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扬帆但信风,习近平话中日关系

  说起中日友谊,不得不让人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哭晁卿衡》一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的“晁卿衡”即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李白与他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中的美好一页。斗转星移,随着历史的推进、时局的变化,中日两国的关系起起落落、曲曲折折,但最终,还是要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1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分别致信祝贺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在东京召开。新时代下,如何维护好中日两国关系?来看看回答。

  “计利当计天下利。”习近平指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人文渊源深厚。在绵延2000多年的长期交往中,两国人民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了各自发展,也为亚洲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离不开文化的力量。世界各国人民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加强交流,共同谱写人类文明新篇章。”作为邻居,中日两国有着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联系。隋唐时期,很多来自日本的使节、留学生、僧人来到中国学习和生活,为增进中日友好、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隐元大师不仅传播了佛学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的力量让中日两国都得到了发展,也结下了友谊的种子,而今,这股力量也将影响着两国的未来。在当今世界的格局下,开展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也必须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要从整个世界的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而不能光顾着自身利益;必须加强交流合作,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献计出力。如此,才是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唯此,世界各国方能在诸多挑战和风险中突出重围,迈向美好未来。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习近平强调:“当前,中日关系持续改善向好。希望中日双方共同利用好这一机制,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为构建和发展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提供人文支撑。”亲近仁义,与邻国友好相处,这是立国的法宝。中国文明延续五千多年,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基于此。一直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日关系,努力推进两国睦邻友好合作。但良好关系的维持发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对此,日本也需有所行动。当前,中日关系正呈现出积极的一面,中日双方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人文交流为契机,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增进两国友好往来,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中日关系。2018年10月26日,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也曾说过:“要开展更加广泛的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鼓励两国各界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的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要让中日友好长成大树、长成茂密的森林,要让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不能少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互信,不能少了对待彼此的“仁”与“善”。

  “德不孤,必有邻。”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他指出:“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两国人民勤劳、善良、富有智慧。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即使近代以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使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惨痛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中国人民仍以德报怨,以博大胸怀和无疆大爱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帮助百万日侨重返家园,把数千名日本战争遗孤抚养成人。中国不计前嫌,愿意与日本重拾往日友谊,并非是因为忘记了历史、忘记了战争,相反地,正是因为刻骨铭心,才更懂和平的不易和珍贵,更知“德”之宝贵。作为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只有真诚相待、以德为邻,共促和平发展、共谋世代友好,才能共创美好未来,为两国人民、世界人民谋福祉。此次的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就是中日两国“以德为邻”的有力证明和真实写照。安倍晋三也在贺信中表示,日中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是我同习近平主席大阪会晤达成的共识,目的是通过开展广泛交流,深化两国国民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希望机制为双方构建契合新时代的日中关系夯实民意基础,为开创日中关系新的未来作出贡献。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友谊基础,只要两国携手努力、以心相交,定能乘着时代的疾风,重现两国友好交往史上的美好一页!(文/学习大军,2019年11月26日)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微信ID:xuexidaju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