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湖北省武警總隊來了一群“學霸”兵

清華書生蛻變成鋼,北大才子靶場逆襲

省武警總隊來了一群“學霸”兵

湖北省武警總隊來了一群“學霸”兵

王啟帆(左二)參加訓練長江日報記者楊濤 攝


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通訊員張鵬飛 祁武輝

穿上戎裝,背上行囊,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今年入伍省武警總隊的新兵,和往年相比,有何不一樣?答案是:學霸多!他們中有的是北大才子,有的是清華學霸……

今年,省武警總隊新兵團可謂是人才濟濟,來自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的新兵有7人,研究生學歷5人,名牌大學、高學歷新兵人數創下總隊歷史之最。

12月13日,長江日報記者走進位於東西湖區的省武警總隊新兵訓練基地,探訪了這些“學霸”兵。

清華文弱書生歷練為“鋼鐵戰士”

“嚯!譁!”訓練場上,新兵戰士個個精神抖擻,勇猛如虎,持警棍、盾牌,開展隊列、擒敵、應急棍、警棍盾牌、體能等科目訓練,氣勢如虹。

20歲的王啟帆在操練中,動作乾淨利落,聲如裂帛,眼神剛毅,絲毫沒有文弱書生的樣子。“我已經逐漸成長為‘鋼鐵戰士’了。”

王啟帆來自四川瀘州,今年9月入伍前,他還是一名以666分高分考入清華大學的新生。為何暫別校園走進軍營?王啟帆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在大學的新生軍訓中,教官也是他的學長,剛剛退伍回到清華,“學長的精氣神透露出軍人氣質,他平時樂於助人、積極參加志願服務,這些都深深吸引著我,我想向他看齊。”在對學長感到崇拜和敬佩之餘,王啟帆瞭解到,自從2005年國家首次面向高校學生招收新兵以來,已有近300名清華、北大學子應徵入伍,這讓他對學校倡導的“又紅又專,全面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

今年6月,王啟帆主動聯繫清華武裝部老師,瞭解流程,在中國徵兵網上填報了入伍申請。“那一刻,我內心相當激動。”

來到部隊,王啟帆所在的班裡一共8名新兵,其中7名是大學生新兵,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在軍營書寫閃亮青春。在這裡的近4個月,王啟帆也從校園裡的驕子、家中的獨生子,慢慢成長蛻變。“剛來部隊,爸媽擔心我身體吃不消。在班長、指導員的幫助下,我的身心都在接受磨鍊和挑戰,逐漸向一名合格的軍人靠攏。”令他記憶猶新的是,一次體能訓練中,他被要求雙手撐地、腳尖點地,身體懸空支撐,就這樣堅持了半個小時。“一開始覺得5秒就不行了,但班長一直強調做不到就是態度問題,我硬著頭皮堅持了下來,我做到了。”

突破了體能,王啟帆的思想也豁然開朗起來。“以前在學校過多關注學業,對於國家、社會的認知相對匱乏。來到部隊,激發了我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的瞭解,並開始對自己的使命和擔當有了理解。”除了在部隊上政治教育課,他還買了一套《資本論》,“這可是個大部頭,需要擠出時間來學習。”王啟帆特地向組織申請,在晚上熄燈之後能繼續閱讀。清晨怕吵醒戰友,他特地買了手環,用於震動定時,5點起床繼續讀書。“現在正文900多頁的第一卷已經讀完了,準備繼續閱讀第二卷。”王啟帆的愛讀書,讓他成為了新兵連裡的讀書學習標兵。

最讓他愛不釋手的還有一本《清華園裡的退伍老兵》,這是清華大學對2005年以來參軍學子的經歷集納。“學長學姐參軍入伍的故事我已經滾瓜爛熟,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我,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將來能用所學知識來服務部隊,到組織需要我的地方去。”

就像在《邁好軍營第一步》的入伍教材中寫的那樣:“無數人生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王啟帆在旁邊批註道:“所以參軍是我至高無上的榮耀。”

北大才子靶場逆襲戰勝不自信

“47環!”“逆襲成功,恭喜恭喜!”訓練場上,實彈射擊考核結束,新兵胡毅喆達到優秀水平,戰友們紛紛投來讚許的目光。

20歲的胡毅喆入伍之前是北京大學大三學生,高考時考出福建省文科第2名、646分的佳績。“再不參軍,我怕來不及了。”原來,胡毅喆從小就有個軍旅夢,在最好的年華穿上軍裝,成為颯爽英姿的軍人。

走進校園後,這顆根植於心的夢想種子再也按捺不住了。為了圓夢,他給做教師的父母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他們認為當兵辛苦,希望我順利畢業,安穩一點。但是我從軍態度堅定,而且大學生參軍入伍,還將被國家給予優厚的待遇。我想要作出貢獻,來對得起這些。最後,軟硬兼施,爸媽終於同意我參軍。”

夢想照進了現實,但軍營生活讓走出象牙塔的胡毅喆感到不適。“雖然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身體和心理準備,但到連隊第一天,面對陌生環境,我還是緊張得渾身發抖。”

胡毅喆的緊張發抖源於內心的不自信。“大家對我的學歷充滿了羨慕,但是我反覆考慮的並不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才華,而是希望能夠打牢體能、技能基礎,適應部隊生活,更好地融入部隊大集體。”

胡毅喆骨子裡很要強,入伍前,在學習上力爭前茅,入伍後,在射擊科目、手榴彈實投訓練中,也想要做到最好。但面對新鮮又充滿挑戰的軍事技能科目,他總是顯得不自信,身體還是會像初來乍到時那樣發抖。背上了思想包袱的胡毅喆,情緒越來越低迷。

“有天晚上,班長一路小跑過來,拉住我的手,還一邊輕撫我的後背,讓我別緊張,多練習就適應了。”這個小舉動,讓胡毅喆感受到了軍營的溫暖。之後,從支隊領導,到連長、指導員、排長,都會時不時找他談談心,為他這個“新兵蛋”答疑解惑。

“為了給‘狀元兵’療傷,我們連黨支部為胡毅喆創造各種登臺露臉的機會,讓他走到隊伍前,發表言論、演示科目,磨鍊他的心智。當他遇到挫折、犯錯時,也避免一味責備,而是耐心疏導。” 該連指導員戚澤琛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瞭解到胡毅喆在大學時擔任過定向越野隊隊長的經歷,便組織了一次3000米測試,“胡毅喆不負眾望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贏得一片喝彩聲,他對自己、對部隊越來越充滿信心。”

採訪中,依舊有些靦腆的胡毅喆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在北大,學到的是知識;在部隊,獲得的是能力。“從大學到軍營,變的是身處的環境,不變的是我們當代青年的愛國情懷。將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綠色軍營,我的青春無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