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未來才能走更遠

文 | 小步在家早教

還記得霍啟剛夫婦帶兒子下田插秧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爸爸是富二代,媽媽是跳水明星,這樣妥妥的“豪門子弟”,卻並沒有過著“王子”一般的生活。相反,霍啟剛夫婦讓孩子身體力行地體驗了食物的來之不易,他們也因此被網友稱為“最接地氣的豪門”。

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未來才能走更遠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發展,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想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不願意孩子受了委屈。

但從孩子教育的長遠角度來說,再愛孩子也要讓他吃三種苦。

一、身體鍛鍊的苦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我們都知道,但真正到了孩子身上,我們有時候反而忽略了。

1、我們關心孩子是否能上國際幼兒園,卻不重視孩子挑食的問題。

之前,北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統計了我國9個城市及農村地區的部分健康兒童,數據顯示,挑食兒童的比率高達59.3%,而不挑食的兒童不僅體格發展較好,智力也比挑食兒童明顯增高。而挑食的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1.體重偏輕,身高偏矮。挑食會讓寶寶汲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失衡,攝入的營養不充足,生長髮育就會出現問題。

2.抵抗力差。由於挑食,寶寶的營養不足以讓他獲取提高免疫力的營養,免疫力低,就會容易生病。可能每次進入感冒多發季,寶寶都逃不過。

3.影響智力發育,身體免疫力差、發育不正常,同時也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偏食挑食的寶寶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未來才能走更遠

2、我們關心孩子要報幾個學前興趣班,卻常常忽略孩子的運動發育。

據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發現,澳英美三個國家不約而同地將6歲以下兒童每日推薦運動量定為“至少運動3小時”。人民日報也做過對中日兒童身體狀況的調查:中國兒童在身高體重方面超過了日本兒童;但日本兒童在心肺耐心等方面卻遠超中國兒童。

曾經我也是一個焦慮的媽媽,每天帶娃奔波於各種早教興趣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

有段時間,孩子總是生病,做什麼也沒有精神。而我的辦法不過是給他買一大堆進口的營養藥品,以為最貴的就是最好的。

但後來,一個老醫生點醒了我。他說:“孩子這麼小,吃那麼多藥幹什麼?你讓他多曬曬太陽,平時多運動,胃口自然好了,吃的下睡得香,比什麼都管用。”

當我真的去這樣做時,才發現,孩子需要的從來不是什麼進口保健品,只是需要在陽光下幸福地奔跑玩耍而已。

孩子活動的時間多了,抵抗力上去了,生病少,精神頭也好了,做什麼事都更容易專心,反而不費力地學到了很多知識。

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未來才能走更遠


二、生活技能的苦

在日本,每個小學生都揹著沉重的小書包,我第一次看到時,覺得挺心疼。但當我瞭解背後的原因後,就深刻地理解了那種“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意義。

日本的小學家長來接小朋友放學時,他們只是確保孩子的安全,孩子自己的書包都是自己背。就是這樣一個舉動,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身體得到了鍛鍊。

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未來才能走更遠


俗話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個孩子只有先學會了獨立自理,長大後在生活中才更有底氣。

而對我們的孩子來說,穿衣、吃飯、做家務等的能力,是讓他們走向獨立的地基。

我有一個考上香港大學的朋友,她是一個學霸,父母對她期望也很高。

可就是這麼優秀的孩子,進了大學不到一年,就換了兩個室友,並且還是不能適應,搞得要退學。

而究其原因,竟是因為不會洗衣服。

她從小養尊處優,除了學習,自己的一切事務都由媽媽代勞。

“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的不用你操心。”這是她媽媽對她說過最多的話。

就這樣,她成年上了大學,卻從來沒洗過衣服做過飯。

在大學寢室,看到室友把衣服泡在盆裡,她也學著把衣服泡到盆裡,但人家泡好之後洗乾淨了,而她卻再也沒有動靜。

不僅如此,整個寢室都是她隨意擺放的生活用品,生活垃圾從不自己收拾,吃過的飯盒都長毛了也不處理……終於,舍友忍受不了這種邋遢的生活,申請要換寢室。

班裡同學知道她的事情後,也不願意跟她走得太近,慢慢地,她感到孤獨和焦慮,一度抑鬱到要休學。

好在後來,她意識到問題後,開始去學習做家務,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後來漸漸走過了那段低谷期。

“如果我早點離開媽媽,多吃點苦,可能我會過得更容易吧。”這是她後來告訴我的話。

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未來才能走更遠

其實這並不是個例。曾經的“天才少年”魏永康,17歲時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但20歲時,卻被學校勸退。勸退的原因既不是成績不達標,也不是在校惹事鬧事,而是——自理能力太差。原來,魏永康的父母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將來一定有大出息,所以打掃衛生、洗衣服的事兒都不需要魏永康做,哪怕吃飯,都需要媽媽喂他。所以儘管考上了研究生,仍然因為自理能力差被退學。

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未來才能走更遠


其實,日常洗衣做飯的生活技能是孩子未來必備的基礎能力。沒有人可以陪孩子一輩子,以後的路,還需要孩子自己走。在《小花的味增湯》中,只有5歲的小女孩小花已經像大人一樣,可以做各種家務了。當收到患了癌症的媽媽的生日禮物:一條圍裙時,她就跟著媽媽學做菜,尤其是防癌的味噌湯和糙米飯。

“一想到我不在,家裡還有個會做飯的老公,我就安心了。我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飲食攸關性命。我也要教女兒做菜以及做家事;唸書是其次,隨緣就好。只要身體健康,擁有活下去的能力,將來不管去哪裡或是做什麼,都能好好生活。”小花的母親安武千惠說。這種“生活下去的能力”就是洗衣做飯的生活技能吧。

所以,對孩子最深沉的愛,就是信任她們,引導她們成為一個有獨立生存能力的人。

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未來才能走更遠


三、獨立思考的苦

“獨立思考”這四個字聽起來似乎很玄乎,但卻是我們孩子最急缺的東西。

一個沒有主見、不會獨立思考的人是沒有靈魂的。

“隨著時間推移,我驚奇地意識到,我們很難讓整個團隊都保持高昂的鬥志。大多數人接受的教育並非‘登月式’思考,他們傾向於否認事物的可能性,而不是去基於真實世界去思考並計算什麼是真的有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去花費大量精力為谷歌招聘獨立思考者、以及設定宏偉目標的緣故。如果你招到了正確的人,擁有足夠大的夢想,你通常就能實現目標。即便你失敗了,你也可能學到一些重要的東西。”谷歌的創始人拉里·佩奇說。

花費大量精力招聘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彷彿是一件穩賺不賠的事。就連愛因斯坦也強調過獨立思考的重要性:“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未來才能走更遠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呢?

1、給孩子足夠耐心,讓他自己尋找答案。

很多時候,在面對困難時,我們總是想盡快幫孩子解決,卻錯過了這個讓孩子成長的好機會。

有一次,我一歲多的兒子推著學步車卡進門時被稍高的門檻卡住了。我看他試了好幾次都推不動,本能地想上前幫他拎過來。

沒想到,他突然放下小車,人先跨進屋內,然後借力把學步車扯進了屋裡。整個過程很流暢,老母親的心卻受到了重擊,說真的,我幾十歲的人了,都沒想到還可以這麼操作。

也是從那次開始,我意識到,孩子比我們想的更聰明,只要你願意給予耐心,他總會有驚喜給你。

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未來才能走更遠


2、相信孩子,引導他自己處理事情。

試著把口頭禪從“你應該......”變成“你覺得應該......”

引導孩子多去主動思考解決辦法,而不是每次依賴父母的建議,凡事只會附和別人。

話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我們不應該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包辦一切。我也想給娃無微不至的愛,但是在過程中,會發現一系列的問題——娃已經上學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別人已經跑得很快了他還不願意多走路;遇到問題只會喊“媽媽幫忙”而不自己想辦法……本來想讓他們更快樂,實際會讓他們長大後吃更多的苦,所謂的為娃好,卻不知不覺害了娃。

我相信每對父母都希望孩子過得好,但快樂和吃苦就像蹺蹺板的兩端,如果快樂太重,苦的那一端就會高高翹起,讓整個蹺蹺板失衡。

我們小時候不捨得讓孩子吃苦,未來社會就會給孩子更多的苦。

所以,適當並且正確的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讓孩子體驗到生活的苦,他們才能體驗到生活的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