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戰國時期這個愚蠢的國王竟然自願放棄權利,至死才悔不該當初

燕易王在位的時候,燕國曾經大亂,這都源於一個蘇氏家庭。

歷史上的蘇氏家庭赫赫有名,蘇家—家出三個能言善辯的人,當時稱之為縱橫家,這兄弟三人分別是蘇秦、蘇代、蘇厲。

戰國時期這個愚蠢的國王竟然自願放棄權利,至死才悔不該當初

蘇秦是極有才華的人,傳說曾在鬼谷子門下求學,與同是著名縱橫家的張儀是師兄弟。怎麼有才華呢,我們舉一個例子。

蘇秦後來在蒸國極為得寵,一人得寵自然有百人謗之,當時很多人都在燕易王面前批評蘇秦是個牆頭草,朝三幕四,靠嘴巴吃飯,靠不住。會造反的。蘇秦害怕被殺,於是就求見燕易王,在燕易王面前說了非常精彩的一段話。

蘇秦首先說自己是個“忠信”之人,進而舉了三個例子證明了“自古以來,忠信之人往往得罪人”的論點。他運用了假設法,他詢問燕易王道:“如果像曾參這樣的孝子、伯夷這樣的廉直之人、尾生這樣的信士來侍奉大王,您高不高興?”

燕易王道:“如果真是那樣,那就太好了。”

戰國時期這個愚蠢的國王竟然自願放棄權利,至死才悔不該當初

蘇秦道:“那大王您想想,曾參如此孝順,從不曾擅自離開母親而獨宿於外,他會從魯國遠道而來侍奉您嗎?像伯夷這樣的廉直之人,不肯繼位為孤竹國君,不肯成為周武王的臣子,拒絕接受封侯堅決餓死在首陽山下,您說他會不遠千里地來侍奉您嗎?像尾生這樣講求信用的人,和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女子遲遲不來,而水位不斷上漲,他寧願淹死也要堅守信用不離開,您說他可能不遠千里地來待奉您嗎?“

燕易王沉吟不語。

蘇秦就接著說道:”自然不會,他們不來,不就得罪了您嗎?這就是我所說的忠信之人往往得罪於人的意思。

燕易王反駁道:“你這是假設,難道真有忠信之人還得罪別人的事情嗎?”

戰國時期這個愚蠢的國王竟然自願放棄權利,至死才悔不該當初

蘇秦腦袋轉得很抉,他給燕王又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我聽說有一個人在外面做官長久不回家,他的妻子就和別人私通了。後來女人聽說他丈夫近期要回來了,那個姦夫就擔憂以後不能和女人再繼續苟合了。女人勸姦夫不用擔心,她說:“一等我丈夫回家來,我就在酒中下藥毒死他,以後我們兩個人就可以長久在一起了。”

過了三天,女人的丈夫果然回來了,女人按照計劃,讓丈夫的妾端了一杯毒酒給丈夫喝,妾心腸很好,她知道如果把毒酒的秘密告訴面前這個可憐的男人,他肯定會休掉他妻子;而如果她不告訴這個可憐的男人的話,那他就會被毒死。於是她自己假裝失足摔了一跤,毒酒全灑了。結果丈夫大怒,狠狠地鞭打了妾50下。燕王您說這個妾她不忠信嗎?而最後卻落到了這個下場啊。我對大王您也是這般忠心耿耿啊,希望大王明察。”

燕易王從此就信任蘇秦了,蘇秦死後,出於對蘇氏家族的欽佩,燕易王也信任起了蘇代。燕國的丞相子之看到蘇氏大紅大紫,於是和蘇代結成了兒女親家,意欲藉助蘇代之力達到其政治目的。

戰國時期這個愚蠢的國王竟然自願放棄權利,至死才悔不該當初

蘇秦是死在齊國的,他去齊國的目的是做燕國的間諜,所以後來齊國知道了內幕,大怒,準備大舉進攻燕國。燕易王此時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姬噲繼位,燕王噲害怕了,於是打算把太子送去齊國做人質,蘇代隨行,隨之成了齊國的大臣。

蘇代後來替齊國出使燕國,蒸王噲仍然把蘇代當成燕國派往齊國的情報人員,問蘇代說:“蘇代,你說句實話,你覺得齊王能稱霸麼?“

蘇代利索地說道:“報告大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燕王噲問道:“齊國實力那麼強大,怎麼不能稱霸呢?。

蘇代回答道: ”原因不在別的,就因為齊王不能充分信任他的大臣。”明眼人都知道,蘇代這是暗示燕王噲要讓權於他的親家子之。

戰國時期這個愚蠢的國王竟然自願放棄權利,至死才悔不該當初

燕王噲是個笨蛋,他真的聽信了蘇代的話,對子之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信任,但仍未把所有大事決定權交給子之。子之給了蘇代百金,讓蘇代替他周旋,務必要把燕國大權攬於手中。

蘇代又找了一個叫鹿毛壽的人去勸說萊王哈道:“我王不如把國家推讓給子之。天下人都讚揚堯帝賢能,原因在於他要把自己的帝位推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這樣一來堯帝既有了讓位的美名,同時又沒有失去天下。現在我王也可以效仿堯帝,我王把國家推讓給於之治理,子之必然不敢接受,這樣一來,我王就能有堯帝一樣的名聲,同時又不會失去國家了” 。

鹿毛壽完全在這裡胡說八道,但問題的關鍵是燕王噲居然就聽信了鹿毛壽的謬論,他真的就把國家推讓給子之管理。子之確然在口頭上不肯接受,但燕王噲要讓位於子之的消息已經傳揚了出去,文武百官們又有哪個不敬畏子之呢?

緊接著,蘇代又指使人在燕王噲面前說:“大禹老了的時候,他選擇了益作為他的接班人,然而大禹身邊的大臣全都是大禹的兒子啟的手下。等大禹死後,啟率領他的一幫手下推翻了益,自己建立了夏朝。天下人都暗地裡說大禹實際上是想傳位給他的兒子,而不是傳給益。現在我王說要把國事推讓給子之管理,然而大臣們無不是太子的手下,這和當年大禹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

戰國時期這個愚蠢的國王竟然自願放棄權利,至死才悔不該當初

昏聵的燕王噲繼而把三百石以上官吏的任免權讓給了子之。到了這一步,子之真正成了名雖不至而實歸的燕王。

放下史書,怎不感慨歷史上還會有這樣的帝王!有這樣的帝王存在,蘇代之流何愁混不到飯吃?

燕王噲死後不久,中國出現了一位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總結了春秋戰國這一段紛紜的歷史,著了《韓非子》一書,闡述了中央集權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該書裡撰寫了一篇著名論文《二柄》,裡面有這麼一段精闢的論述: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於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釋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故田常上請爵祿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於百姓,此簡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筒公見拭。子罕謂宋君曰:“夫慶賞賜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殺戮刑罰者,民之所惡也,臣請當之。”於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見劫。田常徒用德而簡公弒,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

戰國時期這個愚蠢的國王竟然自願放棄權利,至死才悔不該當初

這一段話講君王統治大臣的最有力的兩把武器就是“刑”和“德”。如果君王不牢牢掌握這兩把武器,那麼就無異於老虎失去了爪牙,老虎沒有了爪牙,那就連狗都不如。並且韓非子還舉了兩個例子,一個例子是說田常作為齊國大臣本不該胡亂獎賞百姓,但他獎賞了,最後百姓都擁戴田常而忘了齊簡公,所以後來齊簡公被殺了,齊國也變成了姓田的人了;另一個例子是講宋國的大臣子罕,他對宋國國君說:“百姓喜歡被獎賞,那麼獎賞的事您來做;百姓討厭被刑罰,那麼刑罰的事我來做吧,我願意替您做這種得罪人的事。”結果後來宋國人都害怕子罕,都忘了宋國國君,宋國國君也被劫持了。

很快,燕國大亂,勢力分成三派,一派是子之,一派是將軍市被,還有一派是在齊國當人質的燕太子平。最後,齊國趁亂攻打燕國,燕王噲死,子之逃亡,市被被殺,在燕國瀕臨滅亡之際,太子平被百姓擁戴成為新一任燕王,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燕昭王。

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有一首詩叫《登幽州臺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戰國時期這個愚蠢的國王竟然自願放棄權利,至死才悔不該當初

這首歇就是紀念燕昭王的。蒸昭王即位之後,極力吸納賢能之士,他修建了一座幽州臺,在這座高臺之上,他請來了樂毅等不世出的將軍謀士,過了20餘年,燕國終於積蓄好了力量,聯合其他幾個國家,一舉打敗了齊國,甚至如果不是因為齊國當時出了一位奇才田單,齊國幾乎遭到滅亡。

燕王噲在臨死的時候,看到自己國家的亡國之狀,應該是悔不當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