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大空頭》:撼動華爾街的那些人

華爾街,向來是傳奇誕生的地方,慾望、謊言與金錢交織在一起,譜寫了無數精彩的故事。在震驚全球的次貸危機中,就有這麼幾個人,嗅到了整個金融體系中的漏洞,先人一步進行佈局,最終在哀鴻遍野中賺得盆滿缽滿。曾經混跡華爾街的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在《大空頭》中就以他們為主角,再現了次貸危機中各類人物與各大金融機構的命運沉浮,讓人感慨人性弱點的同時也對這些特立獨行的空頭們有了新的認識。

《大空頭》:撼動華爾街的那些人

次貸危機的根源

說起次貸危機的根源,就離不開「貪婪」二字。在美國,信用貸款非常常見,其中優質的借款人有著很好的信用,可以確保還款。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低收入人群,他們的信用達不到優質借款人的標準,借給他們的貸款便被稱為次級貸款。在經濟繁榮的時期,銀行為了擴大收入,大力發展次級貸款。華爾街各大投行看到其中有利可圖,便發明了擔保債務憑證(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這種金融創新產品,也就是把信用卡應收款、車貸、房貸等債務打包成證券化產品出售,它使得放款機構一方面能及時獲得現金,改善流動性;一方面又轉嫁了風險。而買入 CDO 的機構或個人則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了貸款的利息。投行和貸款機構為了創收,開始擴大貸款的範圍,其中房貸佔了很大一部分。為了拉到貸款,他們用初期較低的固定利率來吸引買房者,絕口不提而後高浮動利率帶來的風險,反正房價一直在漲,有房在手之後還能借更多的錢,不少人甚至不用付首付就能直接貸款買房。在市場最瘋狂的時候,一名年收入 14000 美元的採摘草莓的墨西哥人,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貸款購買了一套價值 72.4 萬美元的房子;而來自牙買加的保姆,得益於房價的上漲,通過連環借款,在皇后區買了 6 套房子。

而為了讓這些貸款看上去沒風險,投行與穆迪、標準普爾這樣的評級機構合作,將充斥著風險的債務包裝成 3A 級的債券(與美國國債同一評級),賣給不明真相的投資人。

華爾街外孤獨的投資者

當眾人沉醉在房價持續上漲的大好時光中的時候,有人看到了其中的泡沫,試圖找到做空 CDO 的方法,而這個人還是個華爾街的圈外人,他就是孤獨的投資者:邁克爾·巴里。在次貸危機中,為數不多的做空者都暴得大名,尤其是一戰成名的對沖基金經理約翰·保爾森,一下子為他的投資賺了約 200 億美元,自己也賺了將近 40 億美元。他是從德意志銀行的格雷格·李普曼那裡得到消息的,而李普曼正是受到了邁克爾·巴里的啟發。

邁克爾·巴里,這個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性格極其孤僻,同時有著令人驚異的專注力和學習能力,這讓他可以一直投身於所熱愛的投資事業,哪怕是獨自一人。他非金融科班出身,也從沒在華爾街工作過,但他創建的子孫資本公司在最初幾年裡取的了遠勝大盤的業績。正是這個遠離華爾街的人,看到了市場上正在急劇擴散的泡沫,在 2005 年初準備對賭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市場。他預計兩年後,當貸款的利率從固定利率的 7% 升到浮動利率 11% 時,會出現一波斷供潮。為此他仔細研究了美國債券的歷史,最終說服投行出售 CDO 的信用違約掉期產品(CDS,Credit default swap)。CDS 可以看作是給 CDO 賣的保險,持有 CDO 的投資者需要支付定期的保費,若 CDO 的貸款能順利償還,投資者損失的是投入的保費,若 CDO 的貸款無法償還,這些投資者便能獲得全部貸款的賠付。這便是邁克爾·巴里找到的做空 CDO 的方法,損失可控,而收益巨大,他在 05 年瘋狂下注,精心挑選風險高的債券,到 10 月已經擁有了 10 億美元的 CDS。而投行和保險公司也想著能利用 CDS 大賺一筆,其中像高盛這樣的投行充當的是中間人的角色,在賺取收益的同時把風險轉嫁出去。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零和對賭,而且是個大賭注,正如邁克爾·巴里所說:「我不是在賭一隻債券,我是在賭一個體系。」那麼,究竟誰是傻瓜呢?

《大空頭》:撼動華爾街的那些人

同名電影

掀掉皇帝新衣的華爾街蜘蛛俠

早年在奧本海默公司當分析師的史蒂夫·艾斯曼,很早的時候就接觸過次級貸款債券,也一直是在華爾街發出不和諧聲音的人。「這些傢伙的謊話是無邊無際的,華爾街賣出去的東西什麼都不是。」他曾經這麼批評過那些放貸人。

艾斯曼每個星期三的中午都會去紐約最大的漫畫書店看最新上架的漫畫,他幾乎看完了所有超級英雄漫畫的成人版本。他最喜歡的漫畫是《蜘蛛俠》,他把自己看成是一個革命者、被壓迫者的守護神,以及罪惡政權的敵人,正是華爾街蜘蛛俠的形象。

在次貸危機之前,他也是主要的做空人,在一次李普曼安排的與他的對賭人(一位 CDO 交易經理)的會面上,他徹底弄清楚了整個金融體系的問題,高企的槓桿率和評級機構的謊言都得為最後的崩潰買單。會面結束後,艾斯曼將空頭頭寸由不到 3 億美元提高到了 5.5 億美元,同時做空了評級機構穆迪公司的股票。

隨後的故事很多人都熟悉了,房價不再上漲,斷供潮爆發,大規模的違約讓高槓杆搭起來的債務高塔轟然倒塌。美國的三家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閉,貝爾斯登和美林證券被收購,最終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嘯。而在經歷了投資人的種種懷疑之後,李普曼、艾斯曼、約翰·保爾森這些空頭們則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勝利。

很多時候成功和失敗都在一瞬間,就像 2008 年 3 月 14 日這個經典的片段。

這一天,艾斯曼與持有貝爾斯登股票的投資人比爾·米勒被邀請前往德意志銀行總部為一屋子投資者作報告。「如果美國的金融體系聽起來像一個循環的龐氏騙局,是因為它本來就是。」艾斯曼痛斥著華爾街的公司,而比爾·米勒則在解釋應該投資貝爾斯登的理由。艾斯曼講完時,拍了拍比爾·米勒的背,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當比爾·米勒給聽眾保證貝爾斯登不會破產時,艾斯曼脫口而出:「現在才 10 點 5 分,還有時間。」而就在此時,貝爾斯登的股票開始暴跌,人們瘋狂地湧向出口,準備拋售手裡的股票,此時格林斯潘的講話已經沒什麼人聽了。接下來的週一,貝爾斯登就被賤賣給了摩根大通。

《大空頭》:撼動華爾街的那些人

倒掉的雷曼兄弟

最終的結果證明了華爾街的許多看似聰明的人未必有那麼聰明,更多的人被短期利益遮蔽了雙眼,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而整個體系的監管缺失也為危機埋下了隱患。與此相對,極少數的空頭們,遠離了資本的狂歡,在質疑中堅持清醒地獨立思考,實在讓人佩服。尤其是艾斯曼這樣有些討人厭的傢伙,他掀掉了皇帝的新衣,戳破了太平盛世,甚至敢於和整個體系叫板:「這個國家的上層階級在蹂躪這個國家,他們壓榨人民,建立了一座城堡來掠奪人民。在這些年當中,在華爾街的大公司裡,我一次都沒有碰到過有危機意識的人。從來沒有人說『這是錯誤的』,也沒有誰對我說過的那些話表現出一丁點兒的關注。」

硝煙散去,而歷史還會循環,華爾街的金錢故事也還會繼續,人性總是如此。艾斯曼最後總結這場鬧劇的言辭,不知有多少人會當回事呢:

「華爾街應該滅亡,因為毀滅它是正義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