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充電樁龍頭特來電的“安”與“危”

本報記者 陳茂利 北京報道

在經歷“行業洗牌”和“市場寒冬”後,在政策和資本的雙重驅動下,今年的充電樁市場呈現出了不同的氣象。

日前,山東省發佈的《進一步加強和規範全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的實施意見》指出,山東省計劃到2022年底建成充電樁10萬個以上。

作為山東省內企業,中國第一大充電樁運營商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來電”)迎或迎來政策利好。對此,特來電方面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背景下,特來電將發揮自身優勢,全力配合山東省多措並舉加快發展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號召。”

不過,《中國經營報》記者關注到,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特來電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但尚未形成絕對優勢,亦存在被超越的“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半年,特來電母公司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銳德”,300001.SZ)董事長於德翔給特銳德股東們寫了一封信,宣稱特來電已跨過盈虧平衡線,進入收穫期,開始盈利。

有股民提出,特來電跨過盈虧平衡線,為什麼不公佈具體數字?就2019年前三季度特來電的盈利情況等問題,特來電宣傳部相關人士表示,“目前,還未做出準確統計。”

進入利潤“收割期”?

特來電是充電樁行業第一家宣佈跨過“盈虧平衡線”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於德翔給公司股東們寫了一封信,宣佈特來電已跨過盈虧平衡線,“充電網近五年累計投資50多億元,前4年累計虧損6億元,我們咬緊牙關、砥礪前行,2018年終於跨過了盈虧平衡線”。

作為充電樁行業的龍頭企業,跨過盈虧平衡線對整個充電樁行業來說也是一種提振。不過,記者關注到,在今年的第三季度報告中,特銳德並未公佈充電業務具體盈利情況,僅在業績預告中提及, “在公司的努力下,充電運營及設備銷售業務繼續保持良好勢頭、穩步向好,公司繼續保持市場佔有率第一、充電量第一的龍頭地位。2019年 前三季度公司充電量約14.4億度,較去年同期增長91.30%”。

對此,有股民提出,“跨過盈虧線,到底是賺了多少,虧了多少,也沒有具體數字。”對此,特來電方面並未正面回覆“盈虧”問題,僅表示,“目前,還未做出準確統計。”至今,特來電充電樁業務的盈利情況還是謎團。

不過,由於充電樁業務具有投資大、盈利週期長、初期使用率低等特點,整個充電樁行業都面臨“盈利”難題。

“特來電是創新能力很強的公司,率先實現盈利是有可能的。充電行業能否盈利主要取決於電動車增長的速度。現在電動車規模相對較小,充電樁作為配套設施,現階段尚屬於超前投入,虧損也是正常的。”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稱。

“盈利取決於電動車輛的增長速度,從今年來看,電動車的增長速度是低於預期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5個月同比下滑,這會影響充電樁企業盈利預期的實現時間,”紀雪洪表示,“但是從長遠來看,充電樁行業不可能持續虧損下去,盈利會是最終結果。至於誰家會盈利,取決於企業的技術、服務、經營策略和成本控制等。”

資本分食行業蛋糕

充電樁行業從“野蠻生長”到“淘汰洗牌”,僅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國充電樁企業(或稱“樁企”)超過1000多家。但時隔兩年後,剩下的僅100多家,與2017年的“高峰”相比,存活率僅10%。

置身於行業洗牌的環境中,對充電樁龍頭特來電來說,即飽含機遇,亦存在危機。目前,特銳德在充電樁行業形成了領先優勢,並建立了“護城河”。特銳德在2018年年報中稱,“充電樁數量全國第一,規模優勢顯著,公司通過快速佈局充電網形成的規模優勢是公司業務發展的重要競爭壁壘。”

不過,充電樁行業格局尚不穩定,“龍頭”地位亦存在被超越的風險。中國充電聯盟發佈信息,截止到2019年11月,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臺的共有8家,前三家分別為:特來電運營14.4萬臺、星星充電運營11.2萬臺、國家電網運營8.8萬臺。

去年同期,特來電、星星充電、國家電網運營充電樁數量分別為11.97萬臺、5.21萬臺、5.65萬臺,分別同比增長20.30%、114.97%、55.75%。從數據看,特來電在2019年充電樁運營數量增速遠不及第二名星星充電。

此外,在政策的支持下,有實力的主機廠和經銷商集團也在加碼充電樁。按照《關於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500萬輛,充電樁數量達480萬個,車樁比近1∶1。現實是,國內充電網絡建設進度落後於規劃,車樁比約為3.5∶1,這意味著充電樁行業還有不小的增長空間。

資本的嗅覺是敏銳的。今年11月25日,國家電網與廣匯汽車聯合發佈消息,雙方共同成立國網廣匯(上海)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並計劃於2020年完成43萬個充電樁佈局,並將與恆大和萬科等地產商合作,推進社區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

而在此之前,更早前7月,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大汽車集團與星星充電成立開邁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40億元,從事充電樁產品的開發、設計、生產、銷售與運營。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新一輪“廝殺”會更加殘酷。實際上,業內不乏有聲音稱,充電樁行業經過洗牌後只會剩下3~5家企業。

不過,面對行業競爭,於德翔顯然很有信心,他表示,“我希望更多的企業願意投入到這個大的產業中,這個產業確實有非常大的空間和價值。”

除了外部競爭,換電技術路線也被外界認為會對特來電的充電業務造成威脅。而特來電方面認為,“換電模式是特殊場景、特殊階段的產物,不適合長期發展。換電的成本比較大,建設換電站需要更高的土地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換電的投資成本是充電的3倍以上。國內的充電市場利潤微乎其微,所以短期內盈利基本不可能。

此外,特來電方面告訴記者,“對於消費者而言,換電模式對部分廠家的部分車,比如出租車,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對個人的、不同品牌的乘用車,不具備普適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