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四大名著中的4條人生哲學

有人說,四大名著中,藏著中國人一生的修行。

年少時,我們往往會被小說中的故事吸引,或悲或喜,或樂或憂。

長大後,才發現書裡面暗藏了許多處世絕學。

四大名著中的4條人生哲學

01、做人做事都要學會藏拙

《紅樓夢》中的平兒,作為王熙鳳的心腹大丫頭,按道理說多少會有些恃寵而驕。

但是平兒不但平易近人,而且深諳平衡之道。

一個“平”字成了她為人處世的最佳註腳。

鳳姐作為《紅樓夢》中的聰明之人,又是旁人口中天字第一號的“醋缸、醋甕”,又有誰能在她手底下討得到好?

但作為同房丫頭的平兒,不僅沒有遭受任何迫害,還讓王熙鳳推心置腹。

只因她謹記一句話:事事不爭鋒,處處都藏拙。

記得有一回,王熙鳳大發雷霆,平兒有過這樣一段勸誡:

“何苦來操這心!得放手須放手,什麼大不了的事,樂得不施恩呢……沒的結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如今乘早兒見一半不見一半的,也倒罷了。”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為人處世不如少些機鋒,多點厚道。

林語堂說過:“聰明難,由聰明轉入糊塗為尤難。”

藏拙並非不鼓勵表現自己,或不鼓勵嘗試,它內藏的精義更在於期勉你每次的展現,都是經過思考、充分準備的。

四大名著中的4條人生哲學

02、找準定位為成功加速

《西遊記》中,喜歡沙僧的人很多:

他穩健厚重,他沒有大師兄孫悟空的桀驁不馴,也沒有豬八戒的油滑世故;


他任勞任怨,承擔了取經路上的大部分後勤工作;


他也是團隊意識最強的人,每次團隊內訌,都是他居中調停。

但卻很少有人意識到,沙僧是犯了重罪被“流放”到取經團隊裡來的。

沙僧因觸犯天條,被貶到了人間的流沙河。他在流沙河興風作浪,靠吃人度日。

但到了唐僧的團隊後,沙僧卻變成了老實忠厚的“沙和尚”。

這背後,其實反映的是沙僧對自己的超強定位能力:

降妖除魔的本領不如孫悟空,沙僧就不學豬八戒那樣跟孫悟空比本領,爭搶著表現自己。

但沙僧並不是一味地做“老實平庸”的徒弟,當大師兄不在,二師兄躲懶,恰好遇到妖怪的時候,他又挺身而出,奮勇保護師傅,適時展示自己的能力。

沙僧的精準定位,讓他在取經路上受到的磨難最少,最後也被封為金身羅漢。

人生只有找準定位,才能更好地為成功加速。

生活並非一成不變,我們也不能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位置上。像沙僧一樣,努力找準定位,施展自我才華,才能為自己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

四大名著中的4條人生哲學

03、君子問災不問福

《水滸傳》第六十一回,吳用假扮算命先生,去盧俊義府上算命。

這時盧俊義對吳用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君子問災不問福”。

是君子,就有一種大義凜然,無所畏懼的胸懷和氣質。

盧俊義雖出身富豪之家,但是自小苦練武藝,是小說中難得的正人君子,所以他敢於“問災”。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墮凌雲之志。

生而為人,行得端,坐得正,不怕事,能扛事。

在磨難中,才能展現出自我的真正價值。

只有正視這個世界的醜陋與汙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依舊微笑著,堅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四大名著中的4條人生哲學

04、人活一世,拼的是人品

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樣空。但存忠孝節,何必壽喬松。

這句話源自羅貫中對關羽之子關興的評價。

人和蜉蝣一樣,都會經歷生死,這是世間亙古不變的大道。

倘若我們能為天地留下忠孝正氣,又何必活得像松柏一樣長久。

《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

一個人要想受人尊敬,要想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要想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首先一定得有好的德行。

做事先做人,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

孔曰:“子欲為事,先為人聖。”

人活一世,拼的是人品。


來源 | 人民論壇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