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中國最沒存在感的省份是哪個?江西人經常自嘲,只有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江西才最有存在感,甚至因此有了“阿卡林省”的中二外號。作為一個內陸省,江西被六個省包圍,在江南、湖廣的光芒下,頗有些消失於人海之中的意味。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被團團包圍的江西。繪圖/Paprika

江西有著諸多令人驚歎的光芒。但在我們的意識之中,第一反應並不會把那些耳熟能詳的標籤貼在江西的身上。廬山、景德鎮、鄱陽湖、井岡山……想不到吧,它們都在江西。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廬山的美,不只有瀑布。攝影/殷錫翔

那麼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江西省三面環山,東有武夷山脈,西有羅霄山脈,南有大庾嶺、九連山脈,北部則是平坦的鄱陽湖平原。贛江、撫河、信江、修水等河流水系,在中部丘陵之中穿行而過,向北匯入鄱陽湖,進而與長江聯繫在一起。這裡也有著魚米之鄉的美譽,古代曾是全國數一數二的財賦大省。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贛南臍橙,江西最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水果。 圖/圖蟲·創意

土地是江西的天賦所在。這裡富含大量礦藏,銅礦使得江西早在商代就有了採銅業,也一直是君主專制時代國家鑄幣的基地之一。高品質的瓷土高嶺土的儲藏量更為日後瓷都景德鎮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國寶級文物“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釉裡紅於元代景德鎮窯創燒。圖/視覺中國

歷史上的江西,是南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漢末戰亂時的北人南遷帶來勞動力和技術,再加上豐饒沃土,江西經濟迅猛發展,逐漸趕上、甚至超過了相鄰的兩湖地區。南北朝時,江西(尤其是鄱陽湖區)已是富足安逸的魚米之鄉。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贛州市崇義縣,上堡客家梯田。攝影/楊昕

唐時開鑿大庾嶺

,是江西迎來蓬勃發展的轉機。原本把江西圍得密不透風的山嶺,閃出了一個口子。贛江——大庾嶺商道連接珠江、長江兩大水系,進而將江西完全納入全國的交通網之中,迅速盤活了江西境內的資源。到了宋朝,江西已經是“賦粟輸於京師為天下最”的重要都會。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婺源的油菜花田。攝影/呂正

經濟發展帶來了文化的興盛。

僅唐宋八大家,江西就佔去三人。更不要提黃庭堅、晏殊、楊萬里這些中國文學史無法忽視的名字。崇文尚學的風氣一開,吸引了朱熹、陸九淵等等當世大儒開壇講學。一個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榜樣,刺激著江西人投身於博取功名的浪潮中。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白鹿洞書院,被譽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始建於南唐,於宋代經朱熹完成重建。圖/圖蟲·創意

自此,江西人以種田養家餬口,靠讀書出人頭地,固執地堅守著“耕讀傳家”的生活模式。然而經濟中心逐漸向沿海的省份轉移。江西作為內陸省很快喪失了優勢,,可江西人依然靠著手中與千年以前並無兩樣的農具來掙一份口糧。清末譚嗣同評價江西說了這樣一句話:

江西習俗守舊,愚如土番。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滕王閣。圖/圖蟲·創意

但正是這種傳統的土地情結,和流淌著的淳樸愛國熱情,使江西的土地上充滿了紅色的印跡。南昌起義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瑞金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兒了?

井岡山火炬廣場。圖/視覺中國

當一切歸於平靜,江西又再度沉寂,我們現在好像很難看到江西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堅持了上千年的耕讀傳家,與現代社會的要求似乎格格不入。這種性格隨著中國的興衰而起落,在堅持自我的同時,也不斷尋找著出路。

- END -


文丨伊森

圖編丨Geethan 袁千禧

設計丨Q年

特別感謝 | 江西省攝影家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