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脫貧攻堅成就夢想-漳州山區縣貧困戶脫貧記

脫貧攻堅成就夢想-漳州山區縣貧困戶脫貧記

2019年,漳州市把穩定提質、鞏固脫貧成果放在首位,全力推進扶貧工作提質增效。各縣(市、區)、鄉(鎮)、村把工作重心轉向三個升級:從落實減貧數量向提升質量升級、從外援式扶貧向內源式脫貧升級、從突擊式幫扶向長效機制幫扶升級,堅實走扶貧攻堅“最後一公里路”。日前,本報記者與市、縣兩級扶貧辦同志一起到山區縣進村入戶走訪調查,感受扶貧扶出我市鄉村振興的新氣象,瞭解廣大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生活。

扶到民心上

一條水泥小道開到郭秀花家門口,老人滄桑的臉上卻漾著甜潤的笑。她出來迎接我們時說:“政府幫我們危房重建,連路都開到門前小院,現在是有房住、孩子有工作,窮日子熬出頭啦!”

華安縣高車鄉際頭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貧困情況各不相同,子女上學費用高、戶主生病缺勞力、老宅高危沒錢修建的貧困戶卻不少。“貧困戶心裡最急的事就是我們扶助的重點,扶貧就要讓貧困戶看到生活的希望!”華安縣扶貧辦副主任李文強樸實地說。

際頭村山高路遠,許多村民還住在海拔千米的山上,幾年前這裡是“窮窩窩”,近百年老屋颱風一來就成重災區、山上土路塌方滑坡,生活別提多難了。政府從群眾最難最盼的事入手,七公里長的盤山水泥路鋪成通車了,解決了小山村發展的燃眉之急。

一家四口卻有三人患病的郭國榮老人家裡也蓋起兩層樓房。老人今年已經70多歲了,三個兒子都有家族遺傳的高血壓病。小兒子大學畢業就職於廈門一家建築公司收入可觀,前年不幸患腦瘤在廈門養病,日子過得不容易。如今在村裡的產業帶動下,一家人靠養蜂維持生計,日子一天一天好起來了。

鄉幹部蔣敏學介紹,際頭村所在的山上生態環境好,花粉質量好,村裡帶領大家養蜂脫貧,“甜蜜”事業已經讓不少貧困戶嚐到了甜頭。

長泰縣巖溪鎮霞美村的貧困戶陳進成原來家住山邊的危房,很容易因山體滑坡而出現危險。村裡幹部很快幫他找到交通便捷的路邊地塊,並四方籌措資金,除了造福工程的補貼,不夠部分由掛鉤貧困戶的縣公安局局長全部解決,以最大的力度幫助他建起了一間小平房,既方便了小女兒就學,也使他能就近攬到更多的活。

抓住困難點,拉他一把,就從貧困邊沿把人拽上來了。貧困戶心裡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

扶出精氣神

華安縣上樟村四面環山、層巒疊翠,因村口一株300年老樟樹風姿俊美而得名。然而,天生稟賦卻埋沒在髒亂差的衛生環境中。駐村第一書記李炎春剛到這裡時,看見的是垃圾成堆、溪流髒堵,這樣的農村怎會有發展的氣象?他下決心把自然的美麗帶回來、讓上樟村脫胎換骨,成為人人愛來的寶地。

除了發動黨員幹部群眾義務勞動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每年暑假,福建工程學院來的李炎春還發動大學生志願者來這裡。青年學生的活力猶如一股清流注入到這閉塞的小山村,沉靜的山莊從來沒有這樣熱鬧鮮活,處處是歡歌笑語、處處可見青年人忙碌的身影。他們清理垃圾、佈置村容村貌,他們挨家挨戶瞭解貧困戶情況、幫貧困戶做事,上樟村的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今年國慶節,村裡自拍自演了《上樟之戀》MV片,把上樟的變化、鄉村振興的精氣神展示給全國人民。清清的溪流、彎彎的小橋、百年的香樟,一切都帶著濃濃的鄉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客商前來參觀投資。

黃龍果種植大戶來了,經濟效益可觀,解決65名農村勞力,其中兩名貧困村民,帶動全村增收80餘萬元;一元農場辦起來了,整山開發生態景區、種植葡萄柚,帶動村民產業致富。

村民周金德患嚴重腎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我們去家中看望他時,他的妻子剛從果園裡趕回來,笑盈盈地向我們述說生活狀況。雖然家中負擔挺重,家中裡裡外外都靠她一人支撐著,但這位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卻樂觀地對我們說:“村裡幹部很照顧我們,經常到家中瞭解情況幫助解決一些困難,還給我介紹黃龍果採摘工作,月收入上千元。遇到困難我們只能去面對,現在家裡有病人,是辛苦點,但我們並不悲觀,還有黨和政府時刻在幫助我們!”

扶出新景象

扶貧不是一戶一人,而是“大河有水小河溢”。

從華安縣沙建鎮建美村村民家中眺望,只見一座山正在開挖建設,全村人都知道那是一個集遊樂、休閒、度假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體。貧困戶莊朝中原來的10多畝地被徵用了,獲得土地補償金40多萬元,平地起洋房,自己也脫離耕種生活,當上一名卡車貨運司機,月收入8000元以上,徹底擺脫貧困。

“引進一個大項目,帶富一村人,建美村良好的生態和招商環境帶來產業發展,扶貧是個系統工程,全村幹部群眾共同努力才能扶出新景象!”沙建鎮黨委副書記鄭志超說。

貧困村平和縣蘆溪鎮連益村依山傍水,一排山、一條溪、一條路三線並列延伸而成一個村。軍人出身的葉更生自己有公司,在漳州發展得不錯,卻返鄉當上了村支書。他喜歡家鄉的山水,他要帶著鄉親們跨過貧困這條坎。“無工業無汙染的山水就是我們的本錢”,葉更生說。

這幾年,村裡用科技扶貧資金入股市旅投集團,分紅獲得收益;村裡的山上種滿了蜜柚。葉更生拿定主意,建起了幾個大柚棚搞租賃,通過產業和項目帶動,整村扶貧,年村財收入達10萬元以上。

扶貧的路就在腳下。“等再過幾年,我們的交通基礎設施上去了,會吸引更多潮汕、漳平等周邊地市的遊客,到時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談到發展,村裡的幹部群眾信心十足。

“廣大貧困戶的未來不是夢,當我們真正按照中央總結制定的‘兩不愁三保障’、精準識別、掛鉤幫扶責任人等各項科學有效的方法去落實,把產業和項目帶到農村廣大天地來,就能圓鄉親們一個綠色家園夢,打贏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採訪中各級扶貧幹部深有同感。(⊙本報記者 陳瑞珠 文/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