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這世上沒那麼多意外,大部分機會最後還是給了學霸

我們大號發過一篇關於區塊鏈的文章,聊的其實是迭代模式的優越性。

但還是有很多讀者最後都演變成對快速致富的渴望。

我今天不來反駁這一類的話題,我給你看一個特別的角度。

我們就說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昔日我剛認識他的時候,是個屌絲團隊,幾十號人,也沒啥技術,就是PC主機上改吧改吧,跑些遊戲,打通了運營商,讓他們落地吸引客戶。

有一年在北京和他吃王品臺塑的時候,他飯桌上跟我說,要轉型了,不幹這個了,去做區塊鏈。

當然,人家轉型後做的很好,分公司都開到迪拜的帆船酒店裡去了。

但你別聽完我的一通屌絲團隊的描述,就真當沒門檻了。那哥們是清華畢業的。

文中另一個藉助機房挖礦的哥們,和他是校友。

其實正常情況下,我不提,那這人默認就是985的,如果我提了,比如我說,曾經有個什麼號稱“不滅的明燈”的傢伙,從不知道哪個學校裡畢業,最後一年就成為一群985博士的頭,這種特意強調的,往往是很罕見的。

我告訴你這個細節不是在鼓勵你讀書,讀書並不能解決什麼,不是說你讀個985就能賺到錢。

但這句話也不是告訴你,世間有白撿的好事。之所以讀個985賺不到錢,其實是因為985太多了,利潤高的行業裡尤其如此。

我以前創業的時候,我們公司和阿里有項目合作,大家的團隊彼此配合。

你別看馬雲確實是杭師院裡跑出來的,可他的公司並不喜歡招他的校友。

當然,不僅僅是阿里一家公司看學歷,實際上,整個互聯網,計算機,通信,電子信息,乃至金融,...,都是看文憑的。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招人,招的是員工,招一個沒有證明過自己的人,那不看學歷看什麼呢?你又不瞭解對方。

找人,那是真的不看學歷的,因為找人找的是合夥人。合夥人,通常都是找那些已經證明過自己的人。對於一個證明過自己的人,誰看你學歷幹啥呢?

我們雖然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合夥人,都不要通過招聘的渠道找到工作崗位。但能夠證明自己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於大部分人,很難用這麼硬的方式讓別人認可自己,讓別人接受自己。

對於大部分普通工作崗位來說。顯然,學歷是要看的。

比如以前,我們剛創業的時候,連租賃的辦公地點都還沒裝修完,就那麼差的條件,我們招人也是看學歷的。

我那時候招的第一個人就是某個985的碩士,他在華為海外做產品,做售前,做了5,6年,剛回國。

他太太還是我校友,他太太現在已經在她們醫院做到副院長了。如果你留心下,你去看下院領導的學歷,你會發現即使醫院這種地方,它也是看學校,看學歷的。

回到我們的行業。

我招聘的第二個人,和他同一屆,也是華為待了5,6年,TOP5的碩士。

我招聘的第三個人,TOP5的本科,北大的MBA。

而且嚴格意義上講,這哥們我都不想招。因為年紀實在太大了,他當時比我大十二歲,按說這個年齡,該退休了。我們公司裡,除了CEO,沒人比他歲數大了。

但是最後呢,CEO勸我還是招進來吧,說白了,文憑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信你換個學校,比如一個二本,40歲以上通過投簡歷的方式通常都不會收的。

再往後,招聘的也基本都是985的,211的。當然,招聘這種事,等人多,招不到人的時候,也會有降低,但只要有的選。不看文憑是不可能的。

應該說我們那畢竟是創業,創業你懂的,能幹是第一位的。而且公司小嘛,你挑人家,人家還挑你呢。所以那是我呆過的團隊裡,學歷最低的一個。

再往前,我第二家公司的時候,那幾乎全員裡面碩士以上學歷佔一半,TOP5院校畢業的佔1/3,985幾乎覆蓋了大部分員工。

這仍然不是最高的。如果還往前,我第一家公司,從我做實習生的時代算起,那雖然也是創業團隊。

但是那個團隊的主力成員,大都是出自貝爾實驗室,思科的專家。把我們實習生算上,第一次開團建,國外的員工全都出自國際排名在清華之前的藤校,而國內的員工全體成員本科都出自TOP10的學校,除了前臺,她是211的應屆碩士。

我那時候還是個實習生,人傻嘴快,吃午飯的時候問HR,前臺不就是個接電話收快遞的麼?為啥先前招了一個985的本科,還再招個211的碩士。有這必要麼?

HR直接一句話撂過來:“有的挑幹嘛不挑。”

這其實就是企業的通病,你不要以為中國人這樣。我的第一家企業就是純美資企業。而且那時候,即使intel這種,他們招聘實習生,也是去南大那種TOP10的院校,只招全系前五名,招了去幹嘛呢?接電話。

這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先掐尖,再讓你們自己想辦法證明自己是人才。反正把各種前幾名都弄回去,讓你們自己競爭,活下來的,那通常是優中選優。

但凡一個公司財務能夠支撐,付的起讓你滿意的薪資,都會這麼幹的。

通常我們說,公司很小的時候,說白了,就是那種要技術沒技術,要資源沒資源,背後也沒有大公司站臺的那種創業團隊。

比如阿里巴巴早年十八羅漢的時代,那時候,是真的不看學歷的。

很多大企業早年間都是從屌絲團隊裡殺出來的,比如,華為這種企業在88年的時候,真的是參加過鄉鎮企業大會。

你不要笑,我第一個老闆就是華為工號60號,他自己說的。當年做交換機的,真的是有1000家鄉鎮企業,華為真就是從那種局面裡殺出來的。

所以那個時代下,不看學歷不是不想看,而是沒得挑。但即便如此,你也別徹底當真。

我第一個老闆,雖然當年在華為工號是60號,他自己仍然是南大少年班畢業,全球計算機大賽亞洲第一名。

其實一點都不奇怪,華為即使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也是給錢很大方的,你只要捨得給錢,就一定會有的挑,既然有的挑,最後公司都會忍不住挑名校的。

你不要因此就認為名校的一定好用,或者一定划算,其實就我的感覺並非如此。

名校的往往既不好用,也不划算。

但問題不在這裡。

問題在於,當絕大部分的機會都給了名校生之後,它會形成一個內循環。

就是導致機會並不是均等的。

你說你想賭一把,那人家也得放你進賭場不是麼?

事實上你在賭場裡待久了,會發現在那些長期贏錢的人裡面,哥大的,沃頓的,比例非常高。

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你沒發現歷年的高考狀元,往往都出自於少數的幾所高中麼?

我們昨天聊萬里挑一,百萬裡挑一。

的確,不是每個百萬裡挑一都是打萬里挑一里面蹦出來的,確實有意外,比如前幾天聊W就是意外。

但你沒注意我的語氣麼?

W這樣的,我表示了驚奇,認為他的人生是傳奇。

有沒有比他更年輕,比他更牛的?當然有。

但我沒有用驚奇的語氣,這就是常態嘛,理解這意思吧。

某個成天出狀元的高中又出狀元了,我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了,某個不知名的山溝裡出了個狀元,我大書特書了。

這反而證明了,從萬里挑一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是成功率最高的路。正是因為成功率高,別人司空見慣才不會驚異。

我並不是在打擊某些有志於抄近路的想法,我只是平靜的告訴你,你認為最遠的路,往往是最近的;而你認為最近的路,其實是你想象出來的。

真的是這樣,不信你去做個社會調查。

社會現象不見得就是對的,但它一旦形成了,可沒那麼容易短期內改變。

所以我們大號昨天才說平淡與漫長。

你平淡一點,用看似漫長的路去達到一個目的,比你不停的亂嘗試,到處踩坑靠譜多了。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