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諸葛亮跟了曹操會怎樣?

不二齋


說到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相信很多人會說是諸葛亮,的確,在小說《三國演義》的渲染下,諸葛亮神機妙算、習陰陽、懂八卦,被譽為“智絕”,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也是十分傑出的人才,維持了蜀漢後期的發展。此外,曹操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一大智者,他抓住時機在漢末稱雄,佔據了北方,並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步步走上高位。

在歷史上,諸葛亮被劉備多次拜訪的誠意感動,不但為他謀劃了著名的“三分天下之計”,還同意出山相助。此外,在曹操興師南下之際,諸葛亮前往江東,說服了孫權與劉備聯合,這才有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在諸葛亮戰略的指導下,成功據有了荊、益二州,擁有了和曹操較量的本錢。可以說,原本漂泊不定的劉備之所以能夠和曹操、孫權相抗,諸葛亮功不可沒。那麼,如果諸葛亮跟了曹操會怎樣呢?

我們大膽假設,將諸葛亮被劉備招攬的歷史刪除,改為他投奔了北方豪強曹操,這樣一來,歷史會怎樣進展呢?一開始,劉備是以賓客的身份前往荊州依附劉表,並被安排到新野駐紮,這一時期,劉備漂泊半生,但始終沒有對未來的清晰規劃。後來,在荊州享有盛名的徐庶前來投奔,為劉備的謀士陣營增加了分量。

歷史上,徐庶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才有了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歷史事件,而如果諸葛亮投奔曹操,這些故事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於是,筆者推測,因為諸葛亮沒有給劉備三分天下的建議以及具體的實施辦法,劉備不會第一時間想到結好孫權、西取巴蜀。所以,當曹操舉兵南下時,劉備會做的先是南逃,而後不一定會尋求孫權的幫助。

另一邊,剛剛失去郭嘉的曹操急需一個頂級謀士,而按照他對人才的辨別能力、用人不疑的態度,諸葛亮的建議會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在諸葛亮《隆中對》的謀劃中,“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所以進攻荊州,掌握交通要地是當務之急,隨後,“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便是接下來的目標。

至於江東,因為“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所以留到最後攻取。於是曹操的進軍路線便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最後攻下江東。而劉備這邊,因為曹操南下而隨之南逃,到荊南地區,隨後因為無人聯繫東吳而難以求援,或許會選擇依附於佔據益州的族親劉璋。於是,劉備先是西逃,而曹操趁機佔據荊州,和東吳對峙而不開戰。

憑藉劉備的雄才大略,區區益州還是不在話下的,從劉璋手中奪取益州後,劉備便佔據了西南的險要之地,而曹操這時也將目光對準益州,二者的戰爭不可避免。筆者猜測,即使曹、劉、孫對峙的局面還是會形成,但劉備終會因為實力的差距而被更快消滅,取得西涼、益州後,曹操順勢南下攻吳,經歷一番拉鋸後應該也是能夠將東吳消滅的。


鄧海春


如果諸葛亮跟了曹操,我認為很可能就改變了歷史。曹操一統天下。

為什麼這麼說呢,諸葛亮到了曹操陣營,那裡人才濟濟,謀士之中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人,諸葛亮之謀,最多與這些人並駕齊驅,曹操手下多了一個智囊而已。而且,諸葛亮最擅長的是治理天下,以曹操的用人之能,知人善任,很有可能派諸葛亮治理已經打下的北方天下,足糧足兵,而諸葛亮也很有可能完美地完成這個任務。曹操當時統治著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整個北方為他所有。如果這些地方被諸葛亮治理好了,其實也是諸葛亮的奇功之一件,比他在劉備陣營與曹操、孫權爭奪天下,更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更有利於人民的生活。

但如果劉備得不到諸葛亮,對他來說就是災難性的。因為事實已經證明,在沒有得到諸葛亮之前,劉備打了半輩子敗仗。沒有隆中對,劉備就是一個寄人籬下的喪家之犬。他的志向很難實現了。很有可能,在長坂坡之戰中,就已經被曹操消滅了,沒有劉備的聯合,孫權也並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赤壁之戰,勝利的很可能是曹操;退一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既便劉備佔據了益州,也並不會是曹操的對手,他死後也沒有託孤之人,蜀漢最終還是早早滅亡。沒了諸葛亮,天下還有誰是司馬懿的對手嗎?所以最後的勝利者,一定是曹操。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這個問題答案很明確,諸葛亮如果追隨曹操,他的成就肯定會低很多很多,官職和歷史地位也會低很多很多!

諸葛亮投靠曹操,時機不對。

諸葛亮年紀比曹操小的多,等他出山的時候,曹操早已統一北方,功成名就,志得意滿。他的身邊,圍繞著一大群文臣武將。謀士如雲、戰將千員。所謂物以稀為貴,曹操手下這麼多謀士,又怎麼會稀罕一個諸葛亮?

如果諸葛亮此時投靠曹操,曹操怎麼會重視他,又怎麼會重用他?完全沒有必要嘛。

諸葛亮投靠曹操,沒有人脈。

諸葛亮雖然祖籍山東,但卻是在荊州長大的。他與荊州世家大族關係極為密切,屬於荊州士族集團。他在荊州人脈極廣,是地地道道的強龍+地頭蛇。

有句話說的好,人抬人,人上人;人踩人,踩死人。加入諸葛亮到了北方,兩眼一抹黑,舉目四顧盡是外人。在那個門閥嚴重的年代,諸葛亮作為外來戶,被打壓被排擠是必然,被人處處掣肘,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徐庶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說明。

徐庶與諸葛亮是好友,曾經一同求學。劉備吞併新野時,徐庶毛遂自薦。劉備很器重他。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結果曹操大軍一來,抓獲了徐庶的母親,徐庶為了母親的安全,只好投奔曹操。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終曹操一世,徐庶都不被重用!

直到二十多年後,曹丕當皇帝的時候,徐庶才做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魏略》: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不過是些無權無勢的閒職罷了。

北伐中原的諸葛亮得知徐庶的處境後無限感慨: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已經多到這種程度了嗎!連徐庶和石韜這樣的人才都不重用?

《魏略》: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一聲嘆息,道盡了多少辛酸呢,要知道以徐庶這樣的人才,本該是一世之人傑。

假如諸葛亮投靠曹操,大概也是這樣的結局吧。

選擇大於努力,古人誠不我欺!


上將噯福斯


既然前提是演義,而且還是如果,那樣就發揮想象力唄!諸葛亮在演義中的人設是一等的!1是智慧正義的象徵!如果他跟隨了曹操!應該是和劉琮(cong忘了怎麼寫了)!就是跟隨劉琮,畢竟按照關係他是劉琮的表姐夫…?然後,進入許昌朝廷!結交什麼人,會影響他的未來走向!荀彧或者賈詡!估計會是賈詡,因為荀彧根紅苗正,結交不易!然後幫助曹丕或者曹植又是選擇?諸葛亮謹慎從事,選擇誰也不管!後來,赤壁之戰,有周瑜,照樣還是火燒赤壁,這段期間,歷史上也沒有孔明什麼事兒!還是孫劉聯盟!沒有隆中對,劉備沒有未來規劃!只能是孫權的小弟,或者說妹夫!這樣就是南北對立形勢!諸葛亮的性格趨向決定命運,如果他不是自比管仲樂毅!他不會選擇劉備,如果他安於現狀,投降曹魏,就是一個庸庸碌碌之輩!推理半天也是浪費!諸葛亮不跟劉備,跟曹操或者孫權,都難出人頭地!因為,人家那邊都是人才輩出,實力雄厚!之所以解釋,去許昌,其實是想說他無處顯露身手!如果他性情淡泊名利!或許會隱於江湖!只是,他不出山,對於劉備影響大!劉備或是成為孫權的跟班兒,或者被殺!


萌大叔來了


首先,我們根據後來歷史記載中的諸葛亮的性格和志向來看,諸葛亮是不會追隨曹操的。諸葛亮當時的理想是找一“劉氏後裔”的“英主”(如光武帝劉秀這樣的),輔佐其興復漢室朝廷,這也是當上大部分“士子”的想法!而已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惡名”,諸葛亮是不會去投靠曹操的。所以,這個問題不成立,“全劇終”!

玩笑歸玩笑,但諸葛亮追隨曹操的可能真的是特別小!而且對於當時“人才濟濟”的曹操來說多一個在當時“名聲不顯”的諸葛亮還真並妹什麼用。那我們就先假設諸葛亮沒跟隨劉備好了。

首先,在早期沒有諸葛亮輔佐的劉備肯定是”玩兒完“的節奏!(兵不滿五千,將不過三——還得算上自己,謀士一個也無——唯一一個徐庶還被曹操“誑”走了)。所以,作為一個“三無資質”的“爛作坊”,無疑,劉備會最先“出局”

劉備

接下來,在決定命運的赤壁之戰中,“曹、孫”勝負的概率應該是“五五開”吧!根據歷史的走向,孫權的勝率還大些!

孫權

劉備對赤壁之戰的影響真不大,赤壁之戰發生時,劉備手下大概有兩千士兵,而其還並未參加正面作戰,只是在曹操被“火燒連營”打的大敗而逃後,“乘機”刷了一下存在感而已!還有赤壁之戰中的諸葛亮也沒有啥作用,什麼“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啊,都沒有發生過,都是羅貫中為了將諸葛亮“神話”而虛構的!尤其是“借東風”,明明就是周瑜根據當地的多年的氣象總結得來的,這個策列也是周瑜設定的,整個戰爭都是周瑜指揮的。除了最後“掃了下尾”,劉備集團好像當時在赤壁之戰中沒有什麼作用!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三國演義全書好像都是在美化“劉備一派”,對於“曹、吳”兩家。。。。。。)

按照這個思路捋下去,若赤壁之戰孫權輸了,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曹操佔領江東,然後在接下來幾年中橫掃漢中、益州、涼州,,,,,,等。一統天下。公元2xx年,受漢獻帝禪讓,登帝位,改國號為魏。全劇終。

曹操

若孫權勝,得荊州。因為沒有劉備的牽制,兩年後,曹操再次率兵來襲,吸收經驗教訓的曹操這次沒有“重蹈覆轍”,輕取荊州,經過“慘烈大戰”後最終佔領江東(後面的請參照上一段)全劇終!(因為沒有劉備一般的“皇室後裔”的身份,所以孫權不可能像劉備那樣“輕易的”奪取益州。再加上孫權軍事實力又不是太強,故而,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頂多佔領個荊州,地盤就難以拓展了!)


雲飛wang


如果諸葛亮跟隨了曹操,只能說是諸葛亮的不幸。

曹操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自身素質一流。在東漢末年的亂世,曹操興義兵,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滅了袁紹、掃了袁術、斬殺呂布、破了張繡,平了荊州劉表,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使這一地區的人民免遭戰火,恢復了生產,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某種程度上曹操可以說是功高至為。

曹操善於挖掘人才,曾經發布過兩次招賢令,並且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是人才都能為我所用。曹操麾下的謀士如雲,荀彧、荀攸、郭嘉等等,猛將也是那個時代最多的。

老闆本來就這麼牛,在老闆手下打工估計不會出太大的成績。荀彧、郭嘉都是當時最牛的謀士,這些謀士對曹操都是讚歎有加。如:劉備投靠曹操,謀士荀彧等就建議曹操乘機殺了劉備,曹操不同意。《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程昱說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途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過了一段時間,曹操派劉備討伐袁術,《三國志。程郭董劉蔣劉傳》中記載:“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太祖悔,追之不及。

根據以上文字我們知道,程昱等謀士也意識到了前幾天建議殺劉備的想法確實不如曹操有遠見,但程昱等認為曹操派遣劉備領兵出征是放虎歸山,曹操有點後悔了。當然了,這只是後話。

無論如何,曹操都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其遠見和膽識確實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陳壽對曹操的評價就非常高: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鋸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太祖運籌帷幄,高瞻遠矚,東征西討,足跡遍九州,運用申不害、商鞅的治國之方,兼採韓信、白起的奇謀妙策,視才授官,剋制自己的感情,不計私怨,最終能夠總攬朝政大權,完成建國大業,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超出常人的緣故。他也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非凡的人物,超絕一世的豪傑吧!

再來說說諸葛亮。

《三國志》記載: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諸葛亮年輕時就顯露出超群才華、英雄氣概,他身長八尺,容貌偉岸,當時的仁人志士都對他甚為看重。然而諸葛亮的才幹,長於整治訓練軍隊,奇謀制敵方面卻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幹,強於他為將的謀略,諸葛亮治理國家的才能或許和管仲、蕭何差不多。可惜蜀漢沒有城父、韓信那樣的名將,致使自己的功業難成,恢復漢室的理想不能實現。

想想也是,曹魏集團的一個司馬懿已經就讓諸葛亮精疲力盡了,諸葛亮的才能和曹操手下的荀彧郭嘉差不多。如果諸葛亮跟隨了曹操,以曹魏集團的根基和壯大,再加上曹操的膽識和胸襟,諸葛亮只會湮沒在曹魏集團的人才庫中。如果發揮的好也是多了一個郭嘉式的人物而已。

劉備蜀漢集團人才匱乏,諸葛亮才能體現出作用。劉備幾次大的行動諸葛亮甚至都沒有參加。尤其是劉備死了以後,諸葛亮的作用才越來越明顯,成為了蜀漢的棟樑。但謀士就是謀士,再牛的謀士也比不過老闆的雄才大略,歷史也不會隨著一個人的改變而改變。還是詩中說的好“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智者無疆風清揚


如果諸葛亮跟了曹操會有什麼結果?首先要說,諸葛亮遭遇曹操肯定是小概率事件。俗話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死於赤壁之戰前一年,此時此刻曹操已經戰勝袁紹,統一中國北方,手下人才濟濟、戰將如雲,是一個準帝王級的大人物。而此時的孔明,雖有臥龍之名,但畢竟還是鄉野一普通群眾,完全沒有實戰經驗,更沒有通過過硬實績證明自己。兩個人地位相差十分懸殊,不可能走到一起。而諸葛之所以願意跟隨劉備,一方面是看中這個人的潛力,一方面也是基於團隊初創,自己投入其中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平臺。因此曹操即使徵召孔明,後者也大概率不會願意。

好嘛,就如樓主所說,諸葛亮就是投到了曹操帳下,那麼會發生一些什麼事情呢?

我認為,首先是孔明不會得到重用。歷史上真實的孔明最大的才能在於治國理政,就像漢初的蕭何,搞內政是一把好手。拋開演義不談,就紙面實力而言,孔明戰略規劃不過荀彧,戰場謀劃不過郭嘉、荀攸,識人用人不過荀彧,而且出身寒微,在講究門庭的中原士族集團中,諸葛亮毫無優勢可言。在這樣的團隊中,而且是後來者,諸葛亮縱有絕世才華也很難有充分展示的空間,更不可能遭遇在劉備集團那裡得到的極大恩遇。如果投入曹營,諸葛亮至多獲得許攸那樣的待遇,很難高到哪裡去。君不見,徐庶到了曹營不也是暗淡收場嗎?

退一步講,假設諸葛亮屌絲逆襲,得到曹操極大重用,那麼他又可能發揮什麼作用呢?第一肯定是隨曹軍下江南了。那麼,孔明到了曹營,劉備自然是很難做大,孫劉聯盟當然也就不復存在。但是又怎麼樣呢?赤壁之戰時,孫劉聯盟的實質是東吳和荊州的聯盟,沒有劉備諸葛亮,人家劉表集團為了自保難道就想不到與東聯盟?諸葛到了曹營,難道江東周郎就不會據長江天險而自保?周瑜和黃蓋難道就想不到演苦肉計?赤壁之戰事實上是以周瑜為主江東諸豪傑的傑作,與諸葛亮關係沒有演義中那麼大,更不會因為他的“轉會”而發生實質改變。反觀諸葛亮在曹營,他也不一定會比曹操帶去的其他謀士高出很多,至多發揮在荊襄地區的人脈關係,為曹操招攬更多人才,但於天下大勢的影響很難達到在劉備陣營那樣的高度。所以,假如真如題主所設,那麼我們的三國曆史大概率會失去一位星光熠熠的巨星,而多出一位成色普通,循規蹈矩的曹營諸葛亮,僅此而已!這不得不說是我們的巨大損失,所以就歷史的本色,挺好的!




週週說古今


蜀失孔明,如喪考妣。魏得孔明,多一徐庶。

雖然此消彼未必長,但蜀國沒有像樣的一等謀士,會很快被魏國和吳國蠶食,關張出師未捷身先死,馬超出走西涼繼續當土匪,趙子龍壯烈殉國,老黃忠氣的吐血,魏延兵變殺劉備,在西蜀地區當了幾年軍閥後被曹操部將曹真一舉掃平。


三國鼎立局面將馬上失衡,魏吳南北對峙,當然吳國滅魏的可能性要小,魏國滅吳的可能性大。如果後一種局面出現,曹操一統天下,會馬上稱帝,而不必等到曹丕才篡位。魏武帝雄才大略,南征孟獲,北擊烏桓,綏靖西域,大魏帝國重複漢朝雄風。

如果吳國不出昏君,還有可能提前出現南北朝的局面。由於諸葛亮退出歷史舞臺,對手司馬懿也歇菜了,長期在老家種菜,安享晚年。培養出兩個兒子,成年後到朝廷做官,能發展到哪個高度全憑個人造化。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魏武帝大宴群臣,笑問席間安樂公孫權:汝思吳乎?孫權對曰:此間樂,不思吳!魏武帝大笑而氣急,卒。


董狐筆


沒有什麼太大改變。曹操手下良將如雲、謀士如雲,諸葛亮不過是諸多謀士中的普通的一個罷了。並且曹操手下是以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為基本力量的,諸葛亮不要說當軍師,就是想進入核心層恐怕都很難。當時劉備非常缺乏謀士,而且劉備沒有宗親勢力,只有關羽和張飛兩個結拜兄弟,搞定他們基本就可以進入核心層了,所以諸葛亮才能在劉備手下發揮最強大的作用。

我就不信諸葛亮在曹操手下能讓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都心服口服。


所以諸葛亮如果跟隨曹操的話,恐怕是競爭不過郭嘉、荀彧、程昱等人的。最有可能也就是賈詡的下場,明哲保身沒有問題,當個幾朝元老也沒問題,但是很難有大放異彩的機會。


象眼觀天下


如果諸葛亮跟了曹操,那麼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談論。

第一,三國鼎足前夕的整體局勢。

《隆中對》作為諸葛亮報答先主三顧草廬之恩的見面禮,成為了三國鼎足前的主要戰略思想。《隆中對》的主要思想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誠不可與其爭鋒,東吳以立三世,人皆能為其用,只可與其聯合亦不可圖,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皆非命世之才,可以取之。”直到219年7月,曹劉漢中之戰結束,劉備基本實現《隆中對》的整體戰略,劉備自稱漢中王,三足鼎立的局勢趨於明朗。但是,如果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前,也就是曹操入駐荊州時,曹操聞諸葛亮的大名,併發生了類似於三顧茅廬的事情,以曹操當時的名望,諸葛亮很難不屈服,所以,就不會有與劉備的隆中對。當然如果諸葛亮進入曹操陣營,當然不會對赤壁之戰產生比他在劉備陣營中所產生的影響大。因為當時劉備加上江夏劉琦的軍隊也就兩萬人,諸葛亮作為使者聯合孫吳,為赤壁之戰勝利後奪取荊州立了大功勞。對於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水戰,在周瑜身上,諸葛亮支持的劉備陸軍的影響很小更不用說他在人才濟濟的曹操陣營了,曹操連賈詡的意見都沒聽,更不用說一個新人了。所以,諸葛亮如果在曹操陣營,只會隨大軍敗逃,而不會對整個戰局產生太大的影響。

第二,曹操陣營當時的情況。

曹操伐呂布,徵張繡,官渡一戰名震中原,用兵如神的他,所向披靡,荊州聞風而降。並且曹操手下謀臣武將,人才濟濟,像謀臣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陳群、鍾繇等;武將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及五子良將等。只有27歲的諸葛亮進入這樣一個人才濟濟陣營是很難有所作為的。他能做的只有像荀彧、陳群一樣,治理政務,像參與赤壁之戰這樣決定命運的大仗,在曹操陣營他是沒有機會的。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善於治國理政,撫育百姓,是管蕭之亞匹。

所以,根據諸葛亮的能力特點以及曹魏的情況,諸葛亮進入曹魏陣營後,曹操安排他跟隨比他年長的荀彧、陳群等內政型人才,作他們的副手,有朝一日,也許會位列三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