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涼州城南,那個叫校二營的地方——校尉老家

好多人初見校尉二字,便欣然念為校尉,因古詩上有"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等詩句,現實中校尉一詞也被用作"校官"與"尉官"之合稱,有大校、上校、中校,上尉、中尉、少尉等等。可到了校尉,這個字你得改口了,應將校尉的"尉"念yù了。你若問校尉人為什麼時候這麼讀,好多人都是會這麼說"我怎麼知道,反證我們祖輩們一直這樣叫"。據查"校尉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職、官名。校,軍事編制單位。尉,軍官。校尉為部隊長之意。戰國末當已有此官。秦朝為中級軍官。漢朝時達到鼎盛時期,其地位僅次於各將軍。"或傳校尉這裡古時曾長期駐紮軍隊,軍事首長在這時如今人們仍把校尉村三組地域叫作校二營,五畦村三組附近的一大片山坡地叫旱臺子。或傳曾有個官至校尉的大官客死於此,取校尉以示紀念。至於得名的實情,仍待查考。或許曾經的校尉人假以此名,希望這方水土養育的兒女們也像漢武帝時的名將驃姚校尉霍去病一樣,"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飲馬翰海,封狼居胥。2004年撤鄉建鎮後,校尉鄉已納入古城鎮了,但好多的校尉兒女仍舊介紹自己說我是校尉人。

涼州城南,那個叫校二營的地方——校尉老家

校尉地形狹長,頗似一條絲巾在祁連山下在高低起伏著。或許正因為此地名多灣,如李家灣、唐家灣、白灣、東山灣。畢竟有雜木一干的呵護與哺育,各種樹木在水渠邊,河灘上,田埂上樂滋滋地長著,忙累得好多的喜鵲在這方天宇下走親訪友。而山呢,光禿禿的確乎讓你已經失去了想象的激情與空間。別急!雨過天晴,祁連山仙雲繚繞;長嶺與新路一下子抖擻起來,如兩條巨龍蜿蜒盤旋,爭先恐後地衝向冬青頂,似乎隨時便要騰雲而起。雪後初霽,祁連山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雪浪峰濤,層層疊疊,如大海被狂風捲起的雪浪,一望無際。富有生活氣息的校尉人自然也忘不了給這些地加上個名字,這山丘便有奶頭山、照面山、柴敖包山,這溝便有了狼溝、墳溝、菜籽溝、樹兒溝、栒子溝,這灘便有了馬蓮灘、芨芨灘、黑黚窟灘。聽老人說過去天年好、雨水廣,人們便趕著犁牛,種些大麥、穀子、糜子之類的,"天一半人一半",竟也常常有好收成。前幾年也有人在平灘上種過穀子,好像基本都沒有收成。而今,好多灘地漸漸變成墳地了。這一抔抔黃土又將掩卻多少的盛衰,這一塊塊的墓碑與唐提督碑一樣接受著時間的洗禮。

涼州城南,那個叫校二營的地方——校尉老家

校尉人所說的唐提督便是唐國寵,此公著實是個秘,目前除過他的巨大的墓碑外,鮮有他的生平資料。《武威金石錄》記載:唐國寵碑記. 大清正一品光祿大夫. 康熙三十六年,碑高200釐米,寬100釐米,厚30釐米。現存於校尉鄉唐家灣山谷中。去年七月我曾藉助網絡搜尋"唐國寵"其人,唯見唐國寵的碑文,至於其生平事例根本無從說起。關於光祿大夫倒有諸多說法——"戰國時代置中大夫,漢武帝時始改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顧問應對。隸於光祿勳。魏晉以後無定員,皆為加官及褒贈之官:加金章紫綬者,稱金紫光祿大夫;加銀章紫綬者,稱銀青光祿大夫。唐、宗以後用作散官文階之號,光祿大夫為從二品,紫金光祿大夫為正三品,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三品。元、明升為從一品,清代升為正一品。"可見,唐國寵在清朝武威籍的官吏中也是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亟待我們挖掘整理。

涼州城南,那個叫校二營的地方——校尉老家

今春與幾位當地老人的交談中得知如下內容:唐國寵家的祖父得一道人指點卒後葬得一處風水寶地,後生寵,寵天資聰穎,好讀書遂取得功名,寵曾在南方為官,卒後仍葬於他鄉,此處僅為衣冠冢。上世紀八十年代武威文物局曾對此碑進行勘察,並欲將此碑移至文廟,唐家後人不答應,至此此碑永睡至此。

涼州城南,那個叫校二營的地方——校尉老家

又聽老人說,先前每逢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時節,唐家後人往往舉家至墳溝祭拜祖先,常常從山土中挖出石桌,盛上供品,焚香叩拜。我們在兒時常聽說墳溝的石碑、石柱、石羊,至今也不曾見過此東西。去年清明節我祭拜了祖父母后,曾翻越山嶺看此碑,石碑早已仆倒,除碑體外,碑頭與碑基已嚴重風化,但仍鮮有保護措施。

涼州城南,那個叫校二營的地方——校尉老家

"一方水土一方人",甘甜的祁連雪山從毛藏汩汩而下,匯聚與雜木總幹,終年滋潤著校尉這片肥沃的土地。初春,牛羊的叫聲驚破了封凍已久的大地,草兒探頭好奇打量著大片的楊樹、柳樹;蜜蜂攢足了過年的勁兒,在校尉大片的果園和日益稀少的野花中穿梭。水起陣了,半夜裡你偶爾也能聽到一干河水卷著石頭轟轟作響,忙碌的人們仍拿著手電筒在澆灌青苗。夏夜終於讓綠蔭間、草叢中聒噪了一整天的鳥兒、蟲兒安靜下來,微風和著禾麥的清香陣陣拂過你的臉龐;偶爾也有幾位興致較怪,拿著漁具,乘著月色,在為數不多的澇池邊釣魚,難得平生半日閒。秋收開始了,那曾飽食過麥子的鐮刀早已讓康拜因擠上了牆,但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無一例外的從外面趕來,參加這一隆重而傳統的大節,秋收後男人們外出了,女人們也不閒著,家裡家外依舊整日忙活著,挖洋芋,搬包穀,割菜籽……但不論如何校尉的女人都不會錯過八月十五,新麥子磨的麵粉,新榨的油,精心調的發麵,變成一個個車軲轆大的月餅,讓兒女們親戚們嘗一嘗,這圓圓月餅是一年的收穫,也是又一年真實的祝願。秋去了,冬來了,校尉街上的人漸漸多了,身著流行色的青年也日漸多起來了。

涼州城南,那個叫校二營的地方——校尉老家

偏遠的地理位置與恬淡的生活方式,造福了校尉人,也矇昧了一代又一代的校尉人,校尉人往往遲緩的應對這個世界的改變。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一群有血性的青年人他們帶著一身的豪氣與膽量拉起自己的隊伍走南闖北,在建築、冶金等行業奔波,正用血汗,智慧開拓著自己的事業。他們吃水不忘掘井人,或捐資助學,或興修道路,成就自己造福桑梓的夢想。最近四五年,校尉的發展,更是緩慢,而與之更為令人痛心疾首的由於天牛的肆虐,大片大片的楊樹相繼枯萎死去。倒是大批的校尉後生走出大中專院校在全國各地生根、開花,續寫著校尉人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