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美國網友:災難來臨西方乘諾亞方舟逃避,中國大禹治水勇敢面對

美國的一家知名視頻網站上一則中國救災的新聞下面,許多外國友人進行了評論,其中有一條評論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一名網友感慨道:洪水到來的時候,我們選擇乘坐諾亞方舟逃跑,中國人卻選擇治理洪水。這讓筆者也陷入了深思,同樣是流傳數千年的神話故事,卻折射出很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美國網友:災難來臨西方乘諾亞方舟逃避,中國大禹治水勇敢面對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征服自然

大禹治水是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其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在幾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水災氾濫,鯀和禹父子二人先後受命於堯舜二帝,負責治理黃河水患。

最開始是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然而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來阻擋水勢,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後來鯀的兒子禹接替他繼續治理水患。

美國網友:災難來臨西方乘諾亞方舟逃避,中國大禹治水勇敢面對

大禹面對滔滔洪水,從父親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首先先考察了地形,詳細考察了黃河流域的山脈走勢。最後他還發現洛陽的龍門山口過於狹窄,汛期的洪水難以從此順暢通過,而且黃河的泥沙淤積導致流水不暢。於是大禹決定改疏通河道,拓寬龍門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峽口和人口密集地區。

最後,禹帶領大家採用"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地勢高就鑿通河道,地勢低窪的地方就疏導水流的基本理念。根據輕重緩急的原則,先從當時的重點地區開始,再擴展到黃河各個災區依次治理。大禹治水最終耗時13年,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工程,拯救了所有的黎民百姓。

美國網友:災難來臨西方乘諾亞方舟逃避,中國大禹治水勇敢面對

諾亞方舟:選擇與拯救,逃避災難

諾亞方舟的故事在基督教的《希伯來聖經·創世紀》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裡面均有記載。

諾亞方舟花了整整120年才建成,諾亞建造目的是與家人和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大洪水災難。諾亞方舟長133.5米,寬22.3米,高13.4米,這艘方舟如果真實存在的話,其大小及排水量約為著名的泰坦尼克號的60%,諾亞方舟總的容積達四萬立方米,底倉面積8900平方米。

美國網友:災難來臨西方乘諾亞方舟逃避,中國大禹治水勇敢面對

諾亞方舟皆因上帝要淘汰生物而要諾亞建造的,上帝諾亞要求:建好方舟後,諾亞及其全家都要進入方舟,潔淨的畜類要帶上七隻公的七隻母的,不潔淨的畜類要帶一隻公和一隻母的,天上的飛禽也要帶七隻公的和七母的,以後就靠他們繁衍。

因為上帝要降雨40天,把自己所造的各種飛禽走獸和帶有罪孽的人類都從地球上除掉。所以,諾亞方舟的建造就是一個選擇和淘汰的過程,懲罰罪惡,使得善良的人類和牲畜重新繁衍。

美國網友:災難來臨西方乘諾亞方舟逃避,中國大禹治水勇敢面對

諾亞方舟和大禹治水真實存在?

諾亞方舟的故事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書籍裡面均有記載,這是一個基於宗教的神話故事。中東以及歐洲的古文明都有關於大洪水的記載,希臘、古巴比倫及羅馬也有類似諾亞一家人獲救的故事流傳,科學家卻根據黑海附近的自然環境推斷,當地的確發生過毀滅性的大洪水。在很久以前,隨著冰河融解和消褪,全球海平面逐漸升高,而地中海與黑海的水位落差曾被拉大到500米左右。這樣看來,諾亞方舟的故事其實是有一些史實依據的。

美國網友:災難來臨西方乘諾亞方舟逃避,中國大禹治水勇敢面對

另外,我國的大禹治水神話色彩更加淡了許多,接近於真實歷史的描述。尤其是當禹會村遺址在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被發現,使得這個故事更加讓人相信。

我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現這個地方是淮河流域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經過詳盡地考察和禹墟、啟母石、臺桑等其他遺蹟的佐證,可以證實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曆史。

美國網友:災難來臨西方乘諾亞方舟逃避,中國大禹治水勇敢面對

價值觀差異:國外信仰宗教和中國信仰祖先

西方的宗教的教義裡面大多都有贖罪、懺悔、救贖等詞彙,這些宗教信仰構築成了西方的價值觀。反觀中國的神話傳說,炎帝黃帝、秦皇漢武等都是中國人最尊崇的偶像,也是構築成國人傳統價值觀。

所以無神論的中華民族的信仰跟祖先有關的精神圖騰,民間這種圖騰還有具象的體現,比如說拜關公、秦瓊、尉遲恭等真實歷史人物。

美國網友:災難來臨西方乘諾亞方舟逃避,中國大禹治水勇敢面對

從另一方面來講,國外遵從神和自然的旨意的思想,在我國也大不相同。除了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等,都是強調人的勤勞和努力,抗爭甚至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沒有說放棄一部分人,解救一部分人的說法。因為,傳統文化告訴我們: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關鍵詞:美國 諾亞方舟 大禹治水 宗教 神話 洪水 古蘭經 希臘 古巴比倫 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