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唐朝时,有个书生,出身富商家庭,五岁写诗,八岁骑射,自诩天纵英才。

无奈的是,因为科举录取率太低,他死活考不上功名。

一怒拍案下,他落草为寇,5年后率领着60万大军攻破首都长安,搞得天翻地覆。

这个人,便是黄巢,年轻时写过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历史上类似的人物,黄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后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动乱,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也不少。他们的演化路径都很相似:落榜失意-造反闹事。

说到科举,它始于南北朝,成型于隋唐。当年李世民私访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洋洋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自以为完善科举制度,就能让天下英雄尽为其所用,以致天下太平,再无动荡。

但他没想到的是,人心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当社会上升渠道受阻时,愤怒便会被发泄出来,动荡终究不能避免。

今天君临想聊的,便是这关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问题,以及教育行业的投资机会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1、再论阶层固化

1)什么是社会阶层?

在西方社会学中,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三重标准:经济标准、政治标准、社会标准,也即所谓的财富、权利和声望

“财富、权力、声望”三大能量,是社会中一个人能影响他人的关键因子。依据其不均匀的分布,进而能影响他人的能量之大小,一个人就被冠以上、中、下阶层的隐形标签。

权力,可把意志强加于人而影响他人;财富,可以通过诱之以利而影响他人;声望,则可通过情感和心理因素来影响他人。

权力的大小、财富的多寡、社会声望的厚薄,基本界定了一个人属于哪个阶层。而对普罗大众而言,财富的多少似乎来得最为简单粗暴且直接。

近年来,关于“阶层固化”的论调充斥着朋友圈,“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也常见于各类媒体。

似乎无论屌丝们如何努力也难有出头之日,从而使得“读书无用论”又一次有了抬头之势。

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是,这并不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家庭资源呈代际传递。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的确是存在明显的阶层分化的。

某些人一出生便含着金钥匙,拥有比他人更优质的资源与环境。他们“举手之劳”的所获,旁人可能要终其一生去寻觅。

2)什么决定社会阶层?

不知道你信不信“命”这个东西?

老祖宗讲“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把命排在了第一位。简单而言,这个“命”,就是你所处的时代环境。

事实上,君临这么理解“命”这个事情:你所处的时代就是你的命运,很多人一生能够达到的终极成就,大概率很难突破时代所布下的结界。

时代的运势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济繁荣周期、技术革命带来的行业景气周期、资产价格波动周期、社会政策变革节点等等。

这些都容易让阶层中的个体产生误解,认为自己财富的增长、阶层的上升,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与时代运势无关。

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幻觉。

历史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上溯至埃及法老年代,下扩至我们现如今,从世界各个角落搜索有史可据的超级富豪,看看有哪些共性因素造就了他们的富贵。

在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75个终极富豪中,竟有20%以上出自同一国家,且都出生于19世纪中期的10年之间。例如洛克菲勒、卡耐基、梅隆、摩根等大佬们。

显然,他们都赶上了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转型浪潮,旧时代的信条被打破,新时代的规则呼之欲出。

彼时的美国,铁路事业方兴未艾、华尔街金融崭露头角、工业大生产吹响号角。当美国经济转型时代到来之际,太早出生或太晚出生的人,都很难拿到进入此榜单的船票。

对于中国而言,目前现存的大部分顶尖富人,基本上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新生代的富人则赶上了房地产和信息产业浪潮。

当国内这几波大潮来临时,出生太早和太晚的人,同样很难拿到登顶的门票。

所以,生在了一个怎样的时代,你命运的极限框架就已大致确定。有时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如环境凑巧来的实在,这点很现实,也极为重要。

换句话讲,如果乔布斯小学毕业时就整出iPhone来,似乎也不会让苹果早个几十年就站上浪潮之巅,因为那时移动互联时代并未到来。

他没有土壤。

回到前文的讨论,既然你我时运不济,那阶层真的就已经固化了吗?

3)阶层真的固化了吗?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阶层它真的已经开始在慢慢走向固化了。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社会阶层的分化一直存在且不可能完全被消除,因为那样不科学。

一个社会发展越稳定,社会阶层随之维持固化的倾向会越高。因为处于社会上层的群体,会穷尽方法将“胜利果实”在自己的圈层内进行代际遗传。

先看西方国家,美国应该算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里,发展机遇最多的国家之一。

可在美国社会,社会阶层分化很明确,底层往上流动的渠道已经十分狭窄,基本上只有不到3%的人能从底层的20%上升到上层的20%。

对于底层,特别是贫民窟的黑人来说,除了在体育和音乐方面具有天赋的人能脱颖而出之外,大多数都很难有其他的上升途径。

对绝大多数普通中产阶级来说,乔布斯、扎克伯格这类天赋秉异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多数人能读上本州的公立大学,毕业后能有一份平均薪资水平的工作,便已足够好。

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社会创造了较高的流动性。但随着社会的成熟,既得利益阶级的壮大,社会阶层也渐趋固化。

即便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追上完成了两代甚至三代积累的既得利益阶层。

几十年前,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高考的很大意义之一在于帮助社会进行分层。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真正能靠读书去彻底改变命运、实现所谓的阶层跨越的人群已越来越少。

社会发展阶段越成熟,高考能提供的社会流动性便越弱,这是普适规律。所以,我们这个社会的阶层流动性的确开始收窄,阶层渐趋固化将是社会规律的体现。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虽已收窄,好在现阶段,还未固化到堵死普通孩子进入优秀大学的地步,还未堵死到普通青年通过公考进入政府序列的地步,还未堵死到技能娴熟的工匠通过精湛技艺积累财富的地步。

我们还有希望。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4)阶层的正确解锁姿势

阶层固化这事也得这么理解:向上的道路必然荆棘丛生,而向下的道路则畅通无阻。

所以,你也不能说阶层一定固化,至少阶层向下滑是很容易的,这并不是在戏谑,能保住那点“既得利益”已实属不易。

只要暂时拥有了高出当前阶层的财富之后,稍不留神,便会有一种无形之力试图将你的财富重新夺走,让你回归本来的位置。

就像金庸小说中的七十二绝技,每练一门必须有对应的佛法来化解才可安然享用,可惜鸠摩智不信邪。而保住你进阶胜利果实的佛法,则是那个阶层需要对应的教育和阅历。

如若你一直在走下坡路,你的人生永远不会是最差的状态。反而,要往上进阶一层,你得付出异于常人的数倍艰辛,而且还得看运气,也许终其一生也鲜有斩获。

不少人觉得自己努力了半天,得不到明显结果时,心态会变得急躁和消极,然后就会怨天尤人,进而停止奋斗。而实际上,说阶层已经固化无法突破,可能是心态出了问题。

抱怨自己没能多快好省地实现阶层飞跃,其实毫无意义。没有实现飞跃原因万千,努力与否只是变量之一。也许你维持了当前阶层,已经是现阶段的胜利。

不要过多期望一下就从社会底层飞跃到顶层,那样的例子比普通人一生经历一次空难的概率还要低,毕竟顶层人的资源不是底层人能想象的。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不要忘了还有九十分也许还真得靠有个好爹,毕竟这个世界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

诸如伟大的熵定律,混乱和不公才是常态,均衡和公平只是非常态。 当一个系统被置于一个均匀环境里,整个系统最终会慢慢退化成一团死寂。

所以,世界不可能绝对公平,因为一旦出现绝对公平现象,整个世界就停止进步了,万物也失去了进化的原动力。

这个角度来看问题,你是否心里好受多了?

别沮丧,毕竟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会是个普通人,能从第十层上升到第九层,可能也要耗其一生的努力。也别回避,这是现实,它服从正态分布。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认为君临想劝你最好认命算了?也是,也不是。

事实上,君临是想跟你探讨人生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在何处?我要到哪里去?

人怎样才能幸福地过完一生?无非就是能理清这三个基本问题,并依此来制定相应策略。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正确理解“认命”这个事情。认命并非让你向生活妥协,而是要让你看清自己所处的时代大势,知道“我在何处”,懂得顺势而为、择机而动;

其次,在这个大时代的环境中,要能够认识到“我是谁”,确定自己的兴趣点、擅长点和能力边界,选择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最后,你得知道自己明确想要的是什么?明确知道“要到哪里去”,才能够以踏实的姿态不断进步,一步一个脚印寻找属于自身的生存和进阶法则。

很多时候你的终极成就并非取决于是否优秀和足够努力,因为命运的上限可能很早就已经注定了。

你所要做的,只是让自身的境遇变得更好一些,若足够幸运,还能变得极好。

所以,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把控不了。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改变能改变的,并用智慧区别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过好这一辈子。

时代和出身你不能把控,因为你不能事先告诉爸妈选择哪个黄道吉日把你生下来。

而有些事你能把控。

比如,今天我们想讲的主题——“教育”,它握在你的手中。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2、教育的意义

1)对读书无用论的蔑视

要评选史上最蠢的话,一定绕不过一句 “女子无才便是德”。当然比这更蠢的,还有社会上那股阴魂不散的“读书无用论”风气。

经典的案例,就是“老板小学没毕业,下属全是大学生”,以此来证实读书无用。而这种短视的幸存者偏差,终将破坏我们的未来。

我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那读书是否真能改变命运呢?

英国有个导演非常有耐心,花了几十年时间拍了一部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

他采访了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小孩,每隔7年,导演便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跟拍并记录了他们一生的变化。

在7岁时,来自上层社会的Andrew和John已经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上的大学,懂得阅读Financial Times,可另外来自儿童福利院的Paul甚至都不知大学为何物。

几十年后,Andrew和John都在法律界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继续在上流社会觥筹交错。而其他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大部分还在工地搬砖。

唯一一位实现阶层跨越的Nick,从农村娃变成了美国大学教授,这得益于他当年考上了牛津大学。

这么看,接受教育的不同,的确影响了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

再看中国,彭博统计了2019年中国进入彭博前500的大陆富豪的学历分布:

看到这个图,脑残和愤青们可能会激动地大声疾呼:

调查显示,进入前500的中国大陆富豪中,竟然有15%没上过大学,充分说明不读书也能成功,所以没有知识也能改变命运!

可笑吗?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要知道,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普通人。

而普通人应该这么看这组数据:

2019年最富有的中国人中,85%以上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其中72.5%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超过50%以上毕业于985和211高校,其中27.5%拥有硕士学历,甚至7.5%拥有博士学历。

要知道,整个中国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还不到5%,但是在富豪这个群体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却高达72.5%。

在中国,高考制度本质上来说是提高社会阶层流动性的一个有效工具。

我们姑且不谈教育能否彻底改变命运,毕竟这波富人出生的年代已经今非昔比。但若没有高考,李彦宏、二马这类人,今天也许会为猪肉何时降价而操碎了心,而刘强东也只能偶尔喝喝奶茶了。

虽然社会阶层已经开始固化,即便高考已不像曾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般猛烈突变。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教育仍是能让其突破原有社会阶层的重要途径。

所以,鼓吹“读书无用论”是何等的愚蠢。而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的隐秘再生产途径。

上层阶级的父母用权利和经济资本为子女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孩子自小便和同类阶层形成社交闭环,进而形成上层精英社会封闭的人际网络。

而普罗大众只有努力从教育中汲取养分,才是对这种固化趋势进行抵抗的最有效方法。

2)教育最接地气的作用

斯坦福经济学教授Raj Chetty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收入与小孩的收入是高度线性相关的。而教育能显著降低父母收入与子女收入的相关性,接受教育层次越深,效力越明显。

阶层之间的区别,不只是钱与地位,更多的是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个人气质、世界格局上的天差地别。而教育能让人更有格局,目光更长远。

另外,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收益率颇为可观的长期投资。

经济学家 Jaison Abel在2014年的研究表明,过去20年,在扣除支出损耗外,投资一个大学学位的年平均回报率约15%。

要知道,同期股票市场平均仅为7%。

君临想说,教育虽然不一定能彻底改变你的命运,但它至少能改善你的生活,这其实是教育对我们普罗大众最接地气的作用。

社会发展到今天,普通人也许越来越难让自己的命运“天翻地覆”。可是,一点一滴的量变,终究会是社会阶层上的质变,哪怕要等待几个代际。

而教育的意义就是为你做足准备,当时代机遇来临时,你的命运有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好一点,然后,才为你超越阶层增加那么一丝概率。

如果足够幸运,还能变得极好。

3)再看教育:它是人一生的修行

人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有清晰的目标,然后通过持续的终身教育,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

所以,教育是伴随人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生的修行。

当然,教育不光是读书学习,而是我们今天所做的任何一件能让你习得新知之事、能让你觉得今天比昨天更有所获之事。

社会阶层不一样,针对的教育方式也不同。今天我们整个国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而实际上在中国,可能超过80%的人是需要技能教育的。

对于社会中下层,想要上升阶层最重要的是接受技能教育,因为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对改善生活其实效果有限。

提升个人情操的通识教育是很重要,但是在改善生活阶段,掌握有用技能,才不会畏惧物质匮乏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人生的道路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拥挤,因为人生是个马拉松,而非短跑,很多人中途就会选择退场不再学习,因此大可不必担心输在了起跑线上。

名牌大学的高学历的确是个好的敲门砖,但接受终身教育的积极分子未必不能笑到最后。

只要你在终身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得足够久,你突破阶层的可能性则会越大。

因此,君临认为,教育是一生的修行,持续的职业教育会有着最广的受众,而与终身教育相关的领域,有着长青的底层逻辑。

3、投资机会

1)教育子赛道优选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教育传统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教育已被众人视为一辈子的事情。相应的,教育行业则有着数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它是个庞杂的体系,子赛道众多。

无论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每个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正逐年攀升。在日韩等东亚国家,此类现象也很常见。而中国则尤为突出,平均教育投入能占到家庭支出的30%以上。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教育投入甚至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就已开始,尽管有政府提供九年制义务教育,家长仍为孩子报各类培训班,以让孩子能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此外,随着职场竞争日益激烈与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毕业后花钱参加职业考试培训班,以保持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虽然人口红利逐步消逝,但产业变革、教育服务升级会带来渗透率和收费的提升,整个教育行业未来仍将稳健增长。

教育行业目前已成为资本市场中颇具影响力的板块,细分赛道众多。由于政策原因,导致教育上市企业分散在A股、港股和美股三地。

大体来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正式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等。非正式教育则为人们提供培训和学习课程,但政府不会授予官方证书。

具体而言,对于纷繁复杂的教育行业,可按受众年龄和商业模式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从受众年龄来看,0-6岁为学前教育(早教+幼儿园),7-18岁为K12教育,18岁以上则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从商业模式来看,则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其中,学历教育主要是K12民办中小学及民办高校,非学历教育则囊括了课外辅导培训、素质教育培训、以及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化领域。

用这两个维度构建二维矩阵,基本上便可将市场上的大部分头部玩家进行归位: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美股集中了纯正的教育培训公司和幼儿园,学历教育一般集中在港股,而A股多以参股或控股方式涉入职业教育培训。

面对繁杂教育体系中的诸多子赛道,从不同的角度均可得出自圆其说的筛选逻辑。但无论哪种逻辑策略,行业空间与政策风险是绕不开的两个关键话题。

我们可从行业空间和政策波动性入手进行子赛道优选,以寻找稳健度最明朗的子赛道。

目前,中国教育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年均增速约为12%。从受众面和行业空间来看,不难看出K12、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可分列前三。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其中,K12(培训+民办)占比30%、职业教育27%、学前教育17%。K12和职业教育阶段,合计占了教育细分市场规模的半壁江山。

教育行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三个驱动因素,即人口、渗透率、收费价格,前二者为量,第三个为价。

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人口红利将逐步消逝,未来我国教育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则主要来自渗透率和价格的提升。

由于这两点,职业教育更有想象空间。

教育行业空间虽诱人,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相对其他行业,教育受政策影响相对更大。因此,投资二级市场中的教育标的,必须要理清政策趋势的利害关系。

随着最近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密集出台,不少教育子赛道受到了实质性影响。而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学前教育和K12教育。

对于学前教育,加大投入和遏制过度逐利,成了当前政策加码的重点。

2018年11月15日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幼儿园做了调整,尤其是对其资产证券化下发了史上最严监管。

加大投入方面,规定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85%,且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要达到80%,这在收费价格上直接给出了一刀。

遏制过度逐利方面,营利性幼儿园可以设立,但参与到并购、加盟、连锁经营中均需经过审核认证。

上市公司和社会资本不能通过任何方式控制非营利性幼儿园,VIE架构也不行。

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融资、发股并购、现金并购营利性幼儿园,所有民办幼儿园均不可独立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

这么一轮下来,对于幼儿园,无论公办还是民办,无论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IPO、借壳、收购统统不允许,上市之路已经彻底被封死。

以后的民办幼儿园,与二级市场已基本无缘,其资产证券化之路也基本梦断。这已能看出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基本态度,毕竟普惠才能降低生育成本,提高生育率。

学前教育的0-3岁幼托阶段虽可以市场化经营,但早教领域相对分散,集中度较低。

截至2019年,我国有11400多所学前教育机构,但行业CR10的集中度仅30%。十大品牌之中,红黄蓝亲子园占前十品牌的27.11%。其次为新爱婴、美吉姆和悦宝园,分别占比 15.06%、12.05%和12.05%。

对于K12阶段,民办高中虽可选择营利,但义务教育的K9阶段基本只能选择非营利。

而K12教培机构,梯队化差异也十分明显。根据营业收入和业务分布可将K12培训市场划分为四个梯队:

· 第一梯队营收百亿:新东方好未来是全国的K12教培龙头,合计只占2%市场;

· 第二梯队5-30亿:是区域龙头,包括学大、精锐、昂立、龙文、卓越、巨人等;

· 第三梯队在5亿以下:只在少数省份布局,诸如龙门、四季、高思、立思辰等;

· 第四梯队是补课“小作坊”:数量众多,但大多资质不合格,将淹死在监管浪潮中。

K12课外培训虽为最强刚需赛道,但在民办非营利性学校资本化路径尚未明朗的背景下,国家却对K12的培训领域连发两弹,出现了史上最严监管。

2018年2月,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一大批无许可证、内容超纲、安全隐患的线下机构已进入停业或整改,顿时让K12教培哀鸿遍野。

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对学科类K12课外补课机构的师资资格、授课时间、课程内容、收费方式、场地均首次做出明确的严格规定。

随着K12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压力加大,合规成本与教师成本提高,此子赛道必然向龙头集中,小机构终将以退场而告终。

相比之下,职业教育则成了政策最偏心的细分领域,市场前景相对也最为明朗。

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市场人才供需错配,外在动力来自于国家政策的扶持。

随着消费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的劳动力需求会不断提升,会直接拉动职业教育的蓬勃需求。

而职业教育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技能人才,在促进就业和改革教育结构上的意义最为直接。效果立竿见影,当然会受到监管层的政策宠幸。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我国教育市场规模近3万亿,细分赛道中的职业教育市场规模位列第二,预计2020年将达8536亿元。

2)可能的机会

把赛道选到职业教育,你又会发现它也分为学历和非学历两块。

学历性职业教育,分为初、中、高职学校。而职业院校新牌照申请难度高,设立周期长,且经营情况与就业情况直接挂钩,市场激烈竞争之下面临重大不确定性。

自建学校存在较大风险,因而收购存量牌照成为各大教育集团的首选。此块赛道基本处于存量市场博弈状态,除了通过跑马圈地并购式成长外,实际上乏善可陈。

未来的学历性职业教育,也会受到人口红利消退导致的招生下滑影响,实际上很难讲出一个美丽故事。

相对而言,以人才招录考试、考证培训为主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更为市场化。其未来增长潜力更大,政策利好更明确,前景也更为明朗。

自2013年以来,非学历职业教育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就已高达16%。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目前,IT、教师招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金融财会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占比较大,合计收入达到987亿元。

预计至2022年,非学历职业教育总收入将达到1930亿元。

随着产业升级促使市场扩大,非学历职业教育增长潜力也会更大。同时,个税减免和促消费大政策下,家庭节省下来的税费有望对教育进行二次投入,职业培训机构则可直接受益,对该行业形成全面利好。

政策层面也给出了十足的诚意,力促职业教育发展成了监管层的重要议程,职业教育可谓是目前教育子赛道中政策友好度最高的领域。

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就已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

对于政策敏感度极高的教育行业,依政策来调整投资逻辑,不失为一种稳健的投资策略。

所以在综合考虑行业空间和政策风险因素下,在教育细分赛道中,非学历职业教育的前景相对最为明朗,政策利好的确定性也最高。

教育行业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集中度一般不高。且由于各类考试的时间差异,培训收入确认存在季节性,单一类型考试培训也容易受到细分政策调整波动。

为了对抗单一类型培训的政策风险和季节异动,大型培训机构便积极进行多品类布局和渠道的拓宽,毕竟大机构财大气粗。

当季节收入波动较大,或者某一考试波动较大时,规模和资金能力有限的中小机构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弱,将面临更大风险。

因此,在非学历职业教育这个细分赛道中,更需要选择有能力进行培训赛道全面拓展布局的龙头,更需要选取相对具备护城河的标的。

从这个角度看,中公教育不失为一个值得长期跟踪关注的对象。

中公教育(002607)

二十年前,书生李永新即将大学毕业走向社会。

与现在的大四学生一样,他开始四面出击找工作。虽然即将拿到北大毕业证且已经offer“缠身”,但优秀的人在面临诸多选择时,也有迷茫。

恰巧此时,国家开始了首届公务员考试试点。由于本就是读的行政管理专业,那就去考吧,也许去部委做公务员算是专业最对口的一条坦途。

考完他发现,想要报考公务员的人数突然暴增,亲戚朋友看他有备考经验,纷纷上门寻求考试辅导。帮亲朋们提升了应考能力后,他发现讲课这事还挺有趣,自己竟在辅导方面还有两把刷子。

既然如此,为何不办个公务员考试培训班呢?就这样,创业之门由此打开。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2002年,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诞生,沿用至今。次年,中公教育集团正式成立。

十多年后,中公教育已成为覆盖319个地级市、坐拥880个网点和3万名员工、每年培训230万名学员、年收入62亿、净利润12亿的公考第一品牌,成为非学历职业教育龙头。

2019年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上市,目前已成为第三家市值超过千亿的教育企业,仅次于好未来和新东方两大巨头,成为A股体量最大的教育类上市公司。

李永新,则借此闯入了福布斯富豪榜,成为了中国教育行业的新首富。

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试是人才招录培训的三大市场,其实这个领域很长一段时间曾是中公教育和华图教育双巨头并存的局面,而且曾经华图风光一时无两,只不过中公近几年才逐步将华图甩在了后面。

2013-2015年,中公的净利润仅为华图的50%左右,2016年基本持平,2017年中公则远超华图。

与之相对的是,中公已成为A股最大教育上市公司,而曾经作为公考双巨头之一的华图,却仍在尝试十年未果的上市之梦。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中公的三大主营业务为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考试培训,2018年此三项合计收入占比近80%。而其中公务员考试培训收入占比达50%,是中公的主要现金牛业务。

虽然2019年国考的缩招,让人以为公务员人数太多而要缩编,也让市场担忧中公的未来。但仔细分析会发现,缩招主要是国税、地税合并与机构改革导致,并非常态。

我国共有公务员71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约 0.52%,相对而言,远低于英法美日。我国的公务员并非太多,而是太少。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在改革部门减少的编制会在其他部门进行重新分配,并在之后的年份继续补录。这不,2020年国考立即回暖,招录人数就同比增长了66%。

事实上,未来我国公务员总体编制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大幅缩编的概率很小。且随着新老更替和城镇化推进,公务员考试培训这块业务未来会较为稳健。

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期那波公务员将在未来3-5年迎来退休高峰,更新换代会带来一轮需求高峰。

另一方面,目前一些县镇、农村的公务员仍很短缺,随着城镇化继续推进,县镇村这块需求将会成为市场后备。

这两方面,为此块业务的稳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公作为公职招考培训行业的龙头,其品牌和渠道优势将更充分得到发挥,享受此轮红利。

事业单位培训这块,对于中公而言,总体收入占比目前已不到10%,且在继续减少,因为事业单位已失去了以前的“性价比”。

随着2020年事业单位改为企业,事业编改为合同制,事业类单位将面临失去类公务员“铁饭碗”的保证,岗位吸引力将显著下降,相应培训业务也会面临萎缩。

好在中公适时调整了业务结构占比,这块业务的收入占比本就不大,且在不断缩减,因此这项政策对中公的影响并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其教师版块业务,目前占比达到了17.2%,是增速最大的一块。

得益于国家政策发展教育、教师待遇提升带来利好,2017-2018 两年教师净增加均在40万人以上,而此前十年还不到30万。未来五年,教师培训行业将继续快速发展,中公也将充分利用这波红利。

虽是起家于公务员培训,但中公早就看出单一培训赛道天花板较低的危险。2014年就已开始调整业务结构,积极转型职业教育全领域。

目前的中公,除了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教师招录培训领域拔得头筹外,在考研培训、金融财会培训、IT培训领域已全面布局。目前已形成以公务员业务为基础,教师、考研为新增动力,多类培训业务齐头并进的新局面,渐渐成为综合性的职教平台。

考研业务就是它新业务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板块。考研业务与其存量客户群体是高度重合的,市场与品牌可形成很好的协同。

由于本科普及化、考研扩招等原因,2016年以来,考研人数加速增长,且考研人数占当年本科应届毕业生比例在不断提升。

而中公考研目前已有500多家直营网点、1000多名全职教师、200多名全职研发,核心资源全由公司掌握。这块中公市占率已达10%,仅次于新东方的15%。随着其渠道全国共享开拓,市占率有望超越新东方成为第一。

另外,随着利用已有渠道进行复制布局,中公未来在IT培训、金融会计类证书培训等其他方面,也将大有可为。

可能有的人会讲,办个培训辅导班又不是什么高科技,租个房子、雇个老师、搞个课件、录个视频,很好模仿,能有啥壁垒?

是的,他的业务模式并不复杂,进入的门槛是不高,但门槛低的行业并不代表不能构建护城河。

火锅行业门槛低吧?海底捞就有很宽的护城河。

你要知道,职业培训行业是天生具有需求分散特点的,子专业多、客户地理分散、招录时间各异,单就这几点,想把一个品牌用一个标准覆盖全国而实现规模化,就绝非易事。

事实上,中公教育的护城河是很宽的,这集中在其研发、管理和渠道三方面,跟随者们很难轻易撼动。


研发端:系统化、标准化、通用化与瞬时响应,是其横向扩张的密码

教研是需要往里砸时间和钱的,而中公已往研发里砸了20年的钱,年研发费用占收比7%。目前中公研发团队就有2000 人,且三分之一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相比之下,新东方800多人(全+兼职)、好未来500多人,华图才36人。

它总部设有11个专业研究院、1个信息技术中心,下辖 31 个地方研究院,基本覆盖全国。中央研究院统一研发,地方研究院进行本地化,兼顾标准化、适应性和效率。

超过1.1万人的教师,全是总部统招统培再分配。且中公偏好从985、211里招应届生,一张白纸自己培养,忠诚度显然更高。再加上其晋升与薪酬机制强于同业,也就有效保障了教师的积极性与稳定性。

教研与教学团队相对独立,即使骨干离职,也能有效避免教师另起炉灶。

这些使其研发周期非常短,可实现最快速响应考纲变化。大纲发布当日,研发团队便能于当晚进行全国直播解析。

目前,中公已完成1.43 万套讲义和2.16万套教辅材料,5个系统和8个APP软件,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系统化、标准化、通用性教研体系是规模化的基础,同时随着规模扩张又能让边际成本递减,这为中公业务横向扩张造就了有效的护城河。


管理端:垂直一体化兼容度高,规模经济效应显现

中公在管理上采用垂直一体化,总部和分支分工明确。总部负责研发、教师培养等,各分支机构仅负责市场销售、学员服务和教学安排等,灵活度超级高。总部可以通过垂直化管理方式,迅速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然后安排授课教师,开班等系列流程。

一方面,一线的学习中心网络由功能简单的网点所组成,可以自主管理,工作的自主性灵活性很高,网点快速扩张并不会骤增整个经营体系的管理压力。

另一方面,总部及核心省市的中央指挥部,具有较高的管理规模效应和内部产业集群效应,这可基本抵消组织与产能扩张对指挥系统的冲击。

在这种集权+分权灵活搭配的架构下,随着规模扩大,其响应能力越发灵敏。

通过直营网络不断扩大规模,中公教育已形成了很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其管理费用率从2015年27.8%下降至2018年14%,明显低于19%的行业均值。


渠道端:全国性网络形成并持续下沉,基地建设长远提升ROE

目前中公已用880个网点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且全为直营。单单2019 年半年就增加了 179个,超过往年全年净增数,其渠道扩张仍处在快车道。

直营能确保中公对所有分支机构的标准统一,并能确保全国学员教学质量。且直营模式使得各网点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形成了牢固的关系网,新进竞争者很难突破。

另外,中公的渠道已开始下沉到了县和高校,并保持着30%的增速,一张密密麻麻的渠道网,可不是一般同业有钱有闲就能搞出来的。

另外,为了适应诸如考研、IT培训等长周期需求,中公已开始进行基地建设,在部分重点业务区域从从租到自建,搞吃住一体化的封闭培训营,目前在沈阳、长春、南京等地共有5-6 个自有基地。

基地建设可以改善公司培训服务质量,减少了酒店租赁的高昂费用和开办费用。尤其在基地的高频使用下,整体效率将更明显提高,长期看是有利ROE提升的。

从长期来看,一体化培训基地中心是职教培训行业龙头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需求,这也不是小机构能有钱玩得起的。


小结

经过20年的发展,李永新用扎实的研发、兼容的管理和密集的渠道,已为中公教育构筑了未来长期发展的护城河,未来有充足的想象空间。

而这个生在东北三线城市的年轻书生,理清了属于他的人生终极三问,用20年的时间一步步从量变走向了质变,也成功的实现了阶层飞跃。

所以,当我们抱怨阶层固化的时候,想想李永新,他也是个普通人。

薛定谔说“生命以负熵为生”,李永新的创业经历也告诉我们,人生底层逻辑是一个对抗熵增的过程,你需要引入耗散结构而不断学习。

不要每天都想着从最底层瞬间飞跃到最顶层,我们需要理清“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找到自己的擅长点、兴趣点和能力边界。

然后以教育为马,怀揣“改善生活”的策略,一步步从量变实现质变,突然有天惊喜的发现,你完成了“改变命运”的愿景。

这样,岂不是更幸福?


阶层固化焦虑下最大的投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