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餐飲人的訴苦:什麼都做了生意還不好,到底應該怎麼辦

餐飲人的訴苦:什麼都做了生意還不好,到底應該怎麼辦

| 惜時客

圖片來源 | pexel

說起餐飲,不懂行的人總是一臉憧憬,覺得只要做菜好吃點,生意根本不用愁。想想也是,在國人眼裡,餐飲一直是個“高回報,低門檻”的熱門投資行業。醫生、公務員、明星……什麼人有點閒錢都去投資餐飲去了,卻不知進入這一行的人都是一肚子苦水沒地方倒。

筆者最近就收到很多餐飲人的抱怨。很多餐飲人覺得自己整天在店裡忙上忙下,為自己的店做了非常多的努力,為了店裡的生意,想盡了一切辦法,促銷、做活動、砸廣告,但是事與願違,百般努力之後還是沒生意。這些焦慮的餐飲人幾乎都有一個人疑問:“該做的都做了,我到底應該怎麼辦?”

筆者收集了幾個高頻問題與大家進行分享。

餐飲人的訴苦:什麼都做了生意還不好,到底應該怎麼辦

1、產品很好吃,市場卻賣不動

我曾經也去嘗試過一些生意不好的店,發現有很多冷門的小店味道並不差,甚至遠比市場上的同類店鋪好吃,但是他們生意就是不好。

其實老一輩的餐飲人,大多在產品口味上有一手,又或是和很厲害的廚師合作。所以這些人往往以味道和食材作為餐廳好壞的主要評判標準,卻往往陷入了死磕產品的誤區。

餐飲人的訴苦:什麼都做了生意還不好,到底應該怎麼辦

2、做了很多活動,砸了很多錢,收效甚微

有一個朋友為了宣傳新店,做了很多免費的餐券送了出去,結果沒有一個人真正來,這讓我的朋友相當的絕望,直言這是做生意最失敗的一次,白送都沒人來。

這是很多餐飲人的誤區,總是將“我覺得,我喜歡”掛在嘴邊,卻沒有考慮,消費者能否從你的活動中感知到你想讓他感知到的重點。

做了很多,卻又深陷在“我對你好,你為什麼不知道”的誤區中。

餐飲人的訴苦:什麼都做了生意還不好,到底應該怎麼辦

3、店鋪人流量不差,卻沒人進店

很多餐飲人很疑惑,為什麼我開店的地方人流量很大, 但是自己還是沒生意?其實進店率低很大程度上和門頭的設計有關係。消費者能不能在看到的一瞬間就知道你是做什麼品類的,特色是什麼,決定了他最終會不會翻你這家店的牌子。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問題是餐飲人沒有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型去思考,沒有看清楚問題的根本,甚至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你做的再多也沒有用。這讓很多餐飲人面對問題產生了極度無奈的無力感。

餐飲人的訴苦:什麼都做了生意還不好,到底應該怎麼辦

解決的思路

對此,筆者在這邊給大家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1、不死磕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

如今,決定一家店生意好壞的關鍵不僅僅是味道和價格,裝修、服務、品牌、顏值等等。消費者關注點,不再只停留在產品上面,更多在於產品提供什麼樣的附加值。

以最近打得火熱的兩個咖啡為例,一個是進入中國以來遍地開花的全球咖啡領導品牌某星咖啡。他給消費者提供的附加值是普通民眾對社會地位的滿足感。一個是最快在美國敲鐘上市的某藍杯,依靠補貼和便捷性迅速打開市場,目前全國已有2000多家分店,他給顧客提供的附加值是高性價比和極致的便捷性。

餐飲人的訴苦:什麼都做了生意還不好,到底應該怎麼辦

2、提前做調研

選址地方不光要看人流量還要考慮和你的品牌是否適配;覺得自己產品不錯,但是否真的請顧客嘗試後接受反饋;營銷活動的內容客戶是否真的明白和喜歡;廣告投入的內容,是否能夠有效傳遞你想表達的東西……

把自己的體驗當成是消費者的體驗,而沒有真正從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我覺得”和“我以為”是餐飲經營最大的誤區。

餐飲人的訴苦:什麼都做了生意還不好,到底應該怎麼辦

3、不空喊口號,將付出量化

明明自己做了很多,客戶卻不領情?其實就是因為客戶沒有感知到你的努力。

舉例來說,很多餐企花費大量資源宣傳自己的食材多麼新鮮,廚房多麼乾淨,其實不如直接將廚房展示在顧客面前,當著顧客的面配菜做菜;

與其整天說自己物美價廉,不如直接將價格標出來,蔬菜3元,葷菜10元;

與其說自己味道多麼多麼好,不如將各種點評數據做好,把什麼必吃榜的排名公佈出來……

餐飲人的訴苦:什麼都做了生意還不好,到底應該怎麼辦

百分之九十的倒閉率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餐飲的不容易,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用我提供的思路試試看。也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參與我們的討論。

惜時客:

惜時客作為一款集成了電子點單、會員管理、收銀、訂單鎖定等功能且完全免費的系統軟件,優化了店內人員崗位設置和工作環節,不僅使用工成本大幅降低,同時提高了店鋪的時效性。

獨有零等待排隊功能,讓顧客、系統0等待、0延誤、0人為調配,合理安排顧客用餐時間,最大限度提高上座率和消費頻次,讓店鋪收入最大化,服務水平也大幅提高,提高了用戶的滿意度,提高店鋪的整體軟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