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唐朝時,有個書生,出身富商家庭,五歲寫詩,八歲騎射,自詡天縱英才。

無奈的是,因為科舉錄取率太低,他死活考不上功名。

一怒拍案下,他落草為寇,5年後率領著60萬大軍攻破首都長安,搞得天翻地覆。

這個人,便是黃巢,年輕時寫過一首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歷史上類似的人物,黃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後來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動亂,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也不少。他們的演化路徑都很相似:落榜失意-造反鬧事。

說到科舉,它始於南北朝,成型於隋唐。當年李世民私訪御史府,看到許多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洋洋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自以為完善科舉制度,就能讓天下英雄盡為其所用,以致天下太平,再無動盪。

但他沒想到的是,人心是永遠不會滿足的,當社會上升渠道受阻時,憤怒便會被髮洩出來,動盪終究不能避免。

今天君臨想聊的,便是這關於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問題,以及教育行業的投資機會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1、再論階層固化

1)什麼是社會階層?

在西方社會學中,馬克思・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提出了劃分社會階層的三重標準:經濟標準、政治標準、社會標準,也即所謂的財富、權利和聲望

“財富、權力、聲望”三大能量,是社會中一個人能影響他人的關鍵因子。依據其不均勻的分佈,進而能影響他人的能量之大小,一個人就被冠以上、中、下階層的隱形標籤。

權力,可把意志強加於人而影響他人;財富,可以通過誘之以利而影響他人;聲望,則可通過情感和心理因素來影響他人。

權力的大小、財富的多寡、社會聲望的厚薄,基本界定了一個人屬於哪個階層。而對普羅大眾而言,財富的多少似乎來得最為簡單粗暴且直接。

近年來,關於“階層固化”的論調充斥著朋友圈,“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討論也常見於各類媒體。

似乎無論屌絲們如何努力也難有出頭之日,從而使得“讀書無用論”又一次有了抬頭之勢。

一個無可迴避的現實是,這並不是一個英雄不論出處的年代,家庭資源呈代際傳遞。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社會的確是存在明顯的階層分化的。

某些人一出生便含著金鑰匙,擁有比他人更優質的資源與環境。他們“舉手之勞”的所獲,旁人可能要終其一生去尋覓。

2)什麼決定社會階層?

不知道你信不信“命”這個東西?

老祖宗講“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把命排在了第一位。簡單而言,這個“命”,就是你所處的時代環境。

事實上,君臨這麼理解“命”這個事情:你所處的時代就是你的命運,很多人一生能夠達到的終極成就,大概率很難突破時代所佈下的結界。

時代的運勢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經濟繁榮週期、技術革命帶來的行業景氣週期、資產價格波動週期、社會政策變革節點等等。

這些都容易讓階層中的個體產生誤解,認為自己財富的增長、階層的上升,全是個人努力的結果,而與時代運勢無關。

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幻覺。

歷史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上溯至埃及法老年代,下擴至我們現如今,從世界各個角落搜索有史可據的超級富豪,看看有哪些共性因素造就了他們的富貴。

在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75個終極富豪中,竟有20%以上出自同一國家,且都出生於19世紀中期的10年之間。例如洛克菲勒、卡耐基、梅隆、摩根等大佬們。

顯然,他們都趕上了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經濟轉型浪潮,舊時代的信條被打破,新時代的規則呼之欲出。

彼時的美國,鐵路事業方興未艾、華爾街金融嶄露頭角、工業大生產吹響號角。當美國經濟轉型時代到來之際,太早出生或太晚出生的人,都很難拿到進入此榜單的船票。

對於中國而言,目前現存的大部分頂尖富人,基本上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新生代的富人則趕上了房地產和信息產業浪潮。

當國內這幾波大潮來臨時,出生太早和太晚的人,同樣很難拿到登頂的門票。

所以,生在了一個怎樣的時代,你命運的極限框架就已大致確定。有時無論我們再怎麼努力,也不如環境湊巧來的實在,這點很現實,也極為重要。

換句話講,如果喬布斯小學畢業時就整出iPhone來,似乎也不會讓蘋果早個幾十年就站上浪潮之巔,因為那時移動互聯時代並未到來。

他沒有土壤。

回到前文的討論,既然你我時運不濟,那階層真的就已經固化了嗎?

3)階層真的固化了嗎?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就是,階層它真的已經開始在慢慢走向固化了。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社會階層的分化一直存在且不可能完全被消除,因為那樣不科學。

一個社會發展越穩定,社會階層隨之維持固化的傾向會越高。因為處於社會上層的群體,會窮盡方法將“勝利果實”在自己的圈層內進行代際遺傳。

先看西方國家,美國應該算是在西方發達國家裡,發展機遇最多的國家之一。

可在美國社會,社會階層分化很明確,底層往上流動的渠道已經十分狹窄,基本上只有不到3%的人能從底層的20%上升到上層的20%。

對於底層,特別是貧民窟的黑人來說,除了在體育和音樂方面具有天賦的人能脫穎而出之外,大多數都很難有其他的上升途徑。

對絕大多數普通中產階級來說,喬布斯、扎克伯格這類天賦秉異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多數人能讀上本州的公立大學,畢業後能有一份平均薪資水平的工作,便已足夠好。

對於中國而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的高速發展給社會創造了較高的流動性。但隨著社會的成熟,既得利益階級的壯大,社會階層也漸趨固化。

即便個人能力再強,也很難追上完成了兩代甚至三代積累的既得利益階層。

幾十年前,大學生還是天之驕子,高考的很大意義之一在於幫助社會進行分層。但是,在當今這個時代,真正能靠讀書去徹底改變命運、實現所謂的階層跨越的人群已越來越少。

社會發展階段越成熟,高考能提供的社會流動性便越弱,這是普適規律。所以,我們這個社會的階層流動性的確開始收窄,階層漸趨固化將是社會規律的體現。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社會階層流動性雖已收窄,好在現階段,還未固化到堵死普通孩子進入優秀大學的地步,還未堵死到普通青年通過公考進入政府序列的地步,還未堵死到技能嫻熟的工匠通過精湛技藝積累財富的地步。

我們還有希望。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4)階層的正確解鎖姿勢

階層固化這事也得這麼理解:向上的道路必然荊棘叢生,而向下的道路則暢通無阻。

所以,你也不能說階層一定固化,至少階層向下滑是很容易的,這並不是在戲謔,能保住那點“既得利益”已實屬不易。

只要暫時擁有了高出當前階層的財富之後,稍不留神,便會有一種無形之力試圖將你的財富重新奪走,讓你迴歸本來的位置。

就像金庸小說中的七十二絕技,每練一門必須有對應的佛法來化解才可安然享用,可惜鳩摩智不信邪。而保住你進階勝利果實的佛法,則是那個階層需要對應的教育和閱歷。

如若你一直在走下坡路,你的人生永遠不會是最差的狀態。反而,要往上進階一層,你得付出異於常人的數倍艱辛,而且還得看運氣,也許終其一生也鮮有斬獲。

不少人覺得自己努力了半天,得不到明顯結果時,心態會變得急躁和消極,然後就會怨天尤人,進而停止奮鬥。而實際上,說階層已經固化無法突破,可能是心態出了問題。

抱怨自己沒能多快好省地實現階層飛躍,其實毫無意義。沒有實現飛躍原因萬千,努力與否只是變量之一。也許你維持了當前階層,已經是現階段的勝利。

不要過多期望一下就從社會底層飛躍到頂層,那樣的例子比普通人一生經歷一次空難的概率還要低,畢竟頂層人的資源不是底層人能想象的。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不要忘了還有九十分也許還真得靠有個好爹,畢竟這個世界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

諸如偉大的熵定律,混亂和不公才是常態,均衡和公平只是非常態。 當一個系統被置於一個均勻環境裡,整個系統最終會慢慢退化成一團死寂。

所以,世界不可能絕對公平,因為一旦出現絕對公平現象,整個世界就停止進步了,萬物也失去了進化的原動力。

這個角度來看問題,你是否心裡好受多了?

別沮喪,畢竟絕大部分人終其一生會是個普通人,能從第十層上升到第九層,可能也要耗其一生的努力。也別迴避,這是現實,它服從正態分佈。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認為君臨想勸你最好認命算了?也是,也不是。

事實上,君臨是想跟你探討人生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在何處?我要到哪裡去?

人怎樣才能幸福地過完一生?無非就是能理清這三個基本問題,並依此來制定相應策略。

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正確理解“認命”這個事情。認命並非讓你向生活妥協,而是要讓你看清自己所處的時代大勢,知道“我在何處”,懂得順勢而為、擇機而動;

其次,在這個大時代的環境中,要能夠認識到“我是誰”,確定自己的興趣點、擅長點和能力邊界,選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最後,你得知道自己明確想要的是什麼?明確知道“要到哪裡去”,才能夠以踏實的姿態不斷進步,一步一個腳印尋找屬於自身的生存和進階法則。

很多時候你的終極成就並非取決於是否優秀和足夠努力,因為命運的上限可能很早就已經註定了。

你所要做的,只是讓自身的境遇變得更好一些,若足夠幸運,還能變得極好。

所以,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把控不了。坦然接受不能改變的,努力改變能改變的,並用智慧區別兩者的不同,我們才能過好這一輩子。

時代和出身你不能把控,因為你不能事先告訴爸媽選擇哪個黃道吉日把你生下來。

而有些事你能把控。

比如,今天我們想講的主題——“教育”,它握在你的手中。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2、教育的意義

1)對讀書無用論的蔑視

要評選史上最蠢的話,一定繞不過一句 “女子無才便是德”。當然比這更蠢的,還有社會上那股陰魂不散的“讀書無用論”風氣。

經典的案例,就是“老闆小學沒畢業,下屬全是大學生”,以此來證實讀書無用。而這種短視的倖存者偏差,終將破壞我們的未來。

我們常說,讀書改變命運,那讀書是否真能改變命運呢?

英國有個導演非常有耐心,花了幾十年時間拍了一部叫《人生七年》的紀錄片。

他採訪了14個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7歲小孩,每隔7年,導演便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跟拍並記錄了他們一生的變化。

在7歲時,來自上層社會的Andrew和John已經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上的大學,懂得閱讀Financial Times,可另外來自兒童福利院的Paul甚至都不知大學為何物。

幾十年後,Andrew和John都在法律界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繼續在上流社會觥籌交錯。而其他幾個來自底層的孩子,大部分還在工地搬磚。

唯一一位實現階層跨越的Nick,從農村娃變成了美國大學教授,這得益於他當年考上了牛津大學。

這麼看,接受教育的不同,的確影響了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

再看中國,彭博統計了2019年中國進入彭博前500的大陸富豪的學歷分佈:

看到這個圖,腦殘和憤青們可能會激動地大聲疾呼:

調查顯示,進入前500的中國大陸富豪中,竟然有15%沒上過大學,充分說明不讀書也能成功,所以沒有知識也能改變命運!

可笑嗎?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要知道,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服從正態分佈的普通人。

而普通人應該這麼看這組數據:

2019年最富有的中國人中,85%以上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其中72.5%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超過50%以上畢業於985和211高校,其中27.5%擁有碩士學歷,甚至7.5%擁有博士學歷。

要知道,整個中國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口還不到5%,但是在富豪這個群體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卻高達72.5%。

在中國,高考制度本質上來說是提高社會階層流動性的一個有效工具。

我們姑且不談教育能否徹底改變命運,畢竟這波富人出生的年代已經今非昔比。但若沒有高考,李彥宏、二馬這類人,今天也許會為豬肉何時降價而操碎了心,而劉強東也只能偶爾喝喝奶茶了。

雖然社會階層已經開始固化,即便高考已不像曾經“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般猛烈突變。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教育仍是能讓其突破原有社會階層的重要途徑。

所以,鼓吹“讀書無用論”是何等的愚蠢。而事實上,教育已經成為中國社會階層的隱秘再生產途徑。

上層階級的父母用權利和經濟資本為子女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的孩子自小便和同類階層形成社交閉環,進而形成上層精英社會封閉的人際網絡。

而普羅大眾只有努力從教育中汲取養分,才是對這種固化趨勢進行抵抗的最有效方法。

2)教育最接地氣的作用

斯坦福經濟學教授Raj Chetty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收入與小孩的收入是高度線性相關的。而教育能顯著降低父母收入與子女收入的相關性,接受教育層次越深,效力越明顯。

階層之間的區別,不只是錢與地位,更多的是思維方式、認知結構、個人氣質、世界格局上的天差地別。而教育能讓人更有格局,目光更長遠。

另外,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教育本身就是一項收益率頗為可觀的長期投資。

經濟學家 Jaison Abel在2014年的研究表明,過去20年,在扣除支出損耗外,投資一個大學學位的年平均回報率約15%。

要知道,同期股票市場平均僅為7%。

君臨想說,教育雖然不一定能徹底改變你的命運,但它至少能改善你的生活,這其實是教育對我們普羅大眾最接地氣的作用。

社會發展到今天,普通人也許越來越難讓自己的命運“天翻地覆”。可是,一點一滴的量變,終究會是社會階層上的質變,哪怕要等待幾個代際。

而教育的意義就是為你做足準備,當時代機遇來臨時,你的命運有可能會因此變得更好一點,然後,才為你超越階層增加那麼一絲概率。

如果足夠幸運,還能變得極好。

3)再看教育:它是人一生的修行

人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有清晰的目標,然後通過持續的終身教育,才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

所以,教育是伴隨人一輩子的事情,是一生的修行。

當然,教育不光是讀書學習,而是我們今天所做的任何一件能讓你習得新知之事、能讓你覺得今天比昨天更有所獲之事。

社會階層不一樣,針對的教育方式也不同。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超過80%的人是需要技能教育的。

對於社會中下層,想要上升階層最重要的是接受技能教育,因為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對改善生活其實效果有限。

提升個人情操的通識教育是很重要,但是在改善生活階段,掌握有用技能,才不會畏懼物質匱乏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人生的道路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擁擠,因為人生是個馬拉松,而非短跑,很多人中途就會選擇退場不再學習,因此大可不必擔心輸在了起跑線上。

名牌大學的高學歷的確是個好的敲門磚,但接受終身教育的積極分子未必不能笑到最後。

只要你在終身教育的道路上堅持得足夠久,你突破階層的可能性則會越大。

因此,君臨認為,教育是一生的修行,持續的職業教育會有著最廣的受眾,而與終身教育相關的領域,有著長青的底層邏輯。

3、投資機會

1)教育子賽道優選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教育傳統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教育已被眾人視為一輩子的事情。相應的,教育行業則有著數萬億級的市場規模,它是個龐雜的體系,子賽道眾多。

無論絕對數還是相對數,每個家庭對教育的投入正逐年攀升。在日韓等東亞國家,此類現象也很常見。而中國則尤為突出,平均教育投入能佔到家庭支出的30%以上。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教育投入甚至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就已開始,儘管有政府提供九年制義務教育,家長仍為孩子報各類培訓班,以讓孩子能在將來的激烈競爭中獲得一定的優勢。

此外,隨著職場競爭日益激烈與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畢業後花錢參加職業考試培訓班,以保持自己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力。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雖然人口紅利逐步消逝,但產業變革、教育服務升級會帶來滲透率和收費的提升,整個教育行業未來仍將穩健增長。

教育行業目前已成為資本市場中頗具影響力的板塊,細分賽道眾多。由於政策原因,導致教育上市企業分散在A股、港股和美股三地。

大體來說,中國的教育體系可分為正式和非正式。正式教育包括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等。非正式教育則為人們提供培訓和學習課程,但政府不會授予官方證書。

具體而言,對於紛繁複雜的教育行業,可按受眾年齡和商業模式兩個維度進行分類:

從受眾年齡來看,0-6歲為學前教育(早教+幼兒園),7-18歲為K12教育,18歲以上則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

從商業模式來看,則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

其中,學歷教育主要是K12民辦中小學及民辦高校,非學歷教育則囊括了課外輔導培訓、素質教育培訓、以及在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領域。

用這兩個維度構建二維矩陣,基本上便可將市場上的大部分頭部玩家進行歸位: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美股集中了純正的教育培訓公司和幼兒園,學歷教育一般集中在港股,而A股多以參股或控股方式涉入職業教育培訓。

面對繁雜教育體系中的諸多子賽道,從不同的角度均可得出自圓其說的篩選邏輯。但無論哪種邏輯策略,行業空間與政策風險是繞不開的兩個關鍵話題。

我們可從行業空間和政策波動性入手進行子賽道優選,以尋找穩健度最明朗的子賽道。

目前,中國教育市場規模近3萬億元,年均增速約為12%。從受眾面和行業空間來看,不難看出K12、職業教育、學前教育可分列前三。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其中,K12(培訓+民辦)佔比30%、職業教育27%、學前教育17%。K12和職業教育階段,合計佔了教育細分市場規模的半壁江山。

教育行業的增長主要來自三個驅動因素,即人口、滲透率、收費價格,前二者為量,第三個為價。

由於出生率的下降,人口紅利將逐步消逝,未來我國教育行業市場規模的增長則主要來自滲透率和價格的提升。

由於這兩點,職業教育更有想象空間。

教育行業空間雖誘人,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相對其他行業,教育受政策影響相對更大。因此,投資二級市場中的教育標的,必須要理清政策趨勢的利害關係。

隨著最近國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密集出臺,不少教育子賽道受到了實質性影響。而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學前教育和K12教育。

對於學前教育,加大投入和遏制過度逐利,成了當前政策加碼的重點。

2018年11月15日公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幼兒園做了調整,尤其是對其資產證券化下發了史上最嚴監管。

加大投入方面,規定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要達到85%,且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覆蓋率要達到80%,這在收費價格上直接給出了一刀。

遏制過度逐利方面,營利性幼兒園可以設立,但參與到併購、加盟、連鎖經營中均需經過審核認證。

上市公司和社會資本不能通過任何方式控制非營利性幼兒園,VIE架構也不行。

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融資、發股併購、現金併購營利性幼兒園,所有民辦幼兒園均不可獨立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

這麼一輪下來,對於幼兒園,無論公辦還是民辦,無論營利性還是非營利性,IPO、借殼、收購統統不允許,上市之路已經徹底被封死。

以後的民辦幼兒園,與二級市場已基本無緣,其資產證券化之路也基本夢斷。這已能看出國家對學前教育的基本態度,畢竟普惠才能降低生育成本,提高生育率。

學前教育的0-3歲幼托階段雖可以市場化經營,但早教領域相對分散,集中度較低。

截至2019年,我國有11400多所學前教育機構,但行業CR10的集中度僅30%。十大品牌之中,紅黃藍親子園佔前十品牌的27.11%。其次為新愛嬰、美吉姆和悅寶園,分別佔比 15.06%、12.05%和12.05%。

對於K12階段,民辦高中雖可選擇營利,但義務教育的K9階段基本只能選擇非營利。

而K12教培機構,梯隊化差異也十分明顯。根據營業收入和業務分佈可將K12培訓市場劃分為四個梯隊:

· 第一梯隊營收百億:新東方好未來是全國的K12教培龍頭,合計只佔2%市場;

· 第二梯隊5-30億:是區域龍頭,包括學大、精銳、昂立、龍文、卓越、巨人等;

· 第三梯隊在5億以下:只在少數省份佈局,諸如龍門、四季、高思、立思辰等;

· 第四梯隊是補課“小作坊”:數量眾多,但大多資質不合格,將淹死在監管浪潮中。

K12課外培訓雖為最強剛需賽道,但在民辦非營利性學校資本化路徑尚未明朗的背景下,國家卻對K12的培訓領域連發兩彈,出現了史上最嚴監管。

2018年2月,四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一大批無許可證、內容超綱、安全隱患的線下機構已進入停業或整改,頓時讓K12教培哀鴻遍野。

同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對學科類K12課外補課機構的師資資格、授課時間、課程內容、收費方式、場地均首次做出明確的嚴格規定。

隨著K12學科類培訓機構監管壓力加大,合規成本與教師成本提高,此子賽道必然向龍頭集中,小機構終將以退場而告終。

相比之下,職業教育則成了政策最偏心的細分領域,市場前景相對也最為明朗。

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來自市場人才供需錯配,外在動力來自於國家政策的扶持。

隨著消費升級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的勞動力需求會不斷提升,會直接拉動職業教育的蓬勃需求。

而職業教育有利於為經濟發展培養大批技能人才,在促進就業和改革教育結構上的意義最為直接。效果立竿見影,當然會受到監管層的政策寵幸。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我國教育市場規模近3萬億,細分賽道中的職業教育市場規模位列第二,預計2020年將達8536億元。

2)可能的機會

把賽道選到職業教育,你又會發現它也分為學歷和非學歷兩塊。

學歷性職業教育,分為初、中、高職學校。而職業院校新牌照申請難度高,設立週期長,且經營情況與就業情況直接掛鉤,市場激烈競爭之下面臨重大不確定性。

自建學校存在較大風險,因而收購存量牌照成為各大教育集團的首選。此塊賽道基本處於存量市場博弈狀態,除了通過跑馬圈地併購式成長外,實際上乏善可陳。

未來的學歷性職業教育,也會受到人口紅利消退導致的招生下滑影響,實際上很難講出一個美麗故事。

相對而言,以人才招錄考試、考證培訓為主的非學歷職業教育更為市場化。其未來增長潛力更大,政策利好更明確,前景也更為明朗。

自2013年以來,非學歷職業教育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就已高達16%。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目前,IT、教師招錄、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金融財會和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佔比較大,合計收入達到987億元。

預計至2022年,非學歷職業教育總收入將達到1930億元。

隨著產業升級促使市場擴大,非學歷職業教育增長潛力也會更大。同時,個稅減免和促消費大政策下,家庭節省下來的稅費有望對教育進行二次投入,職業培訓機構則可直接受益,對該行業形成全面利好。

政策層面也給出了十足的誠意,力促職業教育發展成了監管層的重要議程,職業教育可謂是目前教育子賽道中政策友好度最高的領域。

從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就已啟動了“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

對於政策敏感度極高的教育行業,依政策來調整投資邏輯,不失為一種穩健的投資策略。

所以在綜合考慮行業空間和政策風險因素下,在教育細分賽道中,非學歷職業教育的前景相對最為明朗,政策利好的確定性也最高。

教育行業是典型的大行業+小公司,集中度一般不高。且由於各類考試的時間差異,培訓收入確認存在季節性,單一類型考試培訓也容易受到細分政策調整波動。

為了對抗單一類型培訓的政策風險和季節異動,大型培訓機構便積極進行多品類佈局和渠道的拓寬,畢竟大機構財大氣粗。

當季節收入波動較大,或者某一考試波動較大時,規模和資金能力有限的中小機構業務單一、抗風險能力相對更弱,將面臨更大風險。

因此,在非學歷職業教育這個細分賽道中,更需要選擇有能力進行培訓賽道全面拓展布局的龍頭,更需要選取相對具備護城河的標的。

從這個角度看,中公教育不失為一個值得長期跟蹤關注的對象。

中公教育(002607)

二十年前,書生李永新即將大學畢業走向社會。

與現在的大四學生一樣,他開始四面出擊找工作。雖然即將拿到北大畢業證且已經offer“纏身”,但優秀的人在面臨諸多選擇時,也有迷茫。

恰巧此時,國家開始了首屆公務員考試試點。由於本就是讀的行政管理專業,那就去考吧,也許去部委做公務員算是專業最對口的一條坦途。

考完他發現,想要報考公務員的人數突然暴增,親戚朋友看他有備考經驗,紛紛上門尋求考試輔導。幫親朋們提升了應考能力後,他發現講課這事還挺有趣,自己竟在輔導方面還有兩把刷子。

既然如此,為何不辦個公務員考試培訓班呢?就這樣,創業之門由此打開。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2002年,中國公務員考試資訊網誕生,沿用至今。次年,中公教育集團正式成立。

十多年後,中公教育已成為覆蓋319個地級市、坐擁880個網點和3萬名員工、每年培訓230萬名學員、年收入62億、淨利潤12億的公考第一品牌,成為非學歷職業教育龍頭。

2019年中公教育借殼亞夏汽車上市,目前已成為第三家市值超過千億的教育企業,僅次於好未來和新東方兩大巨頭,成為A股體量最大的教育類上市公司。

李永新,則藉此闖入了福布斯富豪榜,成為了中國教育行業的新首富。

公務員、事業單位、教師考試是人才招錄培訓的三大市場,其實這個領域很長一段時間曾是中公教育和華圖教育雙巨頭並存的局面,而且曾經華圖風光一時無兩,只不過中公近幾年才逐步將華圖甩在了後面。

2013-2015年,中公的淨利潤僅為華圖的50%左右,2016年基本持平,2017年中公則遠超華圖。

與之相對的是,中公已成為A股最大教育上市公司,而曾經作為公考雙巨頭之一的華圖,卻仍在嘗試十年未果的上市之夢。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中公的三大主營業務為公務員、教師、事業單位考試培訓,2018年此三項合計收入佔比近80%。而其中公務員考試培訓收入佔比達50%,是中公的主要現金牛業務。

雖然2019年國考的縮招,讓人以為公務員人數太多而要縮編,也讓市場擔憂中公的未來。但仔細分析會發現,縮招主要是國稅、地稅合併與機構改革導致,並非常態。

我國共有公務員719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約 0.52%,相對而言,遠低於英法美日。我國的公務員並非太多,而是太少。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在改革部門減少的編制會在其他部門進行重新分配,並在之後的年份繼續補錄。這不,2020年國考立即回暖,招錄人數就同比增長了66%。

事實上,未來我國公務員總體編制將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數量,大幅縮編的概率很小。且隨著新老更替和城鎮化推進,公務員考試培訓這塊業務未來會較為穩健。

一方面,改革開放初期那波公務員將在未來3-5年迎來退休高峰,更新換代會帶來一輪需求高峰。

另一方面,目前一些縣鎮、農村的公務員仍很短缺,隨著城鎮化繼續推進,縣鎮村這塊需求將會成為市場後備。

這兩方面,為此塊業務的穩健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公作為公職招考培訓行業的龍頭,其品牌和渠道優勢將更充分得到發揮,享受此輪紅利。

事業單位培訓這塊,對於中公而言,總體收入佔比目前已不到10%,且在繼續減少,因為事業單位已失去了以前的“性價比”。

隨著2020年事業單位改為企業,事業編改為合同制,事業類單位將面臨失去類公務員“鐵飯碗”的保證,崗位吸引力將顯著下降,相應培訓業務也會面臨萎縮。

好在中公適時調整了業務結構佔比,這塊業務的收入佔比本就不大,且在不斷縮減,因此這項政策對中公的影響並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其教師版塊業務,目前佔比達到了17.2%,是增速最大的一塊。

得益於國家政策發展教育、教師待遇提升帶來利好,2017-2018 兩年教師淨增加均在40萬人以上,而此前十年還不到30萬。未來五年,教師培訓行業將繼續快速發展,中公也將充分利用這波紅利。

雖是起家於公務員培訓,但中公早就看出單一培訓賽道天花板較低的危險。2014年就已開始調整業務結構,積極轉型職業教育全領域。

目前的中公,除了在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教師招錄培訓領域拔得頭籌外,在考研培訓、金融財會培訓、IT培訓領域已全面佈局。目前已形成以公務員業務為基礎,教師、考研為新增動力,多類培訓業務齊頭並進的新局面,漸漸成為綜合性的職教平臺。

考研業務就是它新業務中表現最突出的一個板塊。考研業務與其存量客戶群體是高度重合的,市場與品牌可形成很好的協同。

由於本科普及化、考研擴招等原因,2016年以來,考研人數加速增長,且考研人數佔當年本科應屆畢業生比例在不斷提升。

而中公考研目前已有500多家直營網點、1000多名全職教師、200多名全職研發,核心資源全由公司掌握。這塊中公市佔率已達10%,僅次於新東方的15%。隨著其渠道全國共享開拓,市佔率有望超越新東方成為第一。

另外,隨著利用已有渠道進行復制佈局,中公未來在IT培訓、金融會計類證書培訓等其他方面,也將大有可為。

可能有的人會講,辦個培訓輔導班又不是什麼高科技,租個房子、僱個老師、搞個課件、錄個視頻,很好模仿,能有啥壁壘?

是的,他的業務模式並不複雜,進入的門檻是不高,但門檻低的行業並不代表不能構建護城河。

火鍋行業門檻低吧?海底撈就有很寬的護城河。

你要知道,職業培訓行業是天生具有需求分散特點的,子專業多、客戶地理分散、招錄時間各異,單就這幾點,想把一個品牌用一個標準覆蓋全國而實現規模化,就絕非易事。

事實上,中公教育的護城河是很寬的,這集中在其研發、管理和渠道三方面,跟隨者們很難輕易撼動。


研發端:系統化、標準化、通用化與瞬時響應,是其橫向擴張的密碼

教研是需要往裡砸時間和錢的,而中公已往研發裡砸了20年的錢,年研發費用佔收比7%。目前中公研發團隊就有2000 人,且三分之一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相比之下,新東方800多人(全+兼職)、好未來500多人,華圖才36人。

它總部設有11個專業研究院、1個信息技術中心,下轄 31 個地方研究院,基本覆蓋全國。中央研究院統一研發,地方研究院進行本地化,兼顧標準化、適應性和效率。

超過1.1萬人的教師,全是總部統招統培再分配。且中公偏好從985、211裡招應屆生,一張白紙自己培養,忠誠度顯然更高。再加上其晉升與薪酬機制強於同業,也就有效保障了教師的積極性與穩定性。

教研與教學團隊相對獨立,即使骨幹離職,也能有效避免教師另起爐灶。

這些使其研發週期非常短,可實現最快速響應考綱變化。大綱發佈當日,研發團隊便能於當晚進行全國直播解析。

目前,中公已完成1.43 萬套講義和2.16萬套教輔材料,5個系統和8個APP軟件, 線上線下齊頭並進。

系統化、標準化、通用性教研體系是規模化的基礎,同時隨著規模擴張又能讓邊際成本遞減,這為中公業務橫向擴張造就了有效的護城河。


管理端:垂直一體化兼容度高,規模經濟效應顯現

中公在管理上採用垂直一體化,總部和分支分工明確。總部負責研發、教師培養等,各分支機構僅負責市場銷售、學員服務和教學安排等,靈活度超級高。總部可以通過垂直化管理方式,迅速獲取市場需求信息,然後安排授課教師,開班等系列流程。

一方面,一線的學習中心網絡由功能簡單的網點所組成,可以自主管理,工作的自主性靈活性很高,網點快速擴張並不會驟增整個經營體系的管理壓力。

另一方面,總部及核心省市的中央指揮部,具有較高的管理規模效應和內部產業集群效應,這可基本抵消組織與產能擴張對指揮系統的衝擊。

在這種集權+分權靈活搭配的架構下,隨著規模擴大,其響應能力越發靈敏。

通過直營網絡不斷擴大規模,中公教育已形成了很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其管理費用率從2015年27.8%下降至2018年14%,明顯低於19%的行業均值。


渠道端:全國性網絡形成並持續下沉,基地建設長遠提升ROE

目前中公已用880個網點覆蓋了全國所有省市,且全為直營。單單2019 年半年就增加了 179個,超過往年全年淨增數,其渠道擴張仍處在快車道。

直營能確保中公對所有分支機構的標準統一,並能確保全國學員教學質量。且直營模式使得各網點環環相扣、聯繫緊密,形成了牢固的關係網,新進競爭者很難突破。

另外,中公的渠道已開始下沉到了縣和高校,並保持著30%的增速,一張密密麻麻的渠道網,可不是一般同業有錢有閒就能搞出來的。

另外,為了適應諸如考研、IT培訓等長週期需求,中公已開始進行基地建設,在部分重點業務區域從從租到自建,搞吃住一體化的封閉培訓營,目前在瀋陽、長春、南京等地共有5-6 個自有基地。

基地建設可以改善公司培訓服務質量,減少了酒店租賃的高昂費用和開辦費用。尤其在基地的高頻使用下,整體效率將更明顯提高,長期看是有利ROE提升的。

從長期來看,一體化培訓基地中心是職教培訓行業龍頭髮展到一定規模的必然需求,這也不是小機構能有錢玩得起的。


小結

經過20年的發展,李永新用紮實的研發、兼容的管理和密集的渠道,已為中公教育構築了未來長期發展的護城河,未來有充足的想象空間。

而這個生在東北三線城市的年輕書生,理清了屬於他的人生終極三問,用20年的時間一步步從量變走向了質變,也成功的實現了階層飛躍。

所以,當我們抱怨階層固化的時候,想想李永新,他也是個普通人。

薛定諤說“生命以負熵為生”,李永新的創業經歷也告訴我們,人生底層邏輯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你需要引入耗散結構而不斷學習。

不要每天都想著從最底層瞬間飛躍到最頂層,我們需要理清“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到哪裡去?”,找到自己的擅長點、興趣點和能力邊界。

然後以教育為馬,懷揣“改善生活”的策略,一步步從量變實現質變,突然有天驚喜的發現,你完成了“改變命運”的願景。

這樣,豈不是更幸福?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