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丹麥發現“怪鯨”, 科學家研究30年,確定其為白鯨和獨角鯨的混血

1990年,一位生活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捕獲了三隻鯨,其中一隻看起來有些與眾不同,這隻鯨通體灰色,長著白鯨(Delphinapterus leucas)的鰭,卻有著獨角鯨(Monodon monoceros)的尾巴,充滿疑問的老獵人把這隻“怪鯨”的頭骨掛在了家門口。

丹麥發現“怪鯨”, 科學家研究30年,確定其為白鯨和獨角鯨的混血

後來,丹麥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一次科學考察時,發現了這個“怪鯨”頭骨,不僅尺寸上比通常所見的鯨頭骨都大,牙齒也有些不同。為了進一步比對和研究,科學家們把它帶回了博物館。

由於技術有限,當時的研究僅限於骨骼尺寸的測量,以及與已有鯨骨骼的對比。研究人員發現,除了頭骨大小的差異,“怪鯨”與白鯨及獨角鯨牙齒的形態差異最為明顯,呈現出一種混合狀態。

丹麥發現“怪鯨”, 科學家研究30年,確定其為白鯨和獨角鯨的混血

“怪鯨”沒有像獨角鯨一樣長長的牙(我們通常稱之為“角”),只在下顎上長出一排牙齒,但是這些下牙又不像白鯨牙齒整齊排列,而是像鏟子一樣向外突出。當時只能初步斷定,這隻“怪鯨”應該是白鯨和獨角鯨的後代。

丹麥發現“怪鯨”, 科學家研究30年,確定其為白鯨和獨角鯨的混血

a.獨角鯨頭骨 b.雜交鯨頭骨 c.白鯨頭骨

時隔近30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兩位科學家,米克爾·斯科夫裡德(Mikkel Skovrind)和埃琳·洛倫森(Eline Lorenzen)採用現代技術,對這個頭骨重新進行了分析研究,通過提取牙齒上的DNA,研究人員對比了“怪鯨”與8只白鯨、8只獨角鯨的基因組,他們發現這隻“怪鯨”是獨角鯨母親和白鯨父親的第一代雄性後代。

這個結果表明“怪鯨”不僅是個十足的混血兒,還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個白鯨與獨角鯨雜交鯨標本。

丹麥發現“怪鯨”, 科學家研究30年,確定其為白鯨和獨角鯨的混血

雖然鯨類物種之間的雜交相對普遍,目前已知的就有16種雜交方式。但是,根據獨角鯨和白鯨的遺傳學證據,這兩個物種的分化大約是從500萬年前開始的,大約在125萬年前,它們之間的基因融合就停止了。雖然白鯨和獨角鯨的大小相似,遷徙和交配模式也相近,但外觀、食物、潛水能力方面都有明顯差異。

丹麥發現“怪鯨”, 科學家研究30年,確定其為白鯨和獨角鯨的混血

另外,洛倫森和同事還從這隻雜交鯨頭骨骨膠原蛋白中提取了碳和氮,以分析它的飲食狀況。白鯨和獨角鯨通常會在海平面以下500-800米的地方覓食,而雜交鯨骨骼中的碳同位素濃度明顯高於白鯨和獨角鯨,幾乎與海象和髯海豹骨骼內的碳同位素濃度相當,這表明它們會在更深的海底覓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