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2019粵商大會於今明兩天在廣州舉行

28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政協廣東省委員會和全國工商聯聯合主辦的2019粵商大會在廣州盛大開幕。本次粵商大會主題為“弘揚新時代粵商精神 共享大灣區發展榮光”,會期兩天,海內外知名粵商代表和工商界人士等約1400人參會。

羊城晚報記者在會前專訪了多位優秀的粵港澳大灣區粵商代表,他們紛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給粵商創造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高層次發展平臺。雖然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國內經濟也面臨挑戰,但企業家們有信心繼續發揚粵商精神,為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

政策“組合拳”為民企發展助力

目前,全球經濟總體下行,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風潮不斷蔓延,國內民營企業正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前三季度,廣東民營經濟表現逆勢而上,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民營經濟單位數同比增長10%,規上民營工業實現增加值1.26萬億元,增長7.1%,較全省增速快2.6個百分點。

多位接受採訪的粵商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如火如荼。去年以來,廣東打出一套惠企政策“組合拳”:“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融資22條”“用地10條”“知識產權保護8條”等接連出臺,傾力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痛點、難點。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實體經濟十條”及修訂版的實施,已累計為廣東企業降低成本約2208億元。

“當前無疑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最佳時機。企業只有聚焦主業、做強做精、不斷創新、勇於轉型才能應對挑戰。”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青年企業家聯合會會長、廣東華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宏海認為。

“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也倒逼產業結構化轉型,創新驅動戰略日益凸顯。”粵商代表廣州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促進會執行會長、廣東晨軻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宏朝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讓更多產業要素高度聚集。他建議,大灣區初創企業要根據自身條件找準方向,更要藉助專業平臺獲取資源。“未來擁有核心技術優勢或者能夠順利鏈接市場資源的科創企業,將會有很大的發展機遇”。

多項活動讓粵商立體瞭解大灣區

粵商對大灣區經濟發展有信心,粵商大會的舉辦也讓粵商更立體地瞭解大灣區、更有凝聚力。

日前,本次大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雷彪介紹,2019粵商大會對吸引更多粵商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弘揚新時代優秀企業家精神,凝聚全球粵商力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將具有更加特殊、重要的意義。

“本次大會和以往不同的是,規格更高、規模更大、內容更實。”雷彪介紹,除表彰優秀建設者,粵商大會還舉辦高峰論壇,注重思想的引領,同時又有經貿交流、園區考察對接等活動,讓粵商更全面、更立體地瞭解粵港澳大灣區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同時也展示粵商良好的形象和責任擔當。

專訪

中國僑聯副主席、澳門歸僑總會會長、澳門創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藝良

澳門發展依託大灣區 將走向高水平高層次

羊城晚報:您如何看待大灣區為澳門帶來的發展機遇?

劉藝良:粵港澳大灣區是澳門在推動自身發展、融入區域合作並提高國際知名度與競爭力的重要平臺。依託大灣區,澳門發展將走向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簡單來說,大灣區給澳門帶來的機遇包括:一是有利於澳門深入參與國家戰略,充分發揮“澳門所長,國家所需”,貢獻國家發展同時,更能共享國家繁榮富強的成果和民族復興的榮光;二是有利於澳門在國家戰略的支持下,通過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優勢互補和合作,發展多元化產業,改變澳門一業獨大的經濟格局,比如支持澳門發展科創走廊、新興產業研發中心、特色金融、中醫藥產業、文化產業等,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將藉此國家戰略得到顯著發展;三是為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等民生需求提供了更多選擇,隨著民生政策的落實,澳門居民在居住、就業、就學、醫療、養老等各民生領域都能在大灣區有更多選擇,生活品質和獲得感將不斷增強。

羊城晚報:您認為面對當前經濟的挑戰,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劉藝良:目前的經濟挑戰是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交織形成的,遲早都會緩解。市場就在這裡,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並未發生改變。對於企業而言,一方面是如何穩定核心技術、團隊和財務情況,確保不出現大的波動,保持企業的競爭核心;另一方面積極尋求突破,變革經營思維或走出去尋找新的市場突破口,爭取企業經營穩定,甚至穩中有升。目前這段時間是挑戰也是機遇。

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曾智明

無論路邊攤還是大企業 都該為國家發展作貢獻

從香港趕來廣州開會,當天又要趕回香港。這樣的來回,已成了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曾智明的“家常便飯”。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作為很早就進入內地市場的港商代表,曾智明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充滿信心。

羊城晚報:你怎麼看待青年一代的創業者?他們應該從老一輩的創業者身上學習什麼?

曾智明:現在的年輕人很有創新思想。我認為,不是要年輕人學老一輩怎樣去做事,他們要學的是老一輩創業者的經驗、堅持和家國情懷。

我們也要向年輕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創新創意,特別是在一些新興行業裡。所以,對於我們企業中的一些年輕人,我不是指導他工作,而是給他提供一個空間,讓他更好地發揮個人才能,把創意落實到工作中。

羊城晚報:今年以來,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國內經濟壓力也不斷增大,你認為企業該如何應對當前的挑戰?

曾智明:市場不斷改變,經濟有它自身的週期循環。企業面對困難的衝擊,首先不要怕,不要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應該心平氣和地看待問題。包括中美貿易摩擦等問題,我感覺還是那句話,自身要強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很多次經濟衝擊,香港也經歷過金融風暴等危機,但看現實結果,是越來越好。只要我們不妄自菲薄,堅定信心,讓市場穩步發展,最後就會實現穩定發展。作為企業,還需要自我調整,做好服務,引進更多人才,促進企業發展。

羊城晚報:作為一個企業的傳承者,你如何看待企業家精神?

曾智明:我認為,傳承最根本的一點,是作為一箇中國人要愛國、愛我們的民族,為國家民族發展貢獻力量。企業各有大小,無論是路邊攤還是大企業,都是一個人在不同崗位的工作,都應該為國家發展做貢獻。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

企業努力打造核心技術 展示嶄新的中國名片

羊城晚報:如何看待粵商精神的傳承和發展?

董明珠:當前,“二次創業”的浪潮興起,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粵商再一次面臨發展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的年輕人要敢於肩挑重任,成為建設祖國的中堅力量。格力電器有很多年輕人,通過格力的平臺,他們有的成為工程師,研發出了國際領先的技術;有的從普通工人成長為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有的80後已經成為高管,90後已經成為中幹,格力的今天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創造的。年輕人是國家和時代的希望,希望他們敢於承擔,敢於創新,未來建設更加富饒強大的中國。

羊城晚報:怎樣看當前經濟形勢對製造業影響?

董明珠: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製造業進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從經濟增長的速度上看,製造業正在面臨一些挑戰,但同時這也是產業轉型帶來的陣痛表現,是企業“破繭成蝶”過程中的關鍵一步。格力電器所在的製造行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我們正在抓住機遇發展好製造產業,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鍛造更具堅韌性的產業力量。

羊城晚報:格力如何應對當前的經濟壓力?

董明珠:儘管今年經濟增長趨勢放緩,但市場消費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今年“雙11”,格力四個品類的產品在天貓平臺位居銷售品牌榜首,“董明珠的店”日銷3.63億元,這些成績也進一步堅定了我們把用戶需求放在首位的信念和決心。

羊城晚報:格力如何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董明珠:圍繞著大灣區的發展建設,廣東打造了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創新中心。格力電器目前承擔了打造能源互聯網創新中心、小家電智能製造區域創新中心的使命。廣東企業正在努力打造服務世界的核心技術。日前,格力電器向丹麥企業授權了3項電機核心技術,推動中國技術走向世界。未來,大灣區將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核心技術的示範地,打造出嶄新的中國名片。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

粵商要擁抱全球變革 打造國際競爭力品牌

粵商肩負更大責任

羊城晚報:如何看待粵商精神的傳承和發展?

王傳福:改革開放40年來,在廣東這片創新創業的土壤上,湧現出一大批引領世界的企業,民營經濟非常活躍,持續發展壯大。在廣東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濃厚氛圍下,粵商逐漸形成了“開拓創新、務實誠信、包容守法、感恩共贏”的粵商精神。

粵商的成功,源於企業家自身努力,更得益於黨的正確領導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隨著粵商在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也愈發重大。粵商包括年輕一代的企業家,要繼續立足廣東,以國際視野和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新一輪全球變革和市場競爭,打造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品牌。

羊城晚報:怎麼研判當前經濟形勢對比亞迪的影響?

王傳福:技術是我們的優勢。縱觀歷史上幾次變革,當行業發生技術變革時,一定是有技術背景的企業能夠處於領導地位。當行業無變革或比較平穩時,更多是管理好的企業處於領導地位。

在技術方面,比亞迪掌握了包括電池、電機、電控、IGBT芯片等核心技術在內的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技術,並將產業鏈延伸到中小運量軌道交通領域。十幾年前,當行業還不看好新能源汽車時,比亞迪就認為新能源車是必然趨勢,洞察到IGBT芯片會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這兩年,優質的電池和IGBT芯片比較緊俏。而比亞迪的電池和IGBT芯片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與全球同行分享技術成果,實現了從自主創新,走向全面的開放創新。

今年經濟大環境下,整個車市都面臨較大壓力。但我們也應從中看到未來的機遇,積極因素有很多。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戰略、全球共識,在市場和政策的雙輪驅動下,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充滿信心。

灣區建設交通先行

羊城晚報:作為粵商代表,您認為該如何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王傳福:建議灣區建設要交通先行,打造“零排放”和“軌道上”的大灣區。我們要吸取全球大城市的“城市病”教訓,大灣區建設規劃應採取交通適度超前原則,以滿足未來更長時期的發展需要。一方面,大灣區城市要大力發展低碳“綠色交通”,建設低碳宜居城市群。大灣區在汽車電動化方面已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和先發優勢,加快推進汽車電動化進程,有助於打造“零排放”的大灣區,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示範。另一方面,建設快捷通暢的軌道交通網絡,是粵港澳大灣區快速發展的必然條件。通過雲軌、雲巴構建立體化交通網絡,把地下、地面、空中全部利用起來,實現與高鐵、城市鐵路和地鐵的“四網合一”,有助於城際間和城市內出行暢通無阻,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

當下既有挑戰也有機遇 粵商要改革創新敢為人先

灣區為企業帶來機遇

羊城晚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逐步開展,怎樣看其中的發展機遇?

李東生:早在2014年,TCL香港研發中心就在香港科技園落地。TCL香港研發中心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新型顯示等領域的前瞻性技術研發,也是TCL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方面的核心。

我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活力最強、競爭力最強的一個灣區,因為我們具備了非常好的條件。第一,灣區規模大,周邊產業種類非常多,技術基礎也很好;第二,大灣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對外不單只是經濟開放,在很多新開放方式和格局方面都走在前面。現在大灣區戰略提出,將促進粵港澳三地更緊密融合。譬如說TCL就聘請了香港大學的任詠華教授作為技術顧問,任詠華教授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在大灣區的戰略背景下,我們和她所在的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簽了技術合作協議,大家在一些基礎技術創新方面一起努力,尋求突破。

再者,大灣區將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勢必形成科研、創新、人才等聚集效應,將有助於TCL在推進高端製造業發展過程中儲備人才與技術。粵港澳大灣區在新型顯示、5G等領域將會培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TCL有信心能夠在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中作出積極貢獻。

在粵港澳大灣區東部的惠州,總投資129億元的廣東省重點項目——TCL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產業園建設發展如火如荼,一個世界級平板顯示產業園區逐漸顯現雛形。未來,這裡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模組和彩電生產基地。

新粵商精神更全球化

羊城晚報:TCL如何應對今年以來的全球經濟變化?

李東生:過去一年,全球經濟格局改變,產業鏈重構,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我們將堅定推進全球領先的經營戰略,實現持續健康發展。TCL將以效率效益全面領先、產品技術能力贏得下一個春天。建立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有穿越週期的底氣。

TCL也加大了全球市場佈局力度。在中美貿易摩擦前,TCL越南的工廠和正在建設的印度工廠,就將規劃產能做大,除供應當地市場外,還有富餘的產能供應到發達國家市場。此外,還將墨西哥工廠產能提高了一倍,除了供應東南亞市場外,我們也在準備供應其他國外市場。

羊城晚報:怎樣看待粵商精神的傳承?

李東生:我認為,粵商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十六個字:“改革創新、敢為人先、報國情懷、全球視野。”改革開放以來,粵商在傳承“精明肯幹”“通達務實”“和氣生財”等傳統精神的同時,也融合了現代管理文明的因素,孕育出獨具嶺南特色的新粵商精神。新粵商精神包括力爭上游的進取精神、百折不撓的堅韌意志、靈活經營的變通思維、實幹包容的開放心態、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等。

新粵商精神的內涵更多地體現在現代性、全球化上,吸取世界先進管理模式精華,形成與世界接軌的企業治理結構,產業投資、併購重組、貿易往來遍佈全球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