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血与火:太平洋海战史内文,一场改变战争形态的激烈较量(三)

派出一支驱逐舰编队前往地中海海域作战。在战争期间,皇家澳大利亚海军和 新西兰海军作战非常英勇,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比毫不逊色。战后,这些自治领的 海军力量再次进行了削减。在此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内部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 论,焦点在于只能够在一个半球海域作战的英国皇家海军,是否有必要继续保持 其在东西半球同时遂行作战任务的职责。 但问题在于,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发现英国皇家海军已经今非昔比, 按照英国第一海务大臣兼舰队司令的杰克·费希尔爵士的原话就是:“虚弱不 堪,百无一用。”这种情况在太平洋海域的作战行动中尤其突出。

血与火:太平洋海战史内文,一场改变战争形态的激烈较量(三)

1914年,在苏伊士运河以东,英国皇家海军有着3支舰艇编队,它们分别是 驻扎在香港的中国分舰队,下属1艘早期“无畏”级战列舰“胜利”号、装甲巡 洋舰“汉普郡”号和“弥诺陶洛斯”号、轻巡洋舰“纽卡斯尔”号和“亚茅斯” 号。战争开始时,“胜利”号还在造船厂,但很快便交付海军使用。当时,为 了解决舰员短缺的问题,4艘“扬子江”级炮艇迅速退役,艇员们被转移到“胜利”号上服役。

英国人起初打算征召中国锅炉工人到舰上服役,但应者寥寥,最 后不得不从“康沃尔公爵轻型步兵团”征召了106名士兵和2名军官。 在新加坡,驻扎着英国海军东印度分舰队,下属“胜利”号的姊妹舰“快 捷”号无畏舰以及2艘轻巡洋舰。法国人也在这里部署了2艘装甲巡洋舰,但接 受英国海军指挥官的指挥。后来的俄国人也向这里贡献出了2艘老旧的轻型巡 洋舰。 在3支舰队之中,最强大的当属澳大利亚分舰队,这支驻扎在悉尼的舰队由 “不倦”级战列巡洋舰“澳大利亚”号以及2艘老式轻巡洋舰“悉尼”号和“墨 尔本”号组成。

血与火:太平洋海战史内文,一场改变战争形态的激烈较量(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轻巡洋舰在吨位上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驱逐舰,但当时的驱逐舰体型比较小,排水量通常在1000吨以下。只有那些 配备了装甲防护设备的装甲巡洋舰,才能在体型上与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的后继者相提并论。 太平洋地区虽然并非战争的中心地带,但德国人认识到,破坏对手的海上 交通线非常关键,尤其对于阻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兵团前往欧洲大陆和中东地区 参战,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英国皇家海军虽然直到战争后期仍不赞同护航 运输队的做法,但他们对于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行的运兵船还是提供了必要的 护航保障。

即便如此,在这些护航运兵船之中,仍有39艘被德国商船袭击舰“埃 姆登”号和“卡尔斯鲁厄”号所击沉,总吨位达到176000吨。为了迷惑敌人, “埃姆登”号曾经故意伪装成一艘英国轻巡洋舰,拥有4根烟囱。一旦攻击行动 得逞,“埃姆登”号往往表现出比较高贵的人道主义姿态,允许被袭船只上的士 兵们弃船逃生,使他们避免了和船只一起葬身海底的厄运,因此赢得了一定的 声誉。 尽管如此,在1914年11月9日,“埃姆登”号的好运气还是走到了尽头,驻 守科科思岛电报站的人员认出了这艘军舰,紧接着,它的信号被护送澳大利亚运 兵船前往红海的英军轻巡洋舰“悉尼”号捕捉到。

血与火:太平洋海战史内文,一场改变战争形态的激烈较量(三)

与“埃姆登”号相比,“悉尼”号的速度更快、吨位更大且火力更猛。当时,“悉尼”号立即离开运兵船 队,径直前往相关海域截击“埃姆登”号。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激烈炮战,“埃姆登”号中弹发生燃烧,最后触礁沉没。 1914年11月4日,“卡尔斯鲁厄”号在加勒比海海域因发生内部爆炸而沉 没。倘若不是由于这种意外爆炸,它也注定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战舰的美味佳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