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從引流到賦能的社會組織扶貧“包頭模式”

固陽縣下溼壕鎮北油房壕村村主任趙志強,今年在包頭市中草藥種植業協會的幫助下,試種了100畝板藍根。算著高出以往種蕎麥或菜籽十倍甚至二十倍的收益賬,他決定明年動員全村村民,一起做大做好村裡的中草藥種植。

11歲的小學生小浩(化名),通過堅持每天寫日記,每月都能贏得包頭市心願公益協會的一份特別“獎學金”。他用這份“好習慣養成獎學金”幫媽媽交了房租,這裡包含了他對有尊嚴地生活的希望。

調集社會組織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包頭走在了自治區的最前面。據包頭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偶燕鐵介紹,2018年,包頭市民政局發佈了《關於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工作項目徵集通知》,“張榜”徵集社會組織扶貧項目,將社會組織的力量引流到扶貧工作中。兩年來, 60多個社會組織帶著81個扶貧項目和近1499萬元資金“揭榜”,走進5個貧困旗縣區,惠及貧困人口4萬餘人次。

志願、捐贈、就業、商貿、產業、醫療等六大類幫扶項目,發揮了社會組織豐富資金、技術和專業的優勢,調動了其背後所依託的愛心企業及人士的巨大資源,凝結成一股合力,向貧困地區、人口匯聚。不同社會組織各自發揮所長,為貧困人口“量身訂製”了最適合的脫貧途徑,也打造出了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的“包頭模式”。

發揮專長,

引資源要素更精準流向扶貧

固陽縣的北油房壕村,土地貧瘠乾旱,一直以來只適合種植蕎麥和菜籽。一年到頭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每畝20—50元的收入,早已留不住人。現住的27戶40多口人,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鞏固脫貧成果,光靠享受政策難以長久為繼。但這樣的環境,卻恰恰適合耐旱多年生中藥材的生長。於是,村民們脫貧致富的願望與包頭市中草藥種植業協會的專業幫扶一拍即合。

發展中草藥種植,形成相關產業鏈,包頭市中草藥種植業協會及其會員企業,經過充分調研和對當地土壤綜合分析,制定了固陽縣中藥材種植基地發展規劃,這是2019年通過市民政局篩選“上榜”的46個項目之一。規劃中明確,從2019年至2024年,以固陽縣下溼壕鎮為主建設區,打造萬畝中藥材產業基地,增加配套現代化中藥材加工設備,建設中藥材深加工廠。有了這樣的產業項目,當地農民不用再擔心離開扶貧政策後的生活了。

2019年,協會先在下溼壕鎮的北油房壕村進行了試點。一直琢磨如何搞好本村農業的村主任趙志強在協會的幫助下,從自家的400畝土地中分出100畝試種了板藍根。“每畝產量有150公斤左右,收益能達到500元。”今年,協會給趙志強免費提供了板藍根種子、種植機械和技術,並簽訂了保底價回收合同。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這樣的成果趙志強覺得非常滿意。他決定從明年開始,不僅要帶領常住村民,還要召集外出務工的村民,都回來發展中草藥種植。“我們計劃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或流轉或託管,把村裡的2300畝土地整合起來,大規模種植,帶著大家一起致富。”趙志強說,今後,村、鎮、協會、企業還會持續合作,相繼建設水泥硬化晾曬場地、儲存庫房、中藥材烘乾車間,利用黃芪交易中心打造一個全新的中藥材物聯中心。

“考慮到當地農戶的實際情況,先期發展一年生的板藍根,讓農戶們積累種植經驗,逐漸過渡再大力發展多年生中草藥。”曹永東作為中草藥種植業協會會長和會員企業的負責人,充分考慮了農民的收益點。基地打造成後,基地種植戶可以得到協會和會員企業免費提供的種子、機械支持、種植技術,並簽訂保底價回收合同。自行買種子、機械、自己種植的農戶也可以與協會簽訂回收合同,協會按市場價格回收成品。這樣,農民負責種植、協會負責服務、企業負責市場,鞏固脫貧成果、帶動農民增收,實現區域性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就不難了。

突出“智志雙扶”,

創新模式讓脫貧更有尊嚴

從2019年3月開始,11歲的小浩(化名)每個月都能拿到包頭市心願公益協會送到學校的一份“獎學金”。這是他天天寫日記換來的,所以每次登上講臺領取時,小浩都是昂首挺胸,一臉自豪。

這份“好習慣養成獎學金”,實際上是包頭市心願公益協會針對貧困兒童,從愛心企業和個人募捐來的救助金。但為了維護孩子們的尊嚴,避免讓他們形成懶漢思維,會長孟繁成創新項目模式,讓這些孩子通過堅持寫日記、畫畫,為自己換取這份特別的獎學金。“以前領救助金的孩子,都是垂著頭滿臉自卑。我們不想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扶貧要扶志,我們希望孩子們不僅在經濟上得到幫助,更要在精神上建立自信。”

小浩在日記中寫道:“我本來想用這個錢買點學習用品,結果房東來催房租了,我看媽媽爸爸挺可憐的,拿不出房租,我就拿我的錢來付房租。”記者看了孩子們的日記本,有的已經寫了厚厚的一大摞。正面是日記,背面是相應的畫,記錄了他們每一天的學習、生活、感悟。獎學金每月發一次,根據日記的質量評出幾個等級,每個孩子能拿到100—300元不等。這個過程,更是這些孩子被發現、被肯定的過程。憑藉“扶志”的創新性,該項目已經連續兩年“上榜”市民政局的徵集項目,它賦予貧困兒童的不僅是資金救助,更是走出自卑、建立自信的“精神動能”。

據瞭解,項目從2018年6月運行至今,已為268名貧困兒童發放了26萬餘元獎學金。孟繁成告訴記者,隨著項目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與支持,未來能加入好習慣養成獎學金項目的孩子也將越來越多。

從引流到賦能,

共築社會組織扶貧“包頭模式”

農勢力生鮮共享創業孵化平臺、關愛貧困地區學齡前兒童營養健康服務、喚起內在生命的力量志願幫扶……兩年來,社會組織發揮了產業信息彙集、行業資源聚集、專業人才密集優勢,並帶動單位、個人會員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從幫助貧困人口解決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創新工作理念,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將“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從心理素質、技能培訓、思路拓展等各個方面,賦予貧困戶靠自身脫貧增收的能力。偶燕鐵告訴記者,2020年,市民政局將聘請第三方,對這些項目進行績效評估。

為了讓社會組織能夠在脫貧攻堅中充分發揮作用,包頭市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統籌運行。市政府分管領導親自研究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方案,部署具體工作。市民政局負責動員社會組織,徵集、統計幫扶項目,聯繫對口幫扶單位與受助單位精準對接。市扶貧辦負責協調旗縣區扶貧部門做好協調保障工作。各相關地區黨委、政府統籌協調當地民政、扶貧部門,選擇受助群眾,對接扶貧項目,參與項目簽約,指導項目實施。社會組織發揮專長、積極作為,相關部門動員引導、科學組織,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包頭模式”正在發揮著獨特而巨大的作用。

(包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郭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