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揚帆但信風,習近平話中日關係

  說起中日友誼,不得不讓人想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哭晁卿衡》一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詩中的“晁卿衡”即日本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李白與他的友誼,不僅是盛唐文壇的佳話,也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歷史中的美好一頁。斗轉星移,隨著歷史的推進、時局的變化,中日兩國的關係起起落落、曲曲折折,但最終,還是要向著美好的方向邁進。1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分別致信祝賀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首次會議在東京召開。新時代下,如何維護好中日兩國關係?來看看回答。

  “計利當計天下利。”習近平指出:“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歷史人文淵源深厚。在綿延2000多年的長期交往中,兩國人民相互學習借鑑,促進了各自發展,也為亞洲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離不開文化的力量。世界各國人民應該把握大勢、順應潮流、加強交流,共同譜寫人類文明新篇章。”作為鄰居,中日兩國有著割捨不斷的文化淵源和歷史聯繫。隋唐時期,很多來自日本的使節、留學生、僧人來到中國學習和生活,為增進中日友好、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17世紀中國名僧隱元大師東渡日本,在日本期間,隱元大師不僅傳播了佛學經義,還帶去了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對日本江戶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文化的力量讓中日兩國都得到了發展,也結下了友誼的種子,而今,這股力量也將影響著兩國的未來。在當今世界的格局下,開展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也必須堅持正確的義利觀,要從整個世界的利益出發想問題、辦事情,而不能光顧著自身利益;必須加強交流合作,發揮文化的積極作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獻計出力。如此,才是把握大勢、順應潮流;唯此,世界各國方能在諸多挑戰和風險中突出重圍,邁向美好未來。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習近平強調:“當前,中日關係持續改善向好。希望中日雙方共同利用好這一機制,推動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為構建和發展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提供人文支撐。”親近仁義,與鄰國友好相處,這是立國的法寶。中國文明延續五千多年,中華民族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基於此。一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發展中日關係,努力推進兩國睦鄰友好合作。但良好關係的維持發展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對此,日本也需有所行動。當前,中日關係正呈現出積極的一面,中日雙方應該以史為鑑、面向未來,以人文交流為契機,加強兩國之間的交流合作,增進兩國友好往來,打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型中日關係。2018年10月26日,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也曾說過:“要開展更加廣泛的人文交流,增進相互理解,鼓勵兩國各界特別是年輕一代踴躍投身中日友好事業。”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中日關係的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裡。要讓中日友好長成大樹、長成茂密的森林,要讓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不能少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互信,不能少了對待彼此的“仁”與“善”。

  “德不孤,必有鄰。”2015年5月23日,習近平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他指出:“鄰居可以選擇,鄰國不能選擇。‘德不孤,必有鄰。’只要中日兩國人民真誠友好、以德為鄰,就一定能實現世代友好。中日兩國都是亞洲和世界的重要國家,兩國人民勤勞、善良、富有智慧。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即使近代以後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使中日兩國經歷了一段慘痛歷史,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但中國人民仍以德報怨,以博大胸懷和無疆大愛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幫助百萬日僑重返家園,把數千名日本戰爭遺孤撫養成人。中國不計前嫌,願意與日本重拾往日友誼,並非是因為忘記了歷史、忘記了戰爭,相反地,正是因為刻骨銘心,才更懂和平的不易和珍貴,更知“德”之寶貴。作為亞洲和世界的重要國家,只有真誠相待、以德為鄰,共促和平發展、共謀世代友好,才能共創美好未來,為兩國人民、世界人民謀福祉。此次的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就是中日兩國“以德為鄰”的有力證明和真實寫照。安倍晉三也在賀信中表示,日中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是我同習近平主席大阪會晤達成的共識,目的是通過開展廣泛交流,深化兩國國民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希望機制為雙方構建契合新時代的日中關係夯實民意基礎,為開創日中關係新的未來作出貢獻。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中日兩國有著深厚的友誼基礎,只要兩國攜手努力、以心相交,定能乘著時代的疾風,重現兩國友好交往史上的美好一頁!(文/學習大軍,2019年11月26日)微信公眾號:學習大軍 微信ID:xuexidaju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