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國際化營商環境需要魄力

本報記者 張李源清

近日,由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和南方都市報社聯合主辦的“打造數字政府共建活力灣區——推動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來自廣州市政協、廣州市社科院、廣州大學以及廣東的官員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研討,為大灣區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建言獻策。

政策要“做前、做穩、做實”

2019年,全國各地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改革更是走在全國前列。

“對企業來說,千個文件萬個會議不如一個具體措施落地。”廣州市政協常委曹志偉表示,營商環境改善要更大更有力度的改革,需要更具體可行的措施。

廣州天河區民企商會會長姚永達也認為,民營企業商會應該起到平臺、橋樑的作用,不僅要及時傳達政府的政策,也要讓政府傾聽到企業的聲音:“要有真正的主管部門,來長期負責政企溝通機制方面的工作,政府需要聽到企業真實的聲音和需求。”

一窗式政務服務改革專家、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客座教授劉允強則提出六字建議:做前、做穩、做實。“只有一件一件事情做,一步一步走才能搞好大灣區的建設。”

廣州要始終保持危機感

談及政務服務流程,劉允強肯定了廣東政務服務改革的成果:“近幾年廣東改革推進的力度還是非常大的,廣州是政務服務‘一窗式’改革的發源地,政務服務網辦能力走在了全國前列。”

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為例,作為廣州市企業滿意度排名第一的區域,在今年雙十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獲得了聯合國總部頒發的“2019年度全球傑出投資大獎”。始終堅持先行先試,將政府的“政策最後一公里”落實到位。

政府政策穩定,企業信心十足。廣州開發區行政服務管理中心主任單寧偉介紹,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政務服務中心開設了全省首個政策兌現窗口,企業通過互聯網、政務公眾號等,不僅可以精準查詢政策,還可以瞭解目前其享受的政策走到了哪一個環節、遇到什麼問題:“我們改革初期也主要靠一些減材料、減時間舉措推動優化營商環境,但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時,這種做法很難維持,其實企業非常看重政府的政策是否穩定,這也是企業選擇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的重要因素。”

但劉允強也提出,全國其他地區也從“追兵”變成“標兵”,所以廣州一定要保持危機感:“我們目前的改革主要有三點,一是創新改革受理流程,二是優化行政審批環節,三是完善政務服務體系。總之,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滿意是標準。”

11城融合要路、財、政全通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粵港澳三地11個城市融為一體,比打破部門間壁壘更重要的是魄力。

廣州市社科院廣州城市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柳立子提出,至少可以從兩個維度去考慮大灣區融合:一是統一標準,二是聯合監管。她強調,建立標準時要淘汰以往的標準;聯合監管的作用是解決審批後續的風險。“審批流程簡化了,省出的人力應該用於強化監管,讓好的企業有好的氛圍,一些違法、不好的企業要淘汰出局”。

單寧偉則建議,大灣區接下來發展一定要做到路通、財通、政務通的“全通”。對此,曹志偉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首先要做到硬件軟件的互聯互通,硬件層面就是交通,軟件層面是指信息互通的平臺,“廣東打造了‘粵省事’‘粵商通’平臺,那能否打造一個‘灣區省事’‘灣區商通’的平臺呢?”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州城市戰略研究院院長尹濤在研討會最後總結道,各位與會專家的對話為更好地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多元視角:“下一步,廣州市社科院將會持續跟蹤並提升對營商環境的研究,具體包括,如何從企業資源獲取從企業績效視角、構建以企業獲得感為主體的營銷環境評估體系;如何構建可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的具體措施,包括明晰政府、企業和市場之間的關係,營造一致性、公平性的法律和制度環境,確保政策的穩定性、持續性和精確性以及如何形成相對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