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唐代詩人獲罪逃亡,途中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感動了無數遊子

歡迎關注我的“文化點心鋪”:詩和遠方並不遙遠,它就在眼前。多數時候,這裡只談文學;偶爾也會看看窗外,聊聊外面的精彩;

唐代詩人獲罪逃亡,途中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感動了無數遊子

臨近年終,又到了漂泊在外的遊子們無比想家的時候了!作為世界上最有鄉土情結的一個民族,中國人對家的思念就像我們民族的歷史一樣長久。從古至今,無論中國人身在何方,都會把“家”這個字放在心裡珍藏著。

一到年底,中國人總是要踏遍千山萬水地往家趕。一旦踏上故鄉熟悉的土地,聞著故鄉熟悉的味道,看到故鄉親切的面容,過去一年裡所有的心酸與不易,都會立刻煙消雲散。臨近家鄉的時候,心情總是莫名地激動,複雜難言。

唐代詩人獲罪逃亡,途中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感動了無數遊子

如果要用一句詩來形容回家的感受,你會選擇哪一句呢?我想那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是一句極其矛盾的經典唐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只有短短20字,卻寫出了世界上最糾結的情感,感動千年。讓我們走近它:

宋之問《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代詩人獲罪逃亡,途中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感動了無數遊子

對於這首詩的作者宋之問,瞭解唐代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他的人品並不怎麼樣,甚至可以說非常差。宋之問生活在初唐,在當時很有名氣,才情不凡,學富五車。然而,時人對他的評價很差,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趨炎附勢,玩弄權術。

武則天當政時,他因為文采卓著而成為宮廷近臣。為了獲得榮華富貴,為了滿足個人私慾,他不顧文人氣節,竟然一味地向武則天的的寵臣張易之阿諛奉承,低眉俯首,極盡諂媚,為人不恥。後來,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復立,張易之被殺,宋之問就被貶到了偏遠的瀧州,即廣州羅定。

唐代詩人獲罪逃亡,途中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感動了無數遊子

可是,愛好繁華,貪慕富貴的宋之問,怎麼能夠忍受瀧州的艱難生活?於是,第2年的春天,他在沒有詔書,秘密逃還洛陽。這首《渡漢江》就是在他快要回到家鄉的時候寫下的。拋開他的人品不談,單就這首詩本身來說,它不失為一篇千古佳作,僅20字,卻感動了無數遊子。

整首詩採用白描手段,純粹口語,沒有引用任何典故,形象地寫出了一個遊子對故鄉的深切思念。詩作首句一開篇就直抒胸臆,說自己已經好久沒有收到家鄉的書信了。一個“斷”字看似平淡無奇,卻飽含著詩人對故鄉的思念與內心的焦急不安。

唐代詩人獲罪逃亡,途中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感動了無數遊子

而“經冬復歷春”一句既寫出了與家人的書信斷絕時間之長,又寫出了自己在貶謫之地的煎熬難捱。想來,愛慕繁華的宋之問在那偏僻荒蠻的瀧州一定是度日如年。也正因為如此,詩人對故鄉也就更加的思念。

詩作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整首詩流傳千古的名句,歷來深受後人推崇。它把遊子臨近故鄉時那種糾結矛盾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這兩句詩看似十分矛盾:遊子明明對故鄉日思夜盼,可到了家門口,卻為何不敢走近呢?

唐代詩人獲罪逃亡,途中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感動了無數遊子

對於這種矛盾心理,長年在外漂泊的人應該最深有體會。遊子長年漂泊在外,與家裡的書信又斷絕了,對於家中的情形自然會即牽掛又擔心。因為歲月無情,時光不饒人,誰知道家中會不會發生什麼變故?此時,家中還有什麼人呢?這一切,遊子即想知道,又害怕知道。

當然,對於這一句,也有人認為宋之問之所以如此矛盾,不過是因為他當時還是戴罪之身,是潛逃回家的緣故。這種解釋固然也很合理,然而不可否認,詩中描寫的矛盾心情,是天下所有漂泊在外的遊子,都曾經擁有過的切身感受,與詩人的罪犯身份並不相干。畢竟,思鄉的情感是共通的,不分是何種身份與地位。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