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限薪令下的中國足球,或又是一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惡性循環

限薪令下的中國足球,或又是一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惡性循環

限薪令下的中國足球,或又是一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惡性循環

最近幾年,中國足協在每一個時間節點做出的決策幾乎都是錯誤的,而且奇怪的是幾乎沒有一次決策能夠對中國足球有利,凸顯了外行人指揮內行的弊病。這一次限薪令,體育一席談希望能夠對中國足球的整體狀況有所改變,而不是進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惡性循環。

在過去幾個賽季中,中國足協出臺的一系列措施,具有太多的不穩定性,造成了中超中甲兩級職業聯賽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引起了媒體和業內人士的非議。外援人數、U23政策和引援調節費等一系列問題,對中超聯賽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特別是U23政策的執行有很多弊端,上賽季一部分球員被抽調參加U25國家隊集訓,給某些球隊征戰聯賽帶來衝擊,甚至影響到了保級。

限薪令下的中國足球,或又是一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惡性循環

本土球員身價和實際價值嚴重脫節,已經背離了球員轉會市場的真實價值。而轉會費高企不下,隨著球員工資水平的節節攀升,國家隊戰績卻節節敗退,球員工資真到了非限制不可的地步。

當年楊晨租借到法蘭克福只有8萬德國馬克,正式轉會的價格也不過100萬德國馬克,而孫繼海轉會到曼城也是200萬英鎊,當時中國球員就是這個價格。楊晨到法蘭克福之後進步很快,第一個賽季就攻入8粒入球,成為球隊主力前鋒。孫繼海在曼城也成為球隊重要的球員,為球隊征戰120多場。試問現在的球員,誰能有這個能力?

從2012年開啟的中超燒錢模式,每年超過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資金投入到中超聯賽中,為中國球迷們提供了一場接著一場的火爆競技。各傢俱樂部頻頻出手,動輒以上億美元簽約歐美大牌球星和著名教練,確實讓國內足壇火起來了。

限薪令下的中國足球,或又是一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惡性循環

引進外援的目的,是讓高水平外援帶動本土球員的技戰術水平提高。但是,優秀外援的引入並沒有帶動國內球員的進步,反而因為國內球員的稀缺,讓國內球員的待遇水漲船高,導致球員不思進取,這一亂象反映出了金元足球的問題。

幾十年前東南亞地區的足球聯賽,也有過高薪時期,其結果就是本土球員水平徘徊不前。中國足球想要提高水平,必須擠掉國內球員的高額工資,把國內球員推向歐洲俱樂部。只有在歐洲高水平聯賽立足的球員越多,中國足球才會有希望。

限薪令下的中國足球,或又是一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惡性循環

單純的規定球員最高工資,沒有任何意義,必須同時執行工資帽制度和限薪令。一年1000萬的收入限制,降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只有降到500萬以下,才能讓他們感到切膚之痛。對於國家隊球員來說,1000萬的限薪幾乎沒有太多的變化,因為他們還有隱性收入。此外,必須嚴格對球員的收入進行納稅管理,防止俱樂部通過廣告等其他形式向球員增加額外的獎金,達到曲線增加收入的目的。

至於歸化球員,他們屬於中國球員,當然要按照國內球員的標準進行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