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為什麼有的人大錢不在乎,小錢卻斤斤計較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那種消費觀非常矛盾的朋友,對於小錢他們精打細算,但是對於大錢他們卻不太在意。

就拿我隔壁的鄰居大媽來舉個例子:

鄰居大媽平時是一個特別會精打細算的人,非常熱衷於砍價和搶購,哪個超市醬油買一送一,哪個百貨商店滿100減50,沒有她不知道的打折消息。每次省了錢都會很高興的將給周圍的人聽。

但是當他們家去年買車的時候,她卻不願意多去幾個店看看,多比較幾種付款方案,而就是在離家近的一家門店買了。如果好好比較的話,怎麼說也能省個大幾千塊錢,你問她,她的回答就是:車都買了還在乎這點小錢?

像這種大錢不在乎,小錢斤斤計較的例子,生活中很常見,比如很多人平時買衣服花一兩千錢並不在乎,但在群裡搶紅包,會為了少搶了幾塊錢而不開心;還有很多人平時在外面吃一頓飯幾百塊不覺得貴,但會為了十幾塊錢的停車費感到心疼;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矛盾的行為出現呢?

消費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可以解釋上述矛盾的行為,這個概念叫:【*心理賬戶*】。就像銀行賬戶一樣,每個人的心理都存在很多的心理賬戶,這些心理賬戶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為什麼有的人大錢不在乎,小錢卻斤斤計較

*那究竟什麼是心理賬戶呢?*

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這個概念,最早由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概念。塞勒發現,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為了更直觀地解釋心理賬戶,讓我們先來玩一個遊戲。

現在假設,今晚在國家大劇院,有一場你期盼已久的演出,雖然票價很高,需要1000塊錢,不過你早就決定要去看,而且提前買好了票。

吃過晚飯後,你正準備的動身出門,卻意外發現演出票不見了。你找遍了所有地方,還是沒找到。焦急的你要想趕上這場演出,只能再花1000元買一張新票。面對這個情況,你會怎麼做?

第一個選擇是:再買一張票

第二個選擇是:不買票,決定不去看了

請記住你的選擇~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情況。


同樣在國家大劇院有一場你期盼已久的演出,你打定主意要去看演出,票價是1000元。

但是這次你沒有提前買票,而是打算去現場買。

剛要從家裡出發時,你發現自己把一張1000元的購物卡弄丟了。

此時此刻,你還會不會花1000元買這場演出的門票呢?


第一個選擇是:買

第二個選擇是:不買,不去看了

請記下你的答案~

剛剛這個讓你做的這兩道有趣的題,是由品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設計的。

這個有趣的小實驗發現,大多數人在第一種情況下都會選擇不再買票,不去看演出。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大部分人會選擇依然去看演出。

看看你的答案,是不是跟他們一樣呢?


為什麼有的人大錢不在乎,小錢卻斤斤計較


但其實,如果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其實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是完全一樣的,因為在這個兩個情況下,你都損失了價值1000元的物品,不同的只是損失的形式。在第一種情況你損失了1000元的門票,而第二種情況你損失了1000元的購物卡。

同樣是損失價值1000元的物品,為什麼你選擇是否去看演出的決定會截然相反呢?

這正是心理賬戶所帶來的誤區。

當我們丟失門票時,我們會將兩張門票的錢放在同一個賬戶裡,這樣你會認為看一場演出要花2000塊錢,價格太高,索性不看了。

而當購物卡丟失時,你會將購物卡的錢和買門票的錢放入兩個不同的賬戶,分別考慮,這時,你認為門票還是1000塊錢,不影響你去看演出。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塞勒認為,人們在決策時都有兩套算法,一套是經濟學算法,一套是心理學算法。

經濟學算法裡,人們絕對理性,每“一塊錢”都是可以互相代替的,不管是撿來的1塊錢還是掙來的1塊錢,或者抽獎得來的1塊錢,都是一樣的,因為對你而言,你的財富就是多了1塊錢。

而在心理學算法裡,每“一塊錢”就不一樣了,“錢從哪來,花到哪去”,每“一塊錢”都是專款專用的。人在日常的指出預算中,甚至連衣服和演出票錢都被嚴格地放入兩個不同的賬戶中。這就會產生演出票丟了就不看戲,但是購物卡丟了還去看。

但事實上,我們所有的決策,都不應該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

除了在消費方面設立不同的心理賬戶,*人們對於收入方面也會設置嚴格的心理賬戶*。甚至在不同時間賺的錢都會設置分不同的賬戶。


*我們來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出租車司機。我們都知道晴天的時候一般都比較好打車,出租車的生意也一般,很多司機都是需要工作到比較晚,多拉幾單才能賺足夠錢回家。但是在雨天情況就截然相反,路人們會遇到有錢也打不到車的窘境。

而好的情況下,出租車司機半天就能賺500塊錢。如果你是一名出租車司機,你是應該在晴天多工作一點你呢?還是雨天多工作一點你呢?

從理性的角度愛說,我們知道應該在晴天生意不好的時候早點收工,在雨天生意好的時候回多工作幾小時。

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加工理工大學科林教授研究發現,為了保證每天能有一筆固定的收入,能夠繳納各項開支,比如班費、油費等等,出租車司機往往會給自己定一個日收的小目標,比如每天賺足800元才能回家休息。

因此,他們在晴天生意不好的時候,就需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帶著800元回家。而在雨天生意好的時候,他們因為很快就能賺到800元,而會提前回家去。

其實出租車司機也知道,雨天多工作一小時,晴天就可以少工作兩小時,可是因為他們設置了每天收入的心理賬戶,使得今天的工作和明天的工資似乎不可以互相替代。


為什麼有的人大錢不在乎,小錢卻斤斤計較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也可以引申出一個關於工作效率的道理。每個人的工作狀態都是週期性的,有時候效率高,一小時就可以出很多活,但有時候狀態不佳,半天也做不出什麼來。

所以如果你手上的項目離dealine還有一段時間,你不妨根據自己的狀態來調整工作節奏和時間,而不是每天給自己定量工作。因為完全按照每日定量的方式去工作,從效率上講它不是最佳選項。


*除了以上兩個常見的誤區外~*

*現在,很多精明的商家也是利用心理賬戶效應,來套路我們, 讓我們無意識地買買買~*


最常見的就是:

商家搞打折促銷,除了用到我們昨天講過的錨定效應,心理賬戶效應也普遍存在。

比如你會發現一些商家促銷時會直接打折,比如8折、6折等等;而更精明一些的商家則會促銷設計成滿200減100,或者滿500減200~

這時,它們就充分的利用了我們的心理賬戶,比如滿200減100,我們的潛意識會覺得自己不是花了100,你是省了100。

除了滿額減之外,還有的商家會告訴你,滿1000返500代金券,這時人們通常會將1000元歸到支出賬戶,而500元歸入收入賬戶。強烈了區分了兩個不同的心理賬戶,讓我們覺得自己獲得的優惠更多。而實際上這個折扣換算下來其實就是6.6折,而如果商家只說6.6折,恐怕不會太激起人們消費的慾望。

其實說實話,對消費者來說,很多時候這些形形色色的減免和返券,看似力度很大,實際還沒有直接打折划算,但就是這種玩法,會讓你更容易買單。

由於心理賬戶的存在,很多時候兩種等價的情況下, 人們會做出自相矛盾的判斷和選擇。比如,

門票丟了就不去看演出,而同等價值的購物卡丟了,就還會去看演出。商家大6.6折未必能讓我們駐足停留,但如果說滿1000返500則跟容易讓我們買買買。


*面對心理賬戶的效應,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的呢?*

  • 首先,通過學習今天的內容,你對心理賬戶所導致的非理性行為有了足夠的瞭解,知道錯誤的存在,是避免錯誤的最好辦法。如果我們還是一無所知,那就無從避免~
  • 第二點,你要知道錢從理性的角度完全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不管是門票的1000元還是購物卡的1000元,本質上它們是等價,沒有差別的。我們應該讓自己的錢在不同的心理賬戶裡流通,而不是讓它們割裂開來~我們只要保持大致比例平衡即可。
  • -第三,我們可以利用換位思考法,設想自己在相反或者其它情景時該如何決策,看看自己的決策是否跟原來一致。

如果在兩種等價的情況下,做出的決策是一致的,那麼你的行為就是理性的。

比如,你現在在猶豫要不要賣掉自己手中賠錢的股票。在你猶豫不決時,你就可以採用換位法。

你可以假設自己現在並不擁有它,此時此刻你是否會買進這隻股票呢?如果你在不持有這隻股票的情況下,願意買進,那麼你現在應該繼續持有。而如果你覺得如果自己不曾買進這隻股票,你現在根本不會買這樣的垃圾股,那麼你應該果斷地賣出這隻股票。

用換位法解決演出門票丟了的事情,在你下次猶豫不決時,想象如果弄丟的是同等價值的別的財務,你還會不會去看演出。這樣你的決策一下自己就會清晰下來~

好啦, 以上就是這節的主要內容~

學點心理學,遇事不糾結。咱們下週見~



如果你還想:

想知道更多省錢秘笈,分分鐘識破商家套路,成為省錢小達人嗎?

想了解如何看清迷信套路嗎,免疫一切“偽科學”嗎?

想學習批判性思考,成為複雜社會里的獨立思考社會人嗎?

想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快速實現自己的小目標嗎?

……

戳下方鏈接,21個超實用的硬核心理知識立即納入口袋,每天10分鐘,助你成為真正的心理達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