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國演義》魏延打得過曹操五子良將中的徐晃和張遼嗎?

Kimi-Dan



魏延是蜀漢壯年一代中的佼佼者,常常活躍於三國中後期。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的武力值僅次於“五虎大將”,排在蜀漢第六。而張遼、徐晃是曹魏名將,與于禁、樂進、張郃並稱為“五子良將”。他們出道比魏延更早,活躍於三國亂世的前中期。

所以在演義中,很難看到張遼、徐晃與魏延的對手戲。


那麼?如果魏延與張遼、徐晃鬥將,能打贏這二位嗎?

先來了解一下魏延的鬥將水平!

1、襄陽城單挑文聘

繼火燒新野之後,曹操大軍壓境。劉備撤離了新野、樊城的百姓,準備入駐襄陽。不料被蔡瑁等人阻於城外。

魏延為襄陽守將,率數百親隨奮勇而起,斬殺了把門將士,準備放劉備入城。忽大將文聘引一軍至,挺槍躍馬,直取魏延。雙方在城中廝殺,從巳時至未時。用現在的時間換算,在兩個小時到六個小時之間。

最終魏延數百親隨全部戰死,魏延匹馬逃出襄陽。



從魏延與文聘的這場打鬥來看,魏延的武藝應高於文聘。畢竟文聘方襄陽城中精兵數萬,戰將無數。而魏延只有區區數百親隨。最終全身而退,逃出了襄陽。

文聘的武力值,基本鎖定在準一流,與樂進等人相當。故此,魏延應有一流水平。



2、益州之戰

劉備進軍雒城,魏延、黃忠大爭功,爭先領兵攻打泠苞、鄧賢二寨。考慮到內部和氣,劉備令黃忠、魏延各打一寨,黃忠打泠苞寨,魏延打鄧賢寨。率先拿下敵寨的就為頭功。

魏延打聽到黃忠準備四更造飯,五更結束,平明進兵。於是耍起了小聰明,吩咐眾軍二更造飯,三更起兵。行至半路,魏延尋思,不如先打了泠苞寨,然後再打鄧賢寨,把兩邊的功勞都奪了。於是下令先取泠苞寨。

不想泠苞、鄧賢早有準備,魏延剛到寨門,四下裡川兵齊起。魏延提刀驟馬,直取泠苞,兩人相鬥三十合,不分勝負。川軍從後方襲擊漢軍後路,漢軍大敗奔逃。魏延撇開泠苞,也趕緊奔走。

泠苞、鄧賢緊追不捨,魏延突然馬失前蹄,被戰馬掀倒於地。鄧賢舉槍來殺魏延。被黃忠一箭射死。

黃忠舞刀直取泠苞,泠苞抵擋不住,慌忙往後方奔走。



從這一戰來看,魏延的武力值與泠苞相當,而黃忠的武力值遠超泠苞。魏延雖有一流戰將水平,但相比黃忠來說,差距並不小。


3、漢中之戰

曹操準備兵出斜谷界口,蜀漢首將魏延領兵相迎。曹操令龐德出戰,魏延截住廝殺,兩人正鬥之間【回合不詳】。曹軍寨中突聞火起,被馬超領兵偷襲了中後二寨。曹老闆為了穩固軍心,拔劍在手,督促眾將殺退了魏延。魏延往山僻小路而走。

曹老闆分兵兩路,一路去戰馬超,一路敵住張飛,自己站在高阜上指揮。突然間!不知從哪裡撞出了魏延一軍。魏延拈弓搭箭,一箭射掉了曹老闆的兩顆大板牙。

正當魏延提刀驟馬,準備去殺曹操的時候,馬後轉出龐德,奮力向前,戰退了魏延。一路保護曹操撤退。魏延並不敢追。



從魏延與龐德一戰來看,明顯略弱與龐德。同為一流戰將,龐德為一流上游,那麼魏延只能屈居中游。


綜合來看,魏延基本處在一流中游,與龐德等人可以一戰。但與老黃忠相比,差距稍微有一點大。而黃忠近戰與許褚相當,徐晃曾打平過許褚,在五十合之後,沒有任何下風,顯然許褚百合之內,難以戰勝徐晃。徐晃至少在一流上游,與龐德等人相當。

而張遼曾打平過太史慈,是七八十合的長時間打鬥,並且沒有落下風。太史慈基本可以鎖定在強一流戰將,或者說一流頂端。足見張遼的水平,肯定也是一流上游。



總論:魏延可以與張遼、徐晃一戰,而且也有打平二人的可能。但是想要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與張遼、徐晃相比,甚至有些許劣勢。


愛尚文史


魏延是蜀漢陣營中除五虎上將之外最優秀的將領,是蜀漢壯年派的代表人物,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魏延的武藝如何呢?咱們通過他的幾次戰例來做個基本定位。

大家記得,劉備入川的時候就曾經帶著黃忠和魏延兩個猛將,兩人曾經起過糾紛。為了爭奪先鋒之位,魏延主動向黃忠發起挑釁,出言不遜,說“老將不以筋骨為能”,激怒了黃忠,黃忠要與魏延較量一把,魏延絲毫不懼,就要和黃忠下場動手。

劉備比較欣賞魏延,可能是因為魏延的驕狂之氣和關羽頗為相似。劉備喜歡魏延身上這股虎氣,就總是培植魏延,當魏延犯了軍令,劉備還想法設法為他開脫責任。


劉備讓魏延和黃忠分別擔任左右先鋒,各領一軍,這就將魏延的地位提高到與黃忠並列的位置上。兩人各自出兵,但魏延比較貪婪,他打了個小算盤,一點功勞都不想給黃忠留。

魏延率兵前行,與川將泠苞打了一場遭遇戰,“二將交馬,戰到三十合”,不分勝負,鄧賢又領兵來到,前後夾擊,魏延敗走,馬失前蹄。危急時刻,黃忠殺到,一箭射死鄧賢,再“舞刀直取泠苞。泠苞抵敵不住,望後便走”。

以此來看,魏延武藝雖然不錯,但比起黃忠來,還是有相當差距的。

而黃忠救援葭萌關之時,曾經與魏軍猛將張郃有過交鋒,“二馬相交,約戰二十餘合”,嚴顏率兵偷襲張郃後軍,張郃退走,並沒有明顯的弱勢。以張郃在瓦口關與張飛夜戰“三五十合”的表現來看,張郃抵擋黃忠五十合也沒有什麼問題。

在曹魏軍中,要論武藝,許禇、典韋屬於第一陣容,龐德和徐晃、夏侯惇屬於第二集團,隨後就是張郃、張遼、夏侯淵、曹洪、樂進等人。

徐晃當年曾經與許禇力戰五十合不分勝負,令曹操頓生收服之心;而官渡之戰時,張郃和張遼曾經有過交鋒,“鬥了四五十合,不分勝負。曹操見了,暗暗稱奇”。張遼和張郃基本上是同一個層次上的猛將,而徐晃則是個分界標,能擊敗徐晃的,就可以進入超級猛將的行列,而低於徐晃的,都屬於一流猛將。



以魏延的武力值,肯定打不過徐晃。在陽平關之戰中,魏延曾經偷襲曹操,一箭射中曹操的人中,棄弓舞刀來殺,龐德趕到,“奮力向前,戰退魏延”。而徐晃和龐德的武力值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都曾五十合平許禇),徐晃發力的狀態下擊敗魏延沒有什麼問題。

張遼、張郃的武力值是基本相當的,略遜於徐晃、龐德,但差距很小。魏延曾經與張郃有過兩次對陣:街亭之戰,張郃詐敗;木門道之戰,魏延詐敗。這屬於互相欺騙,不能算有效戰例。但諸葛亮對張郃非常忌憚,祁山一戰,看到張郃“在萬軍之中,往來衝突,英勇倍加”,感嘆張郃勇猛,必為蜀中大患。如果魏延能夠與之相抗,諸葛亮是絕不會心生忌憚的。以此看來,魏延的武藝要遜於張郃,同樣也要遜於張遼。


以此分析,徐晃和張遼的武力值都在魏延之上。但以魏延的武藝,若與二人在戰場上交鋒,至少也能撐住五十餘合(王平曾經硬頂張郃數十合後落敗)。而以魏延的狡獪,自保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三國是一個風雲突變、豪傑爭鋒的年代。三國也是一個成就英才、盡顯其才的年代。無論是被稱為“馬中赤兔”的呂布,還是被譽為“武聖”的關羽,或者是被贊作“為世虎臣”的張飛,抑或是長坂坡上七進七出的趙雲等等,他們的名字猶如暗夜裡的星宿,照亮了三國的夜空。

除了他們,三國時期還有著許多驍勇善戰的濟時名將。

有人說,三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英雄史。在魏、蜀、吳陣營中,各自早就培養了一批傑出將領。蜀漢有“五虎上將”贏得了很高的評價。相比較而言,曹魏有“五子良將”似乎要遜色一些。有人問,在蜀漢陣營中,沒有入選五虎上將的魏延也是一名響噹噹的猛將,那麼,把他和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徐晃和張遼相比,其能力又如何呢?

我們還是先從魏延的經歷、戰功說起。

入蜀之前,魏延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即使在荊州跟隨劉備幹事,也沒有閃現出耀眼的火花。入蜀後,魏延猶如換了一個人,表現武勇,很是搶眼。

戰功是一個武將近身的階梯。因為立功,魏延受封為牙門將軍。不久,他又被劉備直接提拔為戰略重地漢中的守將,受封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對劉備而言,漢中來之不易。這裡連接著西涼、中原,是出蜀的必經之路。劉備和曹操兵戎相見之後,才奪回了漢中這個軍事重鎮。

誰來鎮守漢中?大家看好資歷頗深的張飛。而劉備卻出人意料地啟用了名不見經傳的魏延。

信任有時候是最好的獎勵。

在鎮守漢中期間,魏延兢兢業業,成功保衛好了這座重城。“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在戰場上驍勇善戰,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但他性格卻十分孤傲冷漠,又很難把控自己的言行,因此士兵們常常躲著他。

諸葛亮很是明白魏延的這個特點,對他的意見多次不採納。在諸葛亮北伐時,魏延只擔任了一個前鋒角色。

因為諸葛亮對他的謹慎使用,魏延縱使有一百個智慧,也很難發揮作用。

而在曹操陣營中,徐晃和張遼同屬“五子良將”,是很有打仗能力的著名將領。

張遼歷事丁原、呂布、曹操。在曹操手下,張遼的個人潛能得到了最大釋放,他獲得了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呂布被殺後,張遼一直跟隨著曹操,參與了大大小小無數戰役,靠著優異的表現得到了重用。

關鍵人物的作用往往在關鍵環節體現出來,對於率兵作戰的軍事將領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在建安二十年(215)的合肥之戰中,張遼帶領八百精兵衝入孫權十萬大軍的營帳,出其不意、氣勢如虹,成功挫敗了孫權的銳氣。

在戰場上,張遼猶如猛虎。在為人上,張遼沉穩低調。在做事上,張遼踏實勤勉。在率兵上,張遼統兵有方。從綜合素質考量,可以說張遼是一個比較完美的武將了。

武將靠的是戰功說話,要是將魏延與張遼相比,張遼的戰績能力、處世態度、做事風格等都甩開魏延八條街。

再看看魏延和徐晃。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很早就投靠了曹操,並參與了徐州、官渡、白狼山、南郡、關中等多地的戰事。在這些戰役中,徐晃都表現不俗,而他最為人稱道的便是治軍。曹操曾經讚歎道:“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徐晃軍資歷久、強於統兵、忠實可靠,是名副其實的良將。

和徐晃相比,儘管魏延也善於構建良好的兵將關係,能夠關注士兵的狀態,但他不能很好凝聚軍心,造成士兵敬而遠之的局面。從整頓軍紀軍風,提升戰鬥力,處事沉著等角度看,魏延和徐晃之間,高下立見。

曹操評價張遼:“質忠性一,守執節義”;《三國志》記載張遼“性儉約畏慎”,可見張遼是公認的大將。

反觀魏延,雖然受劉備命令駐守漢中期間,能克己敬業,但隨同諸葛亮北伐時,他“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在被諸葛亮拒絕後,他“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魏延總覺得自己受了委屈,總覺得自己能的可以上天,總在怨天尤人。

顯然,魏延和張遼、徐晃一比,矮了不是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