發展歷程?

貨幣的誕生,極大的促進了商品的流通。貨幣最基本的職能,在於其可以作為商品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我們用貨幣來衡量商品的價值,並通過貨幣來進行商品的交易。

最初的貨幣十分簡陋,可以是毛皮、貝殼、穀物、手工藝品等等。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貨幣的形式也得以不斷改進。

從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再到我們現在使用的紙幣,以及藉助銀行卡、支付寶等形式存在的電子貨幣,再到以比特幣、以太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

回顧我國的貨幣發展史,我們會發現,貨幣的地位是通過競爭確立的。貨幣發行本身是私人和政府之間相互競爭的結果,法定貨幣逐漸取代私人貨幣,其根源在於主權信用往往高於私人信用,貨幣法定化本身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當主權信用無法維持時,私人貨幣即會興起,進而取代法定貨幣。

我國的貨幣最早產生於夏代,主要以貝殼、布帛為主。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西周時期,開始出現金屬稱量貨幣,金屬貨幣由於具有能夠分割、不易破損、易於辨認的特點,而成為了之後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貨幣。隨著鑄造技術的進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開始在管轄區域內發行金屬鑄幣。

不僅各國可以鑄幣,民間鑄幣廠也可以私自鑄造貨幣,貨幣流通十分混雜。

貨幣的前世今生:從中國貨幣史的角度談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歷程

秦朝: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帶來了貨幣的變革,實現了貨幣的統一。秦朝規定禁用原有貨幣,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將黃金定為上幣、半兩錢定為下幣,並制定了貨幣的法定規格。但遺憾的是,這一統一局面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貨幣的前世今生:從中國貨幣史的角度談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歷程

漢朝:五銖錢

西漢初期,由於中央財政匱乏,政府已無力維持其鑄幣權,漢文帝下令取消禁止民間鑄幣的法令,允許私人鑄幣。西漢初期基本維持國家鑄幣與私人鑄幣同時存在的局面。漢景帝時期,中央政府下令削藩,引發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平定後,中央集權得以穩固。漢武帝時期,鑄幣權重新收歸國家所有

,推行五銖錢,成立專門的鑄幣部門進行管控,民間鑄幣開始不斷減少。國家鑄幣逐漸取代民間鑄幣。

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的戰亂使得社會經濟生活極度衰退,私人鑄幣再次興起,貨幣流通再次出現混亂。但這一混亂狀態到隋唐時期,得以終止。

貨幣的前世今生:從中國貨幣史的角度談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歷程

唐朝:開元通寶

隋朝實現全國統一,隋文帝楊堅推行法定貨幣“開皇五銖”,貨幣發行重歸國家管控。唐朝時期,經濟繁盛,唐高祖李淵推行“開元通寶”,並設立專門的鑄幣部門,貨幣發行由國家壟斷,國家掌控鑄幣權。但到唐朝後期,經濟衰退,中央勢力減弱,地方藩鎮勢力大增,中央無力掌控鑄幣權,民間鑄幣再次興起。到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再次呈現出分裂局面,貨幣流通又重歸混亂。

貨幣的前世今生:從中國貨幣史的角度談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歷程

北宋:交子

兩宋時期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出現的最早的紙幣。交子最初由北宋時的富商發行,富商經營金錢保管業務,發行交子作為存取款的憑證,而非貨幣。隨著交易方式的改進,人們開始應用交子進行商品交易,交子慢慢作為貨幣開始流通,從而具備了信用貨幣的特徵。但由於偽造情況頻發,後被政府所取代,改為“官交子”,並對交子發行與流通制定了明確的監管措施。但後期,由於戰亂頻發,交子出現濫發現象導致信用喪失,交子逐漸走向終結。

貨幣的前世今生:從中國貨幣史的角度談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歷程

明朝:大明寶鈔

元明時期,政府發行紙幣,但因不懂得采取適合的貨幣政策,導致通貨膨脹嚴重,進而導致紙幣無法流通,退出市場。白銀重新受到人們青睞。紙幣退出後,我國重新迴歸白銀和銅錢並行的交易方式。

從明朝開始,有個重要特點是,此時對外貿易頻繁,我國存在巨大的貿易順差,大量銀兩以各種外國銀元的形式湧入中國,中國也因此成為白銀帝國。

貨幣的前世今生:從中國貨幣史的角度談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歷程

清朝:銀錠

然而到清朝末期,國力衰退,伴隨著世界銀產量大增導致白銀價格下降,鴉片湧入導致大量白銀外流,白銀帝國走向衰落。各種外幣、外鈔、民間私鈔大量流通,導致國內貨幣體系完全混亂。銀錢制度不斷走向終結。

對於我國貨幣史的回顧,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我國曆史上出現的多次政權的衰退及更迭,以及戰亂、饑荒等,最終都會導致主權信用的衰弱,使得法定貨幣無法維持原有幣值,中央政府無力繼續掌控其鑄幣權,使得私人貨幣甚至外國貨幣得以發行流通。但當經濟穩定時,中央集權穩固,主權信用恢復,法定貨幣會再次取代私人貨幣。

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貨幣發行在私人與政府之間存在著的競爭關係。貨幣發行本身是私人信用和政府信用之間的競爭,法定貨幣逐漸取代私人貨幣,其根源在於主權信用往往高於私人信用,貨幣法定化本身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關於貨幣的討論還未結束。

在之後的文章中,我們將討論如下話題:

從二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我們應以怎樣的心態看待備受追捧的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的本質是貨幣嗎?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呼聲越來越高,法定數字貨幣與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有何區別?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讀書以求自由。我將與大家分享更多關於貨幣問題的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